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几何时,流行过这样一句顺口溜:“妈妈生,外婆养,爷爷奶奶来欣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追求自己的晚年生活,不愿意给年轻人带孩子。
然而,谁家的闺女谁心疼。爷爷奶奶不带,只好外婆亲自上阵。
那些做外婆的人,她们不是不知道带孩子辛苦,也不是不想追求自己的生活。
只是比起这些,她们更心疼自己的女儿。怕女儿辛苦,怕女儿累,为了让女儿多休息或是能够正常上班,她们主动揽下带娃的活,不辞辛劳。
这也正是母爱的伟大之处。
然而,这世间还有这样一部分母亲。她们的母爱只给儿子,不给女儿。在日常生活中,对儿子有多宠爱,对女儿就有多苛刻。
甚至在女儿遭遇困难、有所求的时候,也能视如无睹、袖手旁观。
这类父母老了以后,女儿会给他们养老吗?
陈琴(化名)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02
陈琴从小出生在一个非常重男轻女的家庭,下面还有一个比她小三岁的弟弟。
父亲虽然不像母亲那样偏心,但他性格比较软弱,在家里根本就没啥话语权,家里一切大小事情都是母亲说了算。
而母亲又属于那种典型的迂腐派,思想非常老旧,只疼男孩。
打从陈琴记事起,母亲就没怎么关心、照顾过她的生活起居,完完全全属于放养型。只要陈琴不冻死、不饿死,哪怕连续高烧三天三夜,她也觉得不打紧,能好。
但是弟弟就不一样了。母亲对他可谓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
平日里弟弟打个喷嚏,母亲都能紧张个半死。生活上吃的用的,也都是给他全家最好的。弟弟想要个什么新鲜玩意儿,能满足的她都尽力满足。实在满足不了的,弟弟闹个脾气,就又能满足了。
母亲更是毫不避讳她的真实想法,隔三差五就在晓琴面前念叨,说她早晚得嫁出去成为别人家的人,弟弟才是这个家的香火,两个人的待遇自然不能相提并论。
言外之意,就是让陈琴遇事别指望她,她只会为弟弟付出。
陈琴当时年少天真,觉得母亲应该只是行为上偏心弟弟,内心还是爱自己的。
可后来她才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希望通过努力考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来吸引母亲的注意力,都是徒劳。
在母亲的眼里,永远只有弟弟。
哪怕弟弟早已被她宠成一个好吃懒做、自私自利的“二流子”,他也依然是母亲手心里的宝。
随着年岁的增长,陈琴渐渐看开,平时能自己解决的事情,从来不会轻易向母亲寻求帮助。
直到后来生孩子实在没办法,请求母亲帮忙带孩子被拒后,陈琴对母亲彻底死心。
事情发生在十年前。
当时陈琴快接近预产期的时候,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希望到时她能来医院帮忙照顾几天。因为丈夫是单亲家庭,从小跟着公公长大,而公公毕竟是男人,总归是不方便,所以就想到了母亲。
谁知母亲事前答应得好好的,结果真到了陈琴生产那天,却放了陈琴鸽子。还说什么外婆没有义务管外孙。不管陈琴怎么求她,就是不来。
陈琴又气又恨。要是实在不想来,当初就不要答应啊。这临时让她上哪儿找人帮忙去?
看着隔壁床女人的母亲,寸步不离守在床前嘘寒问暖,自己的母亲却连她的死活都不问一声,刚刚经历了剖腹产的陈琴不免一阵心寒。
后来,还是丈夫的姑姑从外地赶来照顾了一个礼拜,月子里其余时间都是陈琴自己和丈夫轮流带。
经历了这件事情以后,陈琴对母亲彻底没了期待。除了逢年过节必要的走动,平时很少再回娘家。
母女之间,最多也只能称得上是有血缘关系,算不上是真正的亲人,关系很是淡漠。
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着。
去年年底的时候,母亲突然找上门来,说要搬来跟陈琴夫妻俩一起住,让她们给她养老。
母亲起初还在维护弟弟,不肯说出为何到这里来的真正原因。后来从她零零散散的话语中,陈琴知道了大概。
原来是弟弟夫妻俩嫌她老了,做家务不利索了,觉得她费大米,就不想要她,把她赶了出来。母亲走投无路,只能来投靠陈琴。
母亲大概是害怕陈琴不管她,又补了一句:“你是我女儿,你得管你妈。”
陈琴虽然对母亲过去的种种不能释怀,但她向来心软,见母亲被弟弟和弟媳扫地出门,又觉得她一个老太太怪可怜的。便答应会养她18年,算是还她的养育之恩。
等18年期满,母女就两清了。
03
生活中,像陈琴母亲这样重年轻女,处处维护儿子的利益,结果却惨遭儿子嫌弃、需要靠女儿养老的老人还有很多。
陈琴母亲比较幸运,年轻时不善待女儿,却依然有女儿愿意为她养老。
通过她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以下两个道理。
一:养育之恩也要分“质量”的好坏。
什么样的父母,才算得上是一对合格的父母?
我认为,“父母”除了是父亲和母亲的总称,还应该是具有父亲和母亲作用的人、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同时还应该是我们的好朋友。
并不是说把孩子生下来,赋予他生命,给他一口饭吃、不饿死,就是为人父母的全部。
养育之恩,也有“质量”之分。
真正“高质量”的父母,不一定要为子女倾其所有,全盘付出。
但对子女一定要有最起码的关心与呵护、给予儿女生活幸福感,引导他们成为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对于子女非啃老行为的求助,理应适当给予帮助。
这样的父母,才能赢得子女的尊重与感恩。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许许多多像陈琴母亲这样的父母。
对待女儿,他们只管生不管养,除了基本的一日三餐,很少付出关心和照顾,在物质和精神上吝啬给予。
这样的父母,充其量只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父母,而非真正合格的父母。
二:老人晚年生活的好与劣,都是一种因果循环。
相信生活中,有大部分80、90人的童年都是在不公平中度过的,尤其是那些出生在重男轻女家庭的女孩子们。
在这些人父母的眼里,仿佛只有儿子才是自己亲生,女儿就纯属是个意外。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区别对待儿子和女儿。把所有的爱都给男孩。对女孩疏于付出的同时,又常常要求女孩付出更多,承担更多的赡养义务和责任。
人是感情动物。
倘若在成长生涯中,子女并未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关心。那么等父母老了,自然也不会回馈给他们太多。
所以我们常常能够看到那些年轻时对子女刻薄的老人,晚年往往都过得不幸福,甚至沦落到无人问津的下场。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果循环。
因此,聪明的老人都懂得善待自己儿女的道理。
往大了说,是父爱母爱无私。往小了说,其实就是为自己谋一份老有所依的晚年生活。
这不是毒鸡汤,是现实,是人性。
文/无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