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及其席卷着的沙石、偶发性暴雨和洪流、白天的烈日烘烤与夜晚温度的骤降,这几种来自不同时空的要素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区纠缠在一起,啃噬着这里的泥土与岩石,塑造出大量极具神秘感的地貌景观干旱丹霞、雅丹、彩丘和风城。
人类在不同时期赋予了这些地貌以不同的名称,而后却陷入了分类的谜团。这四类景观果然各具特点吗?它们有可能源出一处吗?
乌尔禾魔鬼城是由赭红与灰绿相间的白垩纪水平砂岩和泥岩在间歇洪流冲刷和强劲风力吹蚀下形成的风城地貌。这里正对着西北方由成吉思汗山与哈拉阿拉特山夹峙形成的峡谷风口,在西北风的吹蚀下,整座风城呈西北-东南走向,但我们依然能清晰地看到暴雨和洪水所留下的痕迹。面对这幅静止的画面,我们仿佛能听到狂风在岩石之间呼啸旋磨的尖利声响。摄影/李翔
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几种独特的地貌非常引人注目,它们大都有红黄色系的暖色调,全都突兀在干燥而辽阔的天空下,瑰丽、华美和神秘的外观是它们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在全民旅游的今天,这几种地貌越来越受到关注,它们无不被地方政府当作吸引旅游者的法宝。然而,由于它们在形态和色彩方面有十分相近的地方,所以人们往往把它们彼此混淆,张冠李戴。这几种地貌就是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彩色丘陵(或称“彩丘”)和风蚀城堡(或称“风城”)。
干旱区的丹霞地貌也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点,但是,岩石上的植被往往覆盖得不多。由于没有了植被的保护,红色的岩层暴露在空气中,因而经常受到风化作用的剥蚀,这使得干旱区的丹霞地貌永远呈现出新鲜的红色。我国的丹霞地貌主要有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分布区,西北干旱区的丹霞地貌则主要集中在甘肃和新疆两个省区之内。摄影/宋举浦
我们最常看到的误解是:彩色丘陵被当成丹霞地貌;丹霞地貌、风蚀城堡又常被认为是雅丹地貌;雅丹地貌、风蚀城堡有时又被说成是丹霞地貌……此外,构成这几种地貌的物质,不论是岩石还是尚未变成岩石的河湖沉积泥沙,其实都是在陆地上的河流湖泊里形成的,但是人们在面对这些地貌时,往往把它们的沉积层误认为是“很久以前这里是汪洋大海”的证据。如此等等,误导了旅游者和求知途中的青年学生,大有必要加以说明。
丹霞、彩丘都发育在红层上
丹霞地貌是一种以广东丹霞山的地名来命名的地貌。
丹霞地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陡崖坡,即所谓“赤壁丹崖”(有学者认为“丹崖”的高度应大于10米,才能显现出丹霞地貌的“崖”的气势;“丹崖”的坡度则应大于55°,才能称得上陡崖坡)。二是物质基础必须是红色的陆相碎屑岩,这里的红色是相对的,不论这种红色夹杂着多少种其他颜色:褐、紫、橙、褐黄、灰紫、白、灰、绿、黄、黑……只要宏观上仍以红色为主,人们视觉感观上是红色就可以了;陆相是说这些岩石是在内陆河湖盆地沉积而成;碎屑岩是指那些由大小不等的沙石颗粒构成的岩石,如砂岩、砂砾岩、砾岩等。在中国南方,形成丹霞地貌的这种红层被称为“丹霞层”。
这是一处红层的新鲜断面,红白相间的地层赋予了它成为彩丘的基本条件,但是目前为时尚早,这里的地层似乎刚刚断裂,只在山脚下堆积了一些崩塌的碎屑物,于是有了“顶平、身陡、麓缓”的丹霞形态。这可被认为是“彩丘式丹霞”。摄影/汤世光
丹霞地貌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看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有“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誉。成年期的丹霞地貌区大多呈峰林-峰丛状,山石高下参差、错落有序、形态各异、气象万千。
彩色丘陵(简称“彩丘”)是近两年才出现的地貌学名词,目前对它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彩丘属于多种因素形成的丘陵状杂色岩石地貌,因为其缤纷的色彩而被称为彩色丘陵。彩丘的概念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丘陵状的形态;二是岩层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比较有代表性的分布地点有甘肃张掖彩丘、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五彩湾、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五彩滩和五彩城等。
