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所名牌大学表示不再参与国际大学排名,引起舆论场的高度关注。据央广网报道,多位知情人表示,对于“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一事,校方领导层已形成共识并做出决定:该决定符合我国教育发展方向,也将成为趋势。几乎与此同时,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也陆续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在很多大学想办法提高自己全球排名的时候,为什么一些名校要退出国际排名?
多家媒体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北京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认为,过度重视大学排行榜并不合适,对功利化的排名有所反思,也能起到纠偏的作用:“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定位,特色优长各异,发展模式自然有所不同。果断放弃不相匹配、不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而不是为虚名奔忙,才能更好审视自己现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实现资源利用效应最大化。”
的确,不同排行榜侧重的因素不同,每所大学的特色也不同,如果单凭国际排名论高低,可能无法反映高校教育的真实水平。比如,有的大学擅长文科,在凭借科研成果论高低的国际排名里,就很容易“吃亏”,其排名并不能反映真实实力。正如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余庆所说的:“任何一个大学排行榜都不具有绝对权威性,排名出入较大的原因是其侧重点不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表示:“过去20多年,一些中国的大学很在意排名,而且很在意国际排名……应该淡化排名,减少排名的功利性,减少非专业非学术因素对排名的影响。”
换言之,要评估高校实力,针对专业的评价标准可能比模糊的“整体排名”更有参考价值。理性看待大学的国际排名,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高等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对此,“红星新闻”发表的评论认为:“大学不盲目追求排行榜上的名次,也有利于引导社会公众理性看待排行榜,促进排行榜做出更为专业的排名评价,获得市场认可。”
从目前比较流行的国际排行榜来看,中国有不少高校的排名都在进步,这说明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确在不断提升,并得到了国际的认可。但是,我们并不能完全以国际排名来评判中国高校的实力,除了冷冰冰的排序和打分,国人对一所高校的认可程度、高校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应该被重视。而这些因素,往往难以被量化,很难在排名中有效呈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高校退出国际排名,并不是不再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而是有了更精准的定位,更清楚自己发展的道路。正如澎湃新闻在《国际大学排名,真的那么重要吗》这篇评论文章中所说的:“不同的标准之下,高校的排名自然不一样。高校如果过于看重某个排名,把提升排名而不是综合实力放到发展规划的重要位置,那就有本末倒置的危险。所以,面对国际大学排名,不妨采取比较理性的态度。各高校完全可以将之视作参考,提醒自己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地方,但是,大可不必把它当做唯一标准”。
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高校之间的竞争一直存在,但以何种方式进行排名,恐怕也会一直存在争议。对于不合理的、过于单一的评判标准,高校还需理性看待,保持定力,不必刻意迎合。
媒体札记,中青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热点,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