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西湖边景观正在提升改造,但是西湖边靠近少年宫这一带原本的高柳却都不见了,替换成了月季等。这也引起了热议,不少网友表示,柳树不是西湖边的标配么,为什么要弄走?
同日,官方回应:因北山街沿湖柳树由于生长在悬铃木树冠下面,长期得不到充足光照,出现老化、空洞、“驼背”和严重倾斜的情况,部分柳树存在安全隐患。在征求植物、遗产专家等意见的基础上,将这些柳树迁移,透出湖景。而下层地被调整为绿篱灌木配置,植物可选月季,呼应圣塘景区的月季景观,提升该区域美化彩化效果。
同时,这两日景区管委会组织园林专业团队分赴杭州周边苗圃寻找适合该地段的优质柳树苗木,力保新种的柳树能融入现有生长环境,尽量恢复景观原貌。
13日凌晨,北山街沿湖7棵柳树已补植完成。
▲更换后的月季绿化带
媒体观点
澎湃新闻
西湖作为全球闻名的知名景点,管理者决策尤需谨慎、柔软,透过社交媒体、大众媒体事先和市民游客进行说明、解释并不是难事。
红星新闻
当我们谈历史文化保护,谈尊重城市的历史脉络,首先也必须是尊重人的情感需求和文化认同,不能偏离这个价值基点。。
网民评论
向上滑动阅览
根据清朗舆情监测系统出具的舆情报告显示,2022年5月9日0时至5月13日14时,“西湖柳树换成月季”事件在全网的信息量覆盖了境内外互联网新闻、微信、微博等多类型站点。
在上述监测时间范围内,网上共计发布相关信息6912条(不含跟帖评论),其中新浪微博平台6806条。
▲该事件舆情传播趋势图。来源:清朗舆情监测系统
从上图来看,“西湖柳树换成月季”事件发生后,舆情高峰为11日10时前后,随即舆情平稳回落。在12日官方发出回应之后,舆情再次引发小高峰,随即逐渐回落。
▲全网信息情感倾向分布图。来源:清朗舆情监测系统
清朗舆情监测系统还爬取了全网信息情感倾向数据。数据显示,网络舆论对“西湖柳树换成月季”事件的评价多为中性。其中,中性信息占比43.00%,主要是网民关注西湖景区什么时候移植新的柳树。负面信息占比27.62%,主要是网民认为不能把柳树移走。
柳树换成月季,本来是一件平常不过的事情。但这一次,却引发了网民的议论。那么,为什么这7棵柳树,让网民们议论纷纷呢?
从网民对这件事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对于西湖和柳树,大家心中浮现的都是诗情画意或者送别的场景。再加上,西湖旁边种植柳树,容易让人想到“杨柳岸,晓风残月”“拂堤杨柳醉春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等美好诗句。可见,柳树不仅具有审美上的价值,其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还有的网友说:“月季并不是不美,只是柳树和西湖更适配。”
在很多人看来,西湖也注定会少一份韵味。毕竟,柳树和西湖,共同构成了人们的文化想象空间和审美意象。而这次“月季换柳树”引发的公共讨论背后所对应的公共情绪,背后的逻辑和价值主张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承载着公共情感的景观植物,看似只是一草一木,却需要小心处置。因为在城市、景区更新的过程中,市民情感、历史文化记忆以及审美偏好,都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
事后,虽然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发文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说明,告知了市民柳树的生长状态不佳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这一公告仍然算不上完整回答了公众的疑问。比如是否只有移植这一种方法?是否可以通过挂营养液或修剪上方悬铃木保证柳树生长状态恢复?移植之后,什么时候种上新的柳树呢?
不仅如此,西湖断桥边的7棵柳树的去留牵动网民的情绪,除了因为对柳树本身的喜爱之外,还有对景区管理绕过公众知情权的不满。
西湖景区在公告中称,柳树“每一棵都是宝贝,对于广大市民游客而言也同样是心中的宝贝。”那么在相关决策出台之前,为什么不先征求公众的意见呢?在相关决策做出后,为什么不能及时向公众公布呢?如果没有解释清楚这些问题,那么这份迟来的“说明”,更像是为了“舆论灭火”,而发出来的。
对老百姓来说,知情权不仅是“需要”,更是“必要”。如果公共事务的管理可以轻易绕过公众知情权,那么7棵柳树的境遇,会不会延伸到其他领域,其他事情呢?
因此,在公共管理的知情权上,管理者的决策更需要多征求民众的意见,保证“问计于民”,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