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 俞立中
大学是人生最璀璨的年华,虽然只有短暂的四年时光,却是人生当中最为关键的黄金时期。在这美好而闪亮的岁月里,最有意义的收获不是毕业后的一纸文凭,而是学习与成长。
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俞立中认为,当今的中国大学面临着太趋同的问题。学生的个体特征不一样,社会不同岗位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大学教育更需要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不同学校也更需要有不同的特色,这样的生态系统才是一个更持续的良性生态系统。
中国大学的问题是太趋同了
俞立中:你说我们这一所大学能够包含我们中国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吗?不可能吧,所以我是觉得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要鼓励更多的多样化。
我们中外合作办学,如果批准的十所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我们探索始终不同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的话,那中国就多了十种不同类型的探索。如果我们都是走一样路的话,那我们只有一样。一样好还是十样好?
我们不要一样,十所学校之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有自己的探索。比如说像西交利物浦大学,它现在扩张得很厉害,也建了第二个校区,这就是他们的模式。我们上海纽约大学肯定不会走这样的模式,我们还是走小的精英化的模式。
还有香港中文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每个学校都在探索自己不一样的模式,你说谁是成功的?谁是失败的?我觉得都是成功的,只要他们的学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得到社会的欢迎,就都是成功的。没有必要去比较,也没有必要去统一。这样的一种生态,才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我们要有参天大树,也要有蕨类植物,这样就是一个可以互相补充,可以互相丰富,营养这个系统的本身。我一直在谈这样一个观点,因为中国的大学太趋同了,这个趋同实际上是坏事,不是好事情。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太趋同了,也是一个问题。
社会不需要只会“应试”的学生
俞立中: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那些只会读书、考试的学生。我在上海纽约大学的校园日活动中,跟学生提了五点要求。
第一,你愿不愿意选择一种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你如果进了清华、北大,一眼可以看到底,四年毕业以后,有这个学校的名气就可以明确未来。但是上海纽约大学这条路不是那么明确,它充满了坎坷,因为你需要个人努力,但是也许会给你带来很多意外的惊喜。
第二,你愿不愿意选择一种不一样的学习模式。因为在上海纽约大学是一个主动学习的模式,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选择什么。在这个学校里边,无论是专业还是课程,还是到哪里去学习,参加什么活动全部由你自己选择,学校没有人会要你这样做或那样做。所以你有没有这种选择的能力。
第三,你愿不愿意搭建一个和世界连接的纽带。因为我们有那么多国际关系,多元文化的背景,如果你不愿意去,觉得自己很宅,那就浪费了我们的资源。如果你到这样的学校来学习,只是痛苦,而没有什么欢乐。
第四,你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全英语教学的环境。我们不要英语成绩,但是你要适应。因为每个老师的口音不一样,而且有很多专业的词汇。我们现在的学生,都是在我们体制内的学校学习,他们也没有接触过英语这方面的一些词汇。但是你自己要有这样的信心,在一个学期或者一年里面,就能够适应这样的语言环境。
第五个是我后来几年加上的,你有没有抗挫的能力。因为这些学生都很优秀,原来从小到大都是以为自己是最好的,但是到了这个学校里边一下子觉得自己不是最好的。他们看看旁边的人,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无论是学习成绩、活动能力,还是各方面的艺术天分都比自己要好,有些人就会有失落感。所以有没有这样的抗挫能力很重要,你要比的是自己,不是跟别人去比,而且你碰到挫折,要知道怎么去解决问题。如果你觉得很难,没有这个能力的话,我认为在这个学校可能会让你很痛苦。
我们不像其他的学校,有人扶着你才走,这个学校是给你各种各样的机会,但是要你自己去选择。
好的办学条件对做好教育重要吗?
俞立中:一所大学真的不在于它有多少楼,有多大的面积,而是关于它的教育理念能不能吸引学生,能不能够对社会有贡献,更重要的是教师队伍。
比如说,学校要有多少校园面积,要有固定资产,要有多少图书,这些都不是重要的事情。我觉得对一所大学来讲,最关键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教育体制,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所大学的“命根子”。
一所学校能不能吸引学生,能不能够对社会有贡献,这才是它内在的东西,以及它的外延,它能够得到社会认同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