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的一则视频火了,“山东大姐坐月子无聊随手破译顶级密码”,说的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小云破解美国顶级密码的故事。
类似的短视频标题,还有“女子生完孩子无聊,破解顶级密码”、“一个中国孕妇竟成了美国人的噩梦”……
该内容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但凡正常点都不能这样写吧。”
“什么山东大姐、中国孕妇,人家是院士!”
这类标题之所以引发公愤,是因为用戏谑的态度,轻描淡写地就勾画出王小云院士多年的努力和付出。
● 王小云
这种新闻就好比有一天提起袁隆平院士,称为“江西老头种地多年,偶然研发出杂交水稻”,无比荒唐。
然而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已经频频发生。
在科研界做出不朽成绩的学者,往往分为两类。
一类是出身世家,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比如杨振宁教授的父亲是杨武之,是我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曾经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系主任;
邓稼先的父亲则是邓以蛰,是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这些出身世家的天之骄子,从小所处的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眼界自然不是常人能比的。
他们的成功,除开个人的聪明和奋斗,也和世代书香门第的熏陶脱不开关系。
而另一类学者,则纯粹是依靠个人的卓越天分。
王小云就是如此。她从来没有出国留学,是完全从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顶尖人才,用以前的老话来说就是“土专家”。
她出身于山东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但父母十分重视对她的教育。
王小云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她虽然做不到每个科目都稳拿第一,但是在数学和物理科目她几乎是次次满分,令老师惊叹不已。
因为按照性别刻板印象,女孩子在数学上有天分的,并不多。
1983年,王小云考入山东大学数学系。她在山大读完了本硕博,之后顺利留校任教。
● 1993年,王小云取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
她读博时期的博士生导师,是潘承洞教授。
潘教授是中科院院士,也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王小云是他门下第一位女弟子,也是他最得意的弟子。
● 潘承洞
潘教授不仅是王小云的恩师,更是她的“伯乐”。
他欣赏这位女弟子在数学方面惊人的天分,但他也同时发现,如果王小云能够投身于密码学领域,前途将更加不可限量。
成为数学家当然很好,但是如果成为顶尖的密码学家,对国家来说将会补上在这一领域的短板。
王小云当时并不了解密码学,也没有太大兴趣。她之所以答应接触这个学科,无非是不想拂了导师的面子。
没想到,在参加了短期研修班之后,她爱上了密码学,从此和密码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的科研灵感,就是从抱孩子、做家务、养花中激发出来的。”
王小云的这句话,被很多人当成噱头大肆宣扬,声称她是“坐月子无聊”,“随手”就破解了美国人的密码。
然而,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科学家的自谦。
就算做家务真的能获得灵感,想要把灵感变成科研成果,也是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的。
否则,全中国最盛产科学家的地方,应该是家政公司。
王小云破译密码的过程,从来都不是“坐月子无聊”,她是全中国最懂密码的人之一。
● 王小云做客《朗读者》节目
她沉潜10年,才破解了世界上公认的两种最安全、最先进、应用最广泛的密码算法。
在这个过程中,她确实经历了怀孕、产女、坐月子、带孩子,这些寻常女子都要经历的事情。
这也让她的科研过程变得更加辛苦。
女儿出生之后,为了工作育儿两不误,她在家中也搭建了工作室。
● 图片来源:《朗读者》
她经常一手抱着襁褓中的女儿,一手推演公式,经常会熬夜到凌晨。
她的丈夫当时在美国深造,她独自承担着育儿的艰辛责任。
当女儿熟睡之后,她仍然无法休息,而是独自到书房去继续推演公式。
● 图片来源:《朗读者》
她后来回忆道:“几百个方程,我都是用手,一个一个推出来的。”
MD5密码是国际通用密码标准,一直都令美国人引以为豪,也是无数密码学家无法逾越的高峰。
美国一直宣称,这是最安全的密码标准,没有人可以破解。
但是王小云却做到了,在一个个挑灯夜战的日子里,她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2004年的国际密码学会议上,她用15分钟的时间,向全世界公布了MD5的破解方法!