彩丘以斑斓的色彩和波状起伏的组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成为颇受游人青睐的地貌景观。例如张掖临泽彩丘,发育在白垩系褐红色泥岩夹黄色、黄绿色、蓝灰色、灰白色、浅红色的泥岩、页岩及粉砂岩等杂色岩之上。尽管岩石形成距今已有7000多万年历史,但成岩作用较弱,非常容易风化。
严格来说,彩色丘陵与丹霞地貌是在同一类岩层上发育起来的,这类岩层被学者们称为“红层”。
张掖既有丹霞又有彩丘,这两种地貌给张掖的旅游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张掖的彩色丘陵面积广大而且色彩斑斓,曾一度被认为是丹霞地貌,有广告语曰:“金张掖彩丹霞。”直到近两年,才有学者提出“彩丘是否是一种与丹霞相区别的地貌”的论题。摄影/王金
红层一般发育在地质时期内陆盆地的河流或湖泊环境中,所以其岩石的组成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盆地边缘往往堆积着巨厚的洪积相混杂泥砾,往盆地中心则渐变为洪、冲积砾岩,砂砾岩,砂岩与河、湖积细砂,粉砂岩或泥质岩。相对来说,从盆地边缘往中心,所形成沉积岩的硬度会越来越小。根据目前的研究,大部分丹霞地貌发育在相对坚硬的砾岩、砂砾岩和砂岩的红层地区,而相对软弱的粉砂质和泥质岩则发育着红层丘陵,后者由于没有赤壁丹崖,所以一般不认为是丹霞地貌。发育彩丘的红层大多是这种粉砂岩或泥质岩,只不过是多了几种色彩的软弱红层而已。
大部分学者认为,红层中的红色主要是由于氢氧化铁或三氧化二铁等高价铁离子的颜色,三价铁离子能够这样富集起来,需要沉积时处于氧化环境中并具有很强的淋溶作用。因此,红层形成时的古气候环境应当类似于现代的热带或亚热带的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或干湿季气候。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红层也能在湿润条件下形成。红层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有可能经历不同环境因素的变化,因而不论是垂直方向还是水平方向,都会发生不均一的物理化学变化。比如由于高价氧化铁的富集程度不同,岩层的颜色会呈现出从褐红、紫红、绛红、粉红直到橙色和黄色的渐变;如果沉积的某个阶段或某个地段为还原环境时,还会出现灰绿色或灰白色的岩石夹层。
雅丹、风城其实没啥关系
雅丹地貌是一种比较软弱的湖泊沉积泥沙被风力侵蚀而成的平行槽垄地貌,维语称作“雅尔当”,意思是“陡峻的土丘”。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两层意思:一是在形态上,雅丹是一种基本平行分布的槽垄,即一条沟槽,一条垄脊,相间分布;二是形成雅丹的物质基础是尚未成岩的湖泊沉积物。
雅丹分布区往往是在不久前干涸的干旱区咸水湖盆,沉积物里面含有大量的盐分,这些盐分即成为泥沙的胶结物。由于气候干燥,来水减少,湖泊萎缩干涸,强大的风力裹着沙粒吹蚀地面,在湖泊沉积物上面侵蚀出一条条的沟槽,沟槽间就残留下与之平行的长长的垄状高地。因此,这些槽垄的走向也反映了当地的盛行风向。
远望雅丹地貌,好像是戈壁滩上千帆竞发,那些其实都是陡峭的土梁,有的土梁长达百米甚至千米,有的被分割成为孤立的土丘。有的雅丹地貌酷似土长城、古城堡,有的状如远洋巨轮或长列的火车,有的则像亭台楼阁或动物造型,千姿百态,十分壮观,给人以神秘莫测、奇妙无穷之感。
雅丹土丘有时被称作“风蚀城堡”,这只是看重了其形态的要素,其实,风蚀城堡是另一类地貌类型的名称,人们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认为风蚀城堡就是雅丹地貌的一种类型。
这是新疆哈密魔鬼城的卫星影像(NASA),这张图显示出河流与风城地貌之间的位置关系。雅丹一定不会发育在河岸边的,而风城地貌往往发育在河流的阶地上,在平面上的格局主要受地质构造和水系的干支流控制(比如发育在河流的阶地上),在排列上没有明显的方向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风蚀城堡是一种多种因素形成的风蚀残丘地貌,因酷似古城石堡而得名。说其是多种因素形成,是因为其物质基础可能是多种岩石,但一般是相对较软的砂砾岩;风蚀城堡也是由不同的外动力作用形成,而不单纯是风力。这里的大风比较常见,气流在山间穿撞,发出种种尖厉的怪啸,故往往被称为“魔鬼城”。如新疆克拉玛依的乌尔禾魔鬼城、奇台魔鬼城以及哈密五堡魔鬼城。
“魔鬼城”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就是因为其间的地貌给人以光怪陆离的感觉,这是新疆奇台魔鬼城里的一块怪石,再坚硬的岩石也不得不屈服于肆虐的风沙。摄影/郝沛
上述风蚀城堡一般由倾角不大的侏罗纪、白垩纪砂砾岩构成,在干旱区强烈的风化作用、风沙侵蚀、偶然的暴雨和间歇性洪水冲刷等外动力作用下,岩石遭受剥蚀,逐步形成分离的城堡状山块、孤峰和残丘。现代看到的风蚀城堡区都处于干旱气候条件下,风力是对残留山块进行改造的主要作用力,但在夏季,短暂的暴雨和间歇性洪水也是非常重要的侵蚀动力。
