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向东流 | 巫山光明村的光明未来

旅游 川渝本地消息 2022-05-17 10:20

原标题:一江碧水向东流 | 巫山光明村的光明未来

巫山县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俯瞰。记者 谢智强 摄

初夏

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

晴雨相间

其景正如苏轼所写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如画的风景里,巫山县大昌镇光明村二社村民王存银正忙着为橘树施夏梢肥,“以前我们都在大宁河里打渔,现在上岸了,趁着光明生态半岛的建设,发展点产业,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大昌湖,是三峡工程蓄水后在大宁河大昌段形成的湖泊,也是三峡库区面积最大的湖泊;光明村所在的半岛三面环水,状如鹰头嵌入大昌湖。

如今的大昌湖碧波荡漾,湖面倒映着四面青山,鸟儿戏水游弋;岸上的光明村,以原乡村落、生态农业、农耕文化为重点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已具雏形,有效地带动了村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可多年前,光明村及其所在的大昌湖,却是另一番景致。

谭少华 摄

湖水水质越来越差 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大昌湖的成湖原因特殊,其水的流动性与天然形成的湖泊相比较差,且当时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唐威介绍,大昌湖湖面及湖岸曾垃圾遍地,周边村镇的污水未经处理便排入湖中。

光明村龙池渡口处水域,在大昌湖成湖后成为一处回水沱,大量垃圾曾在此汇聚。

“湖面的垃圾有一两米厚,人踩在上面都不得沉下去。”光明村党支部副书记肖明德回忆,堆积的垃圾滋生了大量蚊蝇,曾经人来人往的龙池渡口也变得门可罗雀。

与此同时,三峡水库丰水期和枯水期交替,在大昌湖湖岸形成了高差30米的消落带。

“枯水期,周边村民就在消落带上种菜、养猪和鸡鸭;丰水期,菜地残留物、畜禽粪便就被带入水中。”唐威介绍,三峡成库之后,随着水位抬升,大宁河航道得到改善,两岸还出现了石膏厂、砂石采挖和粉碎厂等20多家以河砂石为原料的加工运输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大昌湖水质越来越差,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不仅如此,沿湖居住的不少村民世代以打渔为生,过度捕捞也导致湖中鱼类数量急剧减少。

“鱼的数量和种类都越来越少,有时候一天都捞不上一条鱼。”打渔无法维持生计,光明村除了少许渔民还在坚持外,大多像王存银一样,选择外出务工。人去楼空的光明村越来越萧条、凋敝。

巫山,素有“渝东北门户”之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其出境水质监测结果代表着长江重庆段的水质情况。大昌湖所在的大宁河是长江一级支流,其水质好坏将对长江干流水质产生重大影响。

如何才能在修复大昌湖生态环境、提升水质的同时,推动光明村等村子的乡村振兴,成为巫山决策者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陈光国 摄

多元保护与修复 大昌湖生态环境逐年改善

5月,雨后初晴,大昌湖畔的橘园里。村民彭美林斜坐在自家砖房前,看着不知名的鸟儿在橘园里驻足,脸上挂满笑容,“环境好了,鸟儿越来越多,好多我连名字都叫不出。”

在种植柑橘之前,彭美林经营着一家养殖场,“这个房子就是养殖场,主要是养牛,养殖废水就直接排到湖里了。水里、岸边闹哄哄也臭烘烘,鸟儿都不愿意在此落脚。”

为了改善大昌湖生态环境,近年来,巫山先后关闭了大昌湖周边水泥厂、铜矿厂等污染严重企业15家,治理养殖企业3家。彭美林也关了养殖场,开始在房前屋后种植柑橘,“有一年,我看到一群大雁落在橘园里休息,真的好漂亮。”从此,彭美林夫妻俩成了义务护鸟员。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夫妻俩又成了义务护渔员。

“长江禁渔后,取缔渔船325条,安置转型渔民650人,还实施增殖放流,投放各种淡水鱼类5000万余尾。”唐威介绍,随着大昌污水处理厂的建成,大昌整治规范了沿湖所有排污口,确保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同时,依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专项资金对大昌湖生态进行保护与修复,通过水面垃圾清理、植被护岸、崖加固、消落带治理示范等,形成滨湖生态景观林。

“我们在河湖两岸建成生态多塘系统10亩,用作天然的‘净水器’。”唐威介绍,“净水器”将农田尾水、初期雨水集中引流到塘中,经过分级沉淀和水生植物净化后,进一步改善入湖水质。

2018年12月,经过7年建设,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通过验收,总面积达到1464.73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1020.59公顷,湿地率为69.68%。

如今,大昌湖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部分月份甚至达到Ⅰ类。鸟类种类由以前的131种增加到143种,每年到大昌湖越冬的雁鸭类大中型游禽和涉禽达1万余只。

唐威表示,巫山还将充分利用“湖、沟、塘、渠、堰、溪”等自然资源优势,建成大昌湖小微湿地群落,通过表流、管沟湿地技术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使小微湿地与全域旅游、美丽村落完美融合。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 光明村未来可期

与兴胜村隔湖相望,光明村堰塘湾里,小微湿地群落的建设已进入尾声。

“我们探索‘湿地+’模式和消落带治理,在175米水位线以下实验种植中山杉,形成环湖‘彩叶’林带。同时在消落带林带间种植香蒲、花颜芦竹、灯芯草、芦苇等沉水植物,丰富库岸植物种类,形成良性的鸟类栖息环境。”唐威介绍,巫山在光明村所在的半岛实施湿地生态半岛项目建设,项目以湿地保护和修复为主,恢复项目区植被,保持大昌湖主体现有的良好水质,改善局部区域水质。

依托湿地生态半岛的建设,巫山启动了光明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

“我们要利用光明村现有优势,规避弱点,利用小三峡国家级AAAAA风景旅游区以及周边旅游相关休闲产业带动,将其打造成三峡库区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样板,使其成为长江经济带乡村生态修复与景观营建协同共生的典型。”巫山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半岛的建设,将极大改善光明村的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此为契机,光明村将着力实施村落的生态化改造及传统乡村要素的恢复与重建,同时发展柑橘等生态产业,打造山地共生型农业复合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家乡的变化,让王存银等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选择回乡发展。王存银与人合作,承包了村里100多亩柑橘园,并在果树下套种蔬菜或农作物,“柑橘要明年才挂果,果树下套种蔬菜,能解决短期收益的问题。”

更让王存银期待的是,随着村里乡村旅游综合体建成和郑渝高铁、巫大(巫山至大昌)高速公路开通,会有更多人到大昌湖、到光明村游玩,“我们准备搞个农家乐,吃上旅游饭。”

来源

重庆日报陈维灯

编辑

刘凌丰

大家都在看

CQEE

85天!一季度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历史新高

重庆发布大气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2022年水环境联合执法检查一线风采,重庆生态环境执法青年在行动

重庆市首届生态文化作品征集令发布,期待你的来稿!

将“环保”分享给每个人吧!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