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5日,我国中西部首个互联网法庭——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成都互联网法庭,线上公开审理首案。
在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车管所综合服务大厅,一名市民展示她用手机APP领取的电子驾驶证。
苏州交警在“交管12123”应用程序中展示电子驾照申领页面。
4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景汉朝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系统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新时代政法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坚实的基础,据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调查结果,2021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达到98.6%,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政法改革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景汉朝在发布会上重点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的三个方面内容,他表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改革在路上,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动摇,继续加倍努力,持续推动政法改革,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改革1: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
成效
对领导干部过问案件严肃追责
执法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
景汉朝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的第一个重要方面,是改革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执法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
他表示,为了解决原来人人都能办案,办案要层层报批,责任不清的问题,政法改革实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和司法责任制,将司法人员分为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大类,实行单独职务序列,分类管理,各司其职,并选拔一定比例的政治过硬、办案水平高、业绩突出的人员专门担任法官、检察官,实行“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办案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办案人员的责任。
此外,为了防止各种关系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扰和影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不断健全制约监督的制度机制,“比如,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扩大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的范围,畅通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执法司法活动的渠道,依法公开执法司法的依据、过程、结果等,还建立了防止干预司法的制度,对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一律记录、全程留痕、定期通报、严肃追责。”景汉朝说。
为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政法改革进一步完善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和人、财、物管理体制、制度,“比如建立与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相配套的薪酬等制度。因地制宜,逐步实行省级以下法院检察院编制、有关人员、财物等统一管理,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干扰。”景汉朝说。
为改革政法机构职能设置,党委政法委机构职能进一步优化,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进一步加强,再比如,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就地解决纠纷、方便群众诉讼;最高人民检察院改革内设机构,强化专职专能;中共中央部署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加强对移民及出入境的管理。整合司法部和原国务院法制办的职能,重新组建司法部,优化司法行政机关机构职能体系。
改革2: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
成效
一般的简单案件进入“快车道”
各类诉讼服务都可网上进行
景汉朝介绍,政法改革以来取得第二个重要成效,是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比如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明确刑事案件在侦查、起诉、审判环节的基本证据标准;充分发挥庭审的作用;开展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根据不同案件类型,适用不同办案程序,大案精办、简案快办,在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前提下,一般的简单案件进入“快车道”;检察系统建立了公益诉讼制度,针对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得不到及时保护的情况,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食品药品安全、英烈保护等领域提起公益诉讼,督促恢复生态、制裁假冒伪劣、挽回国家损失,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还力推互联网司法新模式,将现代科技手段和司法活动深度融合,“立案、缴费、开庭、调查、送达以及各类诉讼服务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有些当事人拿一部手机就可以打官司,非常方便。”景汉朝说。
改革3:不断完善便民、利民举措
成效
三年发放救助金29.5亿元
解决“打不起官司”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的第三个重要内容,即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比如改革立案审查制,实行立案登记制,人民群众打官司更便捷,‘立案难’成为历史。”景汉朝介绍,政法系统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组织清理各类“证明事项”13000多项,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公安部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累计发放居住证超过1.3亿张,深化交管服务便利化改革,发放电子驾驶证1.1亿个,惠及50多亿人次。
此外,制定实施《法律援助法》,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全国基本实现看守所、人民法院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盖,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问题。建立国家司法救助制度,近三年人民法院共发放救助金29.5亿元。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可以说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改革成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改革之路,有力推动了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景汉朝表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动摇,继续加倍努力,持续推动政法改革,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大声公
最高法
应公开审理而不公开属程序违法
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中国如何进一步推动审判公开?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沈亮回应称,世界各国均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中国也是如此。但要强调的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在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时候,均为不公开审理。“有的案件信息公开后会引发社会恐慌、对不良行为的仿效,这些内容也不太适合对社会全部公开。”
沈亮强调,司法公开是中国司法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中国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范围仅限于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还有当事人提出涉及到的商业秘密、申请不公开审理案件,而其他案件都要公开审理。“即便是按照法律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我国也规定宣判一律公开,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中国没有什么特殊。在审判实务中,如果遇到应当公开审理而没有公开审理的案件,上一级人民法院要以程序违法发回重审。”
他介绍,不断提升司法透明度始终是中国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际上,中国的司法公开无论在范围、形式,还是在深度、广度上,近些年来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公开范围上,不仅公开庭审过程、判决结果,也公开审判流程和生效判决执行情况;不仅公开判决的最终结果,也公开裁判理由;不仅向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公开,也向社会公开;不仅公开庭审信息,还公开司法政务等司法活动相关信息。在公开渠道上,除了传统媒体、政务网站、白皮书、新闻发布会,还有12368诉讼服务热线、微博微信外,法院还专门建立了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形成了多样化司法公开格局。在公开形式上,推动司法公开与诉讼服务全面对接,建成了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公众除了旁听庭审、查阅网站和报刊等传统形式外,现在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司法活动的相关信息,对于司法过程的参与、监督和评价,更加便捷高效。所以说,司法公开现在是触手可及。”
最高检
“纠错不能止于国家赔偿”
对