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羲皇故里”之称的甘肃天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这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其中最值得一看的,莫过于坐落在天水市中心的胡氏民居。这片全国罕见的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历史文化名城天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氏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一直由胡氏家族世代居住,被誉为“陇上第一民居”。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被专家学者评为“甘肃省唯一、也是全国罕见的明代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的南宅子,是明朝山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相当于监察部副部长)胡来缙的故居,大门上方的“副宪第”匾额表明了主人的身份,因门外有棵百年古槐,当地人又称其为“大槐树下”。而街对面的北宅子,是其子太常寺少卿署正卿胡忻的私宅。
胡氏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被乡亲们称为“父子乡贤”。明嘉靖十九年(1558年),胡来缙考中秦州举人,被选为县令,他在职期间廉洁奉公,不畏权势,官声甚好。而胡来缙之子胡忻,出身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他曾多次直颜上奏,被百姓赞誉为“北海瑞”。
胡氏民居按照中国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四面房屋相连,走廊相通,由于屋主的官员身份,房屋修建得比普通民居更加气势恢宏、肃穆凝重,展现了浓厚的明代官式建筑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因胡氏家族在当地极具声望,两处宅院数百年来从未遭到毁坏,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
中国古建筑学家梁思诚先生曾说过“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然而由于西北地区的干燥气候,使得天水胡氏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透过厚厚的尘埃,仍可清晰看到一座兼容西北风貌与京城四合院风格的官邸,堪称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实例。
2007年,当地文物部门在维修胡氏民居的南宅子时,在门厅的一角发现了一处极为隐蔽的藏宝洞。该藏宝洞高2.5米、全长114米,据说最初发现时,内部藏有百箱黄金和百坛好酒,堪称一座名副其实的地下金库。至于为官清廉的胡氏父子为何会积累下如此大量的金银财宝,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从藏宝洞的入口拾级而下,可深达地下二层,沿着砖拱通道继续前行,可通往马路对面的北宅子,通道两边还建有多个用于藏身避险的石室。在400年前的古民居里能开凿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地下通道,不仅在甘肃地区,甚至全国也不多见,堪称建筑奇迹。
2005年,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了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中国天水的古民居建筑入选其中,而胡氏民居作为天水古民居的代表作,虽没有山西王家大院的森严磅礴,也没有西递宏村的内敛秀美,却令人处之泰然,更加适宜居住。如今胡氏民居已被辟为天水民俗和古民居建筑文化博物馆,参观免费,假如有机会的话,您也不妨来这里走走转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