就在美国为此而惊慌不已的时候,2005年,王小云又集中精力攻破了另一种密码:SHA-1。
这个密码出自美国国家安全局,被称为“白宫密码”。它的攻破,不仅震惊了美国密码学界,也令美国政府忧心忡忡。
连续攻克两项顶级密码之后,王小云已经成为美国密切关注的人物。
如此人才,如果不收为己用,日后可能会成为“心腹之患”。
于是,美国向王小云发出了邀请。只要她愿意,她可以到美国的名校任教,拥有更加优渥的研究环境。
然而,王小云却婉言谢绝了。
她的恩师潘承洞曾经有过一条“门规”:无论是出国深造还是当访问学者,都不能长期逗留,学有所成了就一定要回国。
王小云本人对物质生活也没有什么要求。对于她来说,只要有一方书斋,可以安心做学问就够了。至于生活中的困难,也是可以想办法克服的。
她到了北京之后,曾经在北大的一次活动中发言:“女性要做数学真的太苦了,送孩子去幼儿园,排队家长都在聊天,我只能心里想数学;每天做饭,我就边炒菜边想数学……”
她竭尽全力,平衡工作和家庭,才做出了伟大的成就。
在51岁那年,她实至名归,成为中科院院士。
这样一位女科学家,她的成就竟然被概括为“山东大姐坐月子无聊随手破解美国密码”,简直是一种轻佻的侮辱。
王小云的遭遇,并不是个例。
现在很多媒体或个人为了流量,不惜舍本逐末,故意夸大标题,夺人眼球。
他们刻意传播甚至是制造谣言,去进行“造神”,把科学家们推上神坛。原本埋头书斋不问世事的科学家,也因此遭到了无尽的骚扰和质疑。
最近火遍全网的北大学神韦东奕,就是受害者之一。
韦东奕最初引起大家注意,是因为他总是手提馒头和凉白开,沉浸于学术不可自拔。
略带“傻气”的外貌和卓越的智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也因此被网友称为“北大扫地僧”。
● 韦东奕
这本来无可厚非,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读书读得好的学霸,谁都羡慕高智商的精英人才。
但是渐渐地风向就走歪了。
不断有媒体和网红去打扰这个年轻人。韦东奕上课,有人拍抖音上传到网上;韦东奕在路上走,有人悄悄拍照;甚至还有人天天声称要嫁给他……
不久前,网上还有自媒体流传着这样的“新闻”:由于韦东奕过于优秀,哈佛大学曾经为他打破了校规,他不需要考英语就可以入学。
另外一条“新闻”更是有鼻子有眼:一个6名博士组成的团队没有破解的难题,韦东奕花了一晚上就破解了。当博士团队要花钱感谢他的时候,他不愿意收钱,因为这种题“太简单了”,博士团队无奈之下,就给韦东奕充了地铁一卡通作为酬谢……
然而,这都是假新闻。
5月9日,韦东奕接受《南风窗》杂志采访的时候告诉记者:“哈佛没找过我。”
帮6个博士解决数学难题的事情,也纯粹是子虚乌有。
假新闻的制造者,就是为了吸引流量,骗取关注。一心专注于学术的韦东奕,只不过是造谣者眼中的“工具人”而已。
这年头,谁掌握了流量,谁就拥有话语权,甚至能够左右公众舆论的走向。
流量能变现,“新闻”能赚钱。
然而,即使是自媒体,也应该有最起码的新闻操守。
“只有站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高大上”,却是每一个新闻人应当遵守的信条。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每一个时代的记录者都应该“脚板底下出新闻”,确保真实性和有效性。
绝对不能为了“恰饭”,去故意颠倒黑白。
尤其是对于那些为了国家埋头苦干的科学家,更是要有最起码的尊重。
他们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是常人想象不到的,不是一句“随手”就能轻易概括的。
他们应该被崇敬,而不是被神化,更不应该被调侃。文/顾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