雅丹、丹霞有本质差别
雅丹地貌中的土垄或土丘在形态上与丹霞地貌和风蚀城堡均有些相似,但是雅丹与后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形成丹霞和风蚀城堡的物质是岩石,也就是说,河湖相的砂砾碎屑沉积物历时久远,经过了成岩作用,已经变成较为坚硬的岩石了,而形成雅丹的物质则是形成时代很近的、较松软的、由盐胶结的河湖泥沙;丹霞和风蚀城堡在平面上的格局主要受地质构造和水系的干支流控制,在排列上没有明显的方向感,而雅丹则受盛行风向控制,规则排列;雅丹的高度在同一个区域往往比较一致,相对高度一般在30米以下,而风蚀城堡或丹霞地貌的高度差别则比较大,比如哈密的魔鬼城,低矮的风蚀残丘只有一两米高,而城堡状山丘有的可高达50到上百米。
这是密集的雅丹群的卫星影像(NASA),这张图显示出雅丹与风向的关系,呼啸的大风在大地上吹刮出一道道沟,从高空上看像是被硬刷子刷过一般。
此外,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是偏红色的碎屑岩,而形成雅丹的河湖沉积一般是灰黄色的土状物,我们看到的雅丹照片往往是在日出之后或日落之前拍摄的,或者是摄影师在镜头上加了偏光镜,所以颜色看上去很红,实地看到的雅丹并没有这么红,而是土黄色的。
如果我们进入雅丹群,所看到的将是一条条高度一致、排列整齐的土墙,在雅丹群的边缘,这土墙就开始像断线的项链了雅丹是大风的杰作,的确名不虚传。摄影/王金
地貌类型的区别取决于该地貌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和主要的外动力。这四种地貌中,只有雅丹所在的区域属于地壳相对稳定的区域,其他三类地貌都生成在第四纪以来地壳不断上升的区域。因此,这四种地貌的差别主要取决于物质基础和主要风化作用力。
张掖丹霞地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张掖丹霞地貌在方圆五十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地带,有造型奇特,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丹霞是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这里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张掖郡,取“张国臂掖(腋),以通西域”之意。张掖,在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滋润下,孕育了广袤的绿洲,方才孕育了河西走廊文化。境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有着美不胜收的原生态城市湿地,气势磅礴的彩色丹霞地貌,中国最美的油菜花海,亚洲最大的万匹军马驰骋,独特的裕固族风情,祁连山草原风光,沙漠冰川奇景……雪山、冰川、森林、草原、湖泊、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所以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这样的佳句。
张掖丹霞地貌奇观形成于200万年前,位于张掖市临泽、肃南县境内,面积约510多平方千米,仅次于中国最大的赤水丹霞。她是中国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窗棂式、宫殿式丹霞地貌,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彩色丘陵色彩之缤纷、面积之大冠绝全国。
地貌群
这里发现了鲜为人知的地貌景观——张掖祁连山丹霞地貌群,迄今已发现的丹霞地貌群坐落于祁连张掖丹霞地貌山北麓,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乡为中心,东经99°30’~100°20’、北纬38°40’~39°10’之间,海拔高度在2000米至3800米之间,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5~10公里,分布面积在300多平方公里以上。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红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各显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妙风采,把祁连山雕琢得奇峰突起,峻岭横生,五彩斑斓,当地少数民族把这种奇特的山景称为“阿兰拉格达”,意为红色的山。
一般认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
