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现场发布“西部地区乡村家庭教育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将着眼于为全国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乡村家庭教育发展探寻突破路径,从家庭教育层面出发助力乡村振兴。
针对留守儿童应该开展怎样的家庭教育?乡村儿童家庭教育面临哪些困境?又该如何突围?5月15日,在国际家庭日之际,“关注乡村家庭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家庭教育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现场发布“西部地区乡村家庭教育行动计划”,该计划将着眼于为全国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乡村家庭教育发展探寻突破路径,从家庭教育层面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留守儿童面临情感缺失等现实困境
据介绍,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每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所在周为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将目光聚焦西部地区,探寻乡村家庭教育的突围之路。本次主题论坛分为主题报告、名家对话和行动规划介绍三部分,在针对乡村儿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困境与出路、家校如何共建的主旨演讲之外,来自乡村地区的乡村学校校长、儿童家长、教育管理者代表展开线上“云端对话”探讨如何给乡村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促进法》强调要创建文明家庭,培育良好家风,促进人才振兴,这引导着乡村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乡村家庭教育发展提供新机遇。乡村家庭教育是乡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动乡村家庭教育的良序发展,也将助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郑新蓉在发言中提到,根据我国民政部2021年11月26日公布数据,截至“十三五”末,共有643.6万农村留守儿童,96%的由(外)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看护。根据调查,情感的缺失是此类儿童感到最困难和难受的事情,父母的外出也使他们过早承受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替代监护人则难以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行为评价中,学业水平较弱、青少年违法犯罪等也是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郑新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仍将在较大范围、较长时期内普遍存在,将孩子留守在家乡往往是家长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农村家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发现和建立新的家庭教育资源和渠道,给托付子女以可信任的公共教育机构。与此同时,郑新蓉认为针对外出打工家长的家庭教育不能缺失,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织专门队伍、开通专栏等培训方式,增强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责任感和教育知识,让父母认识到与儿童的亲密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得到父母的关爱是儿童成长中应享有的权利。
探索建立一体化乡村家庭教育服务体系
乡村儿童家庭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方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雷万鹏介绍,20多年来,该校团队围绕“留守儿童教育”“随迁子女教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乡村儿童家庭教育”等问题在全国20多个省市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田野调查。
调查发现,家长教育素质不高、家长教育参与不足,家庭教育存在“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倾向、家校合作虚化弱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效果弱化是存在的问题,这与乡村教育水平不高不无关系。因此,雷万鹏提出,乡村教师的有效供给,以绩效评价激励教师参与家校合作,城乡对家庭教育给予指导服务可以作为一种解决路径,以提高乡村教师家庭教育的素养、家校合作素养。
在当天的论坛上,“西部地区乡村家庭教育行动计划”正式发布。该行动计划通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教育界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国内外“关注乡村,奉献教育”的专家学者、学校、企业和有识之士,实施“六个一”工程,从资源、团队、机制等方面,助推与探索建立一体化乡村儿童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推动乡村家庭教育建设。
据介绍,这“六个一”工程包括,开展一系列乡村儿童家庭教育公益活动,培养一支乡村家庭教育指导领军队伍,研发一套乡村儿童家庭教育适用课程,支持一批乡村学校成为“家长学校”, 推育一批 乡村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和推出一个“一乡一导师”对口帮扶行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将成立北师大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专家委员会,将每年5月15日定为论坛举办日,建立家庭教育人才三级梯队培养机制以及建立四位一体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作为今后的行动举措,并呼吁更多爱心人士关注乡村儿童家庭教育,启动成立“乡村儿童家庭教育发展基金”作为人力和资金的保障。
本次论坛为线上形式进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学会会员(单位会员)以及所属专委会成员、地方家庭教育学会(研究会)的理事和会员,广大家庭教育工作者、指导者和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媒体平台在线观看。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