“汉中第一大镇”——铺镇

旅游 汉中在路上 2022-05-05 22:11

原标题:“汉中第一大镇”——铺镇

“汉中第一大镇”——铺镇

铺镇驻守着汉台东大门,旧称十八里铺,是汉中第一大镇,距市区仅有6公里,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曾为旧南郑县政府所在地。

这里东连城固柳林、文川,南临汉江河,西接汉中城区,北与武乡接壤,交通四通八达。历来以商业繁华、坊铺林立著称,清末民国时期是仅次于汉中城区的物资集散地。据《续修南郑县志》载:“东路十八里,市当街衢,商贾云集,每日赴市者,户摩毂击。”当时已为陕川甘客商聚集交易之地,大宗商品有食盐、棉、茶叶和纸表等。解放前成立有二十余个同业公会,占当时汉中半数。铺镇的老字号众多,尤其以蔗糖业远近驰名,由于汉江两岸沙土地适宜甘蔗种植,沿江一带糖坊达到十余家,所产红砂 糖、做元宵馅用的“漏汁糖”远销甘肃、青海。其时酿酒业也颇负盛名,小曲作坊、黄酒房共有二十余户,占当时旧南郑县酒坊一半以上。现在这里交通更为便捷,108与316国道在此汇合,阳安铁路以及今后的西成高铁横穿全镇,西汉、十天、宝巴三条高速所设“汉中东”出入口居于境内。且因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是汉中粮油作物的优质丰产地,也是汉江产业园和汉台商贸流通重点镇。

铺镇自古以来的繁荣昌盛,不仅有天时地利之便,更兼人和。史载:“东乡十八里铺,为邑巨镇,商贾辐辏,半皆客民,人情好尚各异。南山一带,多川、楚遗族。”铺镇历来民风开化,延续悠久,似乎从地名和方言亦能体会。这里的村组名称流传至今颇具古意,诸如:皂树、狮子、莲花寺、杨奄、普陀、关爷庙、安然寺、双庙坝、回龙、元房、贺坎等等。这样一个个地名,究其来源不免给人无穷的猜测和想象空间。汉中方言具有蜀语特点,到了铺镇更为明显,其口音非常接近川腔,俗称“兑了水的四川话”。当地人处事为人实诚、慷慨、热情、好客,亦为汉中人的代表。其聪明、吃苦、善交易,则可与四川人媲美。

对铺镇的初印象还是在小时候。老家在汉台西北褒河田畴似锦一带,铺镇居正东,虽说距离并不遥远,可在那个交通并不便利、生活尚为单调的年代,好像很少有机会去那里看看。直到爷爷因为一个偶然去铺镇的邮局上班,才得以在假期倒两次班车,第一次去到铺镇。邮局在铺镇的老街上,镇政府、中学都在这里。街面不宽,不足十余米,两边是旧式的铺面房,生意人搭起接檐的遮篷,服装店、鞋店、杂货店、五金店、种子店一家挨一家,颇为热闹。铺镇的槟豆凉粉很有名,生意最好的那家也在附近的街市,每天只卖半天,售完为止,来得迟了,只能改天解馋。这儿凉粉有热凉之分,有片块和糊状,主要是调料迥然不同,熬好秘制五香水,加入油盐和少量干粉,熬成稀糊,吃的时候,再加入红油辣椒即可。铺镇的凉粉店直到现在还是很有特色,很多人会专程从城区赶去吃早点,好的就是那一口。

铺镇全境都处于汉中盆地中部,粮油年年丰产,是汉台最大的粮仓。广袤的土地带来一马平川、一望无际的田原风光,这与汉中秦巴山地以及浅山丘陵地带形成迥异的景观。

108国道在铺镇横穿而过,顺着国道两边排列着无数条通村道路,不经意地进入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铺镇的美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当你看到古朴别致的村口牌楼,规划整齐的住宅小楼,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不禁会为今天的新农村变化感慨不已。每个村落都会有健身器械、篮球场、农家书屋、乡村大舞台,还活跃着二十多支农民自乐队,大家自娱自乐,诠释着当代农村的小康生活。

在铺镇的集镇上,分布着不少厂矿。六十年代三线建设时,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后改为航空工业部)在汉中建立012基地,铺镇迁入多家分厂。汉中唯一的上市公司中航电测就在这里。如今汉台区利用铺镇汉江河滩地带,沿西汉高速引道北岸,创立起汉江产业园区,形成现代企业孵化园,正引领着机械、精密仪器、物流、酿酒、汽贸等多种行业在汉水之滨生根发芽。大型企业的建立带动了铺镇整体经济的活跃和发展,它一直是汉台区乡镇的领头羊,机械、粮食加工、种养殖、建筑等各行业齐头并进。国有、集体、私营、个体不拘形式。自古以来商业贸易的传承,现代经济的多样繁荣,带来人们思想的活跃,紧随市场大潮的敏锐。许多企业家从最基层做起,来自农村、集体企业、小个体户,凭借着灵活善谋、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开拓气魄,创立起诸如成祥米业、顺华建司、兴达 房产等汉中知名企业。富裕起来的铺镇人,更加关注推动本土的发展变化,见言献策、集思广益,给这里带来更广视野更宽胸怀。

铺镇,一块充满生机活力的热土,一处率先迎接朝阳的乐土!

作者:筱米 来源:《汉台 汉台》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