张掖丹霞地貌区位于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县,面积约410平方公里,其中彩色丘陵面积约40平方公里。北距张掖市区35公里,南距肃南县城5公里。本区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沿梨园河两岸及其各支流(沟)连片分布,分为南北两大群,中间夹张掖绿洲盆地,遥相呼应,成犄角之势。北群地势相对平缓,主要以单斜脊为主,以山体纹理、脉络清晰见长;南群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称奇,是张掖丹霞地貌的主要分布区。
按照区域的相对集中度,又可以划分为五个小区:北岸的肃南大河乡冰沟-神鹰大峡谷-榆木沟丹霞地貌小区、南岸的肃南康乐乡大小勒巴沟丹霞地貌小区、肃南白银乡熬河彩色丘陵-芦苇沟丹霞地貌复合景观小区、肃南红湾寺镇白庄子大红山丹霞地貌小区、临泽南台子丹霞地貌小区。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是张掖丹霞地貌中分布最广、发育最好的丹霞地貌类型,尤其肃南白庄子一带是全国丹霞地貌精品中的精品,分布之广、种类之多数全国第一,白庄子大红山就是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的命名地。
历史
张掖丹霞地貌位于临泽倪家营南台村,距张掖市40公里。在方圆一百平方山地丘陵地带,有造型奇特,色彩斑谰,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丹霞是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这里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
分布
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阔,场面壮观,造型奇特,色彩艳丽,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张掖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在临泽、肃南两县境内,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以上,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层级错落交替、岩壁陡峭、气势磅礴、形态丰富、色彩班斓而称奇,有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练、七彩湖、七彩大扇贝、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观令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景观特征
如诗似画的丹霞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地说,它是漫长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丹霞地质构造是岩石堆积形成的,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印迹,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示奇,它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风景区,集广东丹霞山的雄、险、奇、幽、美于一身,揽新疆五彩城的色彩斑斓为一体。
雄,即雄伟。它的山峰由悬崖峭壁构成,许多崖壁高达几百米,拔起于平川或河岸之上,危崖劲露,光滑削齐,气势磅礴,苍劲雄浑,可谓“霞山拟岱宗,锦石梁父耳”,“仰觉日月低,俯睇宇宙小”,“巍峨独标峙,登之心旷然”,雄伟而富有力度,就是小尺度的石峰,也似有擎天之力,充满阳刚之美。
险,即险峻。“无限风光在险峰”,唯险峻能激发人们的向上、探讨精神,故智勇者登之。以赤壁丹崖为其地貌特征,大多山坡直立或呈反坡,令人望而生畏,近而发怵,大部分悬崖无法攀登。古人有“栈道依松划,危楼叠石连”,“绝壁当千仞,危崖一线开”,“飞鸟回翔不敢度”等诗句,形容祁连山丹霞的险峻之美亦不为过。
奇,即奇特。纵目丹霞地貌群,怪石如林,变化万千,似物似景,堡状、锥状、塔状,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组合有序,如“万古今城”,似千年石堡,真可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尤其晨雾之中或云海之上,仿佛海市蜃楼,又如仙山琼阁,观之令人赞叹不已,让你觉得它们是雕塑大师的艺术杰作,但却无一不是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幽,即幽静。游览总长3公里的芦苇沟,只见赤壁千仞,峰回路转,一步一景,人移景变,别有一番情趣。环望四周,雄奇诡险,千怪万状,险象环生,怪石嶙峋,幽洞通天。石径两旁山峰耸峙,高山之巅石堡盘踞,犹如神秘的古堡给世人演绎传奇的神话故事,让人禁不住展开漫无边际的遐想与思古之情,“念天地之悠悠”,怀古今之万事,那烟岚雾霭之下,群峰深壑之间,人迹罕至之处,不知隐藏着多少未解之谜,撩拨着人们寻幽探秘的遐想。
