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已经排上长队”、“买菜配送为什么一直运力不足”
上海疫情一波未平,北京疫情一波又起,对很多北京朋友来说,问好的方式已经逐渐从“你吃饭了吗?”变成了“你囤货了吗?囤什么了?”
可以说,这波北京赢在“起跑线”上,又或者可以戏称为“摸着上海人走过的路过河”,有着丰富经验的上海朋友早已把囤货这一门重要生存指南的标准答案和解题思路倾囊相授,在他们苦口婆心掏心窝子的教导下,大多数北京朋友已经可以交上一份80分的答卷。
当然,在囤货气氛已经被烘托得火热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人坚定不移地做着“不囤货党”。
在微博#你认为北京市民有必要开启囤货模式吗#投票中,75%的人表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囤一些以备不时之需”,18%的人认为“线下商超物资充足,暂不考虑囤货”还有7%的人属于墙头草,在囤与不囤之间反复横跳。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着这是那种想法的年轻人到底是怎么“囤”的?
“摆烂”型
Kevin可以说是SO姐认识的所有人中最为顽固不化的“不囤”党。
和父母一起家住百子湾的他,早在今年四月初,风险区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将他的小区包围了起来。
大概是身上有着某些作为“天选打工人”的天赋在,Kevin的小区如同在漩涡中的一叶扁舟,稳稳当当,直到五一过后都没受到疫情波及。
正是这种作为“天选之人”的侥幸心,加上Kevin的妈妈习惯每天早上去菜市场买新鲜的肉菜,几乎不参与家庭琐事的他自然对囤货这种事毫无概念。
之前我问过他:“如果被封控了没有菜怎么办?”时,他还“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我每天只吃大白菜就可以,大白菜煮汤很好吃的。”
这种自信在上周末达到巅峰。
我们的共同好友、“预言家”Max将自家蔬菜棚里种植的新鲜蔬菜闪送了一大包给Kevin,而Kevin只留下了一小部分,转头就将剩余的大部分蔬菜送给了亲朋好友,理由是“蔬菜需要吃新鲜的”,着实把Max给气得不轻。
结果就在“Kevin让菜”这一美德行径在朋友圈中被广为流传的仅仅两天后,Kevin的小区变成了“只进不出”的管控区。
终于食了那么一回人间烟火的Kevin这才意识到自己家里连大白菜都没有。
好在两天后,小区就推出了蔬菜大礼包,30元一包里头有五根胡萝卜,三条茄子,两颗生菜,两根黄瓜,以及一个西红柿,虽没能帮Kevin实现每天大白菜汤的理想,但也好歹实现了蔬菜自由。
我问Kevin:“现在你后悔没囤菜了吗?”他回答我:“不就是贵了点的价格吗……还是吃新鲜的吧,囤多了容易坏。”
“仰卧起坐”型
相比于Kevin的“摆烂”,Eva可以说是在囤与不囤之间不断“仰卧起坐”。
作为朝九晚九的打工人,和另外三个室友合租在天通苑附近的Eva,从来不在家开火,向来都是点外卖,在四月以前她对囤货是了解甚少的。
公共厨房里没有一件炊具属于她,冰箱里也只有一盒贴了标签的葡萄是她所有物,却也早已被遗忘,家里仅有的囤货就是塞在房间储物架上的在直播间下单的饼干、坚果和鸡爪。
直到4月9号,北京周围的高速被封,引发第一波“囤货潮”,网上买菜渠道也在那天被挤爆,各个平台统统运力不足,Eva还是云里雾里,不过在同事的提醒下她还是提前下班去了一趟小区附近的华联超市。
可以说,除了春节前采购年货,Eva从未见过超市里有如此多的人,收银台前结账排起长龙,一辆辆小推车都被塞得满满当当,而生鲜区空荡荡的货架也将那种紧张的氛围感营造到位了。
本来只想买点零食和水果的Eva,就像那个平时从来不好好听课也不做作业却突然面临期中考试的学生,想要临时抱佛脚却发现自己没有做饭的工具和能力,又担心食物过期,只好“浅囤”一下,买了一些泡面、火腿肠、牛奶和小面包。
排队结账时,前头满载而归容光焕发的大妈转头看了看Eva非常不符合标准的采购篮,还苦口婆心地说了句:“姑娘,你就买这些东西可不行哟,鸡蛋蔬菜不能少哦。”Eva只能尴尬地笑一笑,说:“家里都有,谢谢阿姨。”
接下来的半个多月,虽然疫情逐渐扩散,但庆幸的是外卖和快递并没有受影响,超市里货架上的供应也很充足,这让Eva庆幸自己只是买了点保质期长的方便食品,早已将囤货这件事抛掷脑后,囤的零食吃得七七八八,泡面也沦为宵夜。
直到4月30号下午,北京发布新公告全市五一期间暂停堂食,还沉浸在放假第一天喜悦的Eva又从躺平的状态爬了起来。
“弹性囤货”是Eva通过这一个多月悟出来的生活哲学。
“未雨绸缪”型
早在四月初,未雨绸缪的“囤货人”May就根据上海朋友给出的建议列了一份囤货清单,从各类食物到日用品到防疫物品准备地满满当当。
10斤大米、五斤面粉、三扎意面,到早餐必备的包子、小笼包,冷冻速食“担当”饺子、馄饨、虾饺……May早将隔离需求层次地最底层需求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还超常发挥。
在保证食用油、糖、盐、酱油各种调味充足的基础上,她还入手了五香粉、咖喱、番茄酱这样的加分调味,更有不少网上好评如潮的神仙拌饭酱。
上海朋友手把手教学的水培葱姜蒜技术更是让May提前实现了葱姜蒜自由。
绿叶菜可以存放的时间有限,May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就只囤了五天吃的量,包裹好保鲜膜装进冰箱。而红薯、紫薯和土豆这些的根茎类蔬菜就可以存放更久时间,她大胆地增加了库存并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消耗。
鸡翅和牛排是肉食控的必需品,特殊时期,维生素C的摄入也必不可少,但都同样不易保存,于是May便将肉切块分装、水果洗净切块冷冻起来,满满的安全感~
作为乳制品爱好者,除了牛奶、酸奶、燕麦奶储备充足,黄油、芝士、淡奶油这些更高需求层次的食品也被安排得妥妥当当。
当然,秉承着“囤货不光要温饱,还要满足更高的人生追求”这一大原则,May还囤了一打有糖的可口可乐,这也是上海朋友作为过来人的经验——真的封控起来既可以解压消愁,又能作为“硬通货”进行流通,还能作为建交礼品。
当然,不只可乐,从巧克力、冰淇凌,到牛肉干、薯片,May一口气买了许多平日里克制着不吃的“垃圾食品”,虽然说着这些零食将在特殊时期发挥它们的疗愈功效,但在被封控前就已经被吃了一大半了,为此她的减肥计划暂时搁浅。
由于想囤地东西实在太多了,冰箱实在指望不上,于是,就在4月30日大家去抢购食物时,May在网上下单了一个隔日达的冷柜。
值得一提的是,做了万全的准备、家在海淀并且在海淀的上班的May却是当之无愧的“天选打工人”,目前坐在物资里等封控的她最大的烦恼是“不知道囤的这些东西什么时候才能派上用场。”
事实上,囤货与不囤货二者都有风险,一个是冒着东西过期吃不完的风险,另一个则是要冒着物资短缺的风险。
不知道生活在北京的各位,你囤货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