美,即形态之美,结构之美,色彩之美,意境之美,变幻之美。丹霞之美是一种无需雕饰的自然美。丹霞地貌表现为峰林结构,其山石高下参差、疏密相生,群峰林立,组合有序,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它的山崖,远看似染红霞,近看则色彩斑斓,许多悬崖峭壁,像刀削斧辟,直指蓝天,张掖丹霞地貌景色相当奇丽。赤壁丹崖上受流水作用或有机质沉淀,被染成片片黛青色、暗褐色、丹红色,七彩斑斓,在蓝天、白云衬映之下,和谐中产生对比,构成一幅幅多彩的画面。山峰随着时间、天气的变化,色彩景色也在不断变换,层次分明,早上可以看到日出的奇观,晚上可以看到绚丽的晚霞和恬静的夜色,雨天极目远眺,使人胸怀开阔,万虑顿消。一日之中,一年四季,无论晴雨早晚,都有不同的景色供游人观赏。
地质公园
园区介绍地处祁连山北麓,临泽、肃南县境内,分布面积约510平方公里,省级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东距张掖市区30公里,北距临泽县城20公里。张掖丹霞地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2005年11月在中国地理杂志社与全国34家大型媒体联合举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
2009年被极具权威和导向性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图说天下》编委会评为“奇险灵秀美如画中国最美的6处奇异地貌”之一,2011年又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2011年11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彩色丘陵以层理交错、岩壁陡峭、气势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而称奇,观赏性之强、面积之大冠绝全国,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游观赏价值。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著名地理学家黄进教授题词:“彩色丘陵中国第一”。
丹霞奇观主要分布在康乐乡、白银乡地段,被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著名地貌学家黄进教授誉为“祁连山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中国第一”、“祁连山丹霞地貌中国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同时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景观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对于张掖丹霞地貌,许多人并不陌生。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中那一望无尽的红色山脉,就是张掖丹霞地貌。
据了解,中国丹霞地貌总数达790处,集中分布在东南部、西南部以及西北部干旱区的26个省区。其中,张掖丹霞地貌面积达536平方公里以上,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此次申遗成功的六大丹霞地貌皆在南方湿润区,唯独西北丹霞地貌缺席。
在前期的申遗准备工作中,张掖丹霞地貌一直在申遗专家的考虑之列。
2006年12月,“‘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召开,会议决定,将以“中国丹霞”地貌的名义,整合国内具有申报条件的丹霞地貌区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2007年8月,第十一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召开,与会专家提出,中国丹霞地貌规模巨大、类型多样、差异显著,筛选名单要慎重、要突出特色、更要考虑为以后的进一步工作创造条件,建议中国三大丹霞地貌集中区以不同的方式申报。
张掖市旅游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2007年初,建设部给张掖市发函,将张掖丹霞地貌列入申遗行列,甘肃省政府也同意张掖丹霞地貌申遗。但就在申遗项目启动之时,张掖市认为张掖丹霞地貌申遗条件还不成熟,决定退出“中国丹霞”申遗行列。缺席背后的难题据了解,2007年初,“中国丹霞”申遗启动之时,张掖丹霞景区几乎还没有基础设施建设,也没有成立专门的管委会。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张掖才不得不“忍痛割爱”地决定退出申遗行列。据此间观察人士分析,张掖缺席“申遗”更多的是受制于财力不足。据媒体披露,湖南崀山得到3.3亿元的拨款支持承诺,广东丹霞山上报资金支持1.4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入或对经济不发达的张掖而言是个现实难题。当地旅游部门的说法是,申遗成功的6处丹霞地貌由于开发和保护利用较早,各种申遗条件均已具备。“而张掖丹霞地貌虽然形成年代较早,但当地对于丹霞旅游资源认识不足,开发比较晚。”张掖丹霞地貌错失“世遗”良机,把多勋感到特别遗憾,“一旦纳入新的遗产体系,保护也将越来越好。”如今张掖丹霞地貌仅局限于甘肃省一级的范围内,下一步景区的建设保护面临不小的困难,付出的开发营销成本也将大大增高,而且独立做“也很尴尬”。
把多勋认为,张掖丹霞“失遗”及其错失发展良机,根源还是地方观念落后的问题,他无奈地说,这就是“古老的甘肃,永恒的话题。”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彩色丘陵”景区的地貌分类和命名,多年来存在较大争议。其在地貌形态、岩性组成、地貌发育和演化过程等方面均与丹霞地貌有着显著差异,按照我国岩石地貌分类惯例,可将其命名为“红山湾地貌”,作为红层地貌的一种亚类而与丹霞地貌并列。红山湾地貌,主要由白垩系泥岩、粉砂岩等细颗粒碎屑岩形成,以红色为主,夹杂有灰绿色、黄绿色、灰黑色等杂色沉积层。该地貌类型,在新疆吉木萨尔五彩湾、布尔津五彩滩、甘肃永登咸水河、猪驮山、玉门红柳峡等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均有分布。
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以南大约30千米处的倪家营乡南台子村,有一片色泽艳丽、五彩斑斓的丘陵地貌。不同色彩的地层随着山坡的起伏而绵延展布,好似无数条锦缎铺就的彩色长廊。彩色丘陵位于祁连山中段北麓,海拔为1800~2000米,面积约40平方千米。
岩石由1亿年前白垩纪早期的河湖相沉积砂岩、砾岩和泥岩组成,因气候炎热干旱(岩石呈紫红色)与潮湿(岩石呈灰绿色)频繁交替而沉积了不同色彩交互的地层。
大约几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晚期,青藏高原隆起导致祁连山向北东方向的逆冲抬升造成了白垩纪沉积层的褶皱,褶皱带走向沿着祁连山北麓西北至东南方向延伸。随着祁连山进一步向北东方向逆冲,白垩纪褶皱带也遭受了强烈的剥蚀而露出地表。在地表风化与侵蚀过程中,抗风化能力弱的泥岩层在地表构成凹槽,而抗风化能力强的砂砾岩层就形成突脊,再加上一系列与岩层垂直的北东向断裂附近侵蚀作用更强,最终形成了雄浑壮观的彩色丘陵地貌。在广袤的大漠南缘,彩色丘陵宛若一排排彩虹披覆在祁连山麓,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鲜艳无比,是大自然送给河西走廊的一份重礼,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区别:
人们往往把张掖的彩色丘陵也称作丹霞地貌,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虽然彩色丘陵和丹霞地貌都是在陆相红层上发育起来的侵蚀地貌,二者却有着明显的差别。
尽管后来地学界又提出多种不同的定义并因此导致广泛的争议,但丹霞地貌的几个基本特征还是受到一致认可:产状平缓的厚层红色砂砾岩层因河流等沿着垂直断裂侵蚀而逐渐造就了赤壁丹崖的地貌景观。彩色丘陵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地貌学名词,是指由产状倾斜而多种色彩交互的砂岩、粉砂岩、泥岩以及偶夹的砾岩层构成的和缓丘陵地貌。
彩色丘陵具有明显不同的两大特征:
不仅有红色地层,而且还相间分布着灰白、灰绿等其他颜色的地层;
岩层不是平缓的,而是明显倾斜的。
虽然沿着断裂的侵蚀作用更强,但因岩层倾斜而容易垮塌,也就无法形成陡峭的残丘或峡谷地貌。丘陵的形态不仅受断裂控制,而且也受软硬不同的岩性控制,加之地处干旱地带,相对松散的岩层每年夏季受暴雨的冲刷就形成浑圆状和缓起伏的丘陵地貌。张掖彩色丘陵景区恰好由褶皱翼部的倾斜岩层构成,也就无法形成丹霞地貌了。
而同样位于张掖境内的“冰沟丹霞”景区与彩色丘陵景区相距10千米,也由同一套地层组成,但因岩层恰好处于褶皱轴部的平缓部位,暴雨、河流等沿着垂直断裂侵蚀强烈而形成峡谷,而断裂之外的区域内相对坚硬的砂砾岩层成为其下软弱岩层的保护帽而抵抗侵蚀,就形成一个个直立的柱子,最后就在整个景区形成赤壁丹崖的地貌景观,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若想真正体验张掖的彩色丘陵地貌和丹霞地貌,还是亲自到现场考察吧!
高考地理专题设计——丹霞地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景区的丹霞山,位于客家人聚居地仁化县,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是动植物科普乐园,也是全国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自从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后,丹霞山的研学旅行便日渐兴起,2017年国庆长假国内20多支团队深入丹霞山研学旅行,在“自然学校”中深度体验丹霞之美。下图示意丹霞山地理位置。
分析丹霞山“研学旅行”日渐兴的原因。
【答案】有丹霞地貌、客家文化、丰富物和等资源,研学旅行的内容丰富;是世界自然遗产,知名度较高:国家5A级景区,配套设施较完善;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强;距珠三角较近,中小学研究团队多;国家政策对硏学旅行的支持.(任答五点即可)
【解析】
整体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丹霞山“研学旅行”日渐兴起的原因可从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两方面分析。
读材料可知:“世界自然遗产地”,说明知名度较高;“国家5A级景区”,说明配套设施较完善;“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是动植物科普乐园”,说明可为研学旅游提供丰富的内容;“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说明国家政策对研学旅行的支持。看图可知:丹霞山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多样,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强;;距离珠三角较近,客源丰富。
【点睛】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
答题思路 |
|
游览价值 |
资源 |
美学、科学、历史文化价值高(低);资源质量好(差);游览价值高(低);一定地区内的景点数量及彼此间距小(大) |
集群 |
该旅游线路,景点类型多样,共同组成景观群,集群状况好 |
|
地域组合 |
周围无雷同的景点,地域组合好(或景点重复,有相似景观,地域组合差) |
|
开发 条件 |
社会经济 |
与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远(近) |
市场 |
客源市场广阔(或客源市场较远) |
|
交通 |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开发价值大 |
|
基础设施 |
区内食、宿、行、娱、游、购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不完善) |
|
环境承载力 |
区内用地广、布局合理和环境承载力强 |
|
社会 条件 |
政策 |
政策支持 |
社会 |
社会秩序良好 |
2.(地理一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丹霞地貌是一种由红砂岩,红砂石,红沙峁组成的红砂岩地貌。2018年国庆期间,陕西靖边地区的波浪谷丹霞地貌景区,被游客頻繁踩路的岩石沙化明显(如下图),随便刻画的行为屡禁不止。有家长看到孩子在丹霞岩石上刻划,不但不阻止还为孩子提供木棍等工具。エ作人页表示,这些留下刻痕的岩石,600年也恢复不了原貌。
(1)分析靖边丹霞地貌景区刻痕难以恢复的原因。
(2)指出保护丹霞地貌的主要措施。
【答案】(1)岩石的形成需要经过较长的地质年代,地质作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加强监管和监测,加大对景区的巡查力度;加大对游客的文明旅游教育;完善景区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景区游客的惩罚力度;提高游客的个人素质等。
【解析】
【详解】
(1)靖边丹霞地貌景区刻痕难以恢复的原因只要说明地质年代漫长即可:形成靖边丹霞地貌景区的岩石,其形成需要经过较长的地质年代,地质作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刻痕难以恢复。
(2)保护丹霞地貌的主要措施从管理、文明教育、法规、提高素质等角度分析。主要包括加强监管和监测,加大对景区的巡查;加大对游客的文明旅游教育;加大对景区破坏游客的惩罚;提高游客的个人素质等方面。
【点睛】
丹霞地貌是地表流水冲蚀磨蚀红色砂砾岩而形成的顶平、身陡、麓缓、赤壁 丹崖为特色的地貌。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征是“顶平、崖陡、坡缓”,丹霞地貌的山顶与山麓、沟谷的植被差异很大,因顶部与底部的土壤厚度差异大、也因悬崖本身的陡峻而造成。山顶偏向于“干岛效应”,崖底则偏向于“热岛+湿岛效应”。
3.(10分)【旅游地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距广东省韶关市45公里。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方圆90平方公里的红色山群“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故称丹霞山。丹霞山由红色沙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为世界上同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和同类风景名山的典型代表。
材料二 丹霞山位置图和地貌图
(1)丹霞山以赤壁丹崖为特色,试分析其形成机理。(6分)
(2)2010年黄金周期间,丹霞山共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同比增长87%;共接待旅游团队445个,同比增长137%,特别是韶关市外旅行社直接组团到景区的数量大幅增加。游客来源主要来自哪里?为什么?(4分)
【答案】(1)当地气候炎热多雨,淋溶作用强烈(2分);土层和岩层呈红色(2分);地壳上升,流水侵蚀,而形成丹霞地貌(2分)。
(2)珠三角城市、港澳地区及周边省市(2分)距离近,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丹霞山游览价值高(2分)
【解析】略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下图所示)。
(1)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指出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指示的气候特点。
(2)实际上,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异,请说明原因。
(3)分析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
(4)在流水作用下,丹霞地貌山顶和沟谷植被出现垂直分异,试分析原因。
【答案】(1)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2)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
(3)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 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
(4)在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沟谷流水沉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解析】
【分析】
该题组考查丹霞地貌区的植被差异。
【详解】
(1)我国东南丹霞地貌区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2)依据图示信息,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由常绿阔叶林变为常绿硬叶矮林或灌丛,说明山顶水热条件发生了变化。硬叶说明山顶水分条件差,原因是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
(3)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说明沟谷地带水热条件好,较为湿润,原因是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 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
(4)丹霞地貌山顶流水侵蚀为主,沟谷流水堆积为主,不同的流水作用影响了山顶和沟谷的水土条件,具体是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沟谷流水沉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点睛】
植被出现差异的原因是水土条件出现差异,从综合的角度分析小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植被的影响。
5. 总面积达 536 平方公里的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地处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 距甘肃省张掖市仅 40 千米,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该丹霞地貌群在地学上具有典型性,它以其面积大、集中,层理交错、 岩壁陡峭、气势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而称奇,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了 一层红色的轻纱,熠熠泛光,色彩异常艳丽,让人惊叹不已。
分析张掖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答案】张掖丹霞地貌在地学上具有典型性,层理交错、造型奇特、色彩艳丽、规模大、分布广,其美学价值、科学研究价值高,旅游资源质量好。地处我国西北河西走廊及东西交通要道上,居“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位置,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交通条件相对较好。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并有距中亚地区近的地理条件(距张掖市近),客源市场会越来越大。由于该地丹霞地貌知名度不断增加及张掖市、甘肃省的大力支持,该景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解析】
【详解】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主要从资源价值、集群状况、交通、市场、接待能力、政策等方面分析。张掖丹霞地貌以面积大、集中,层理交错、 岩壁陡峭、气势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而称奇,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异常艳丽。在地学上具有典型性,层理交错、造型奇特、色彩艳丽、规模大、分布广,其美学价值、科学研究价值高,旅游资源质量好。地处我国西北河西走廊及东西交通要道上,居“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位置,交通条件相对较好。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距中亚地区近,距甘肃省张掖市仅 40 千米,客源市场会越来越大。由于该地丹霞地貌知名度不断增加,及张掖市、甘肃省的大力支持,该景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推动旅游业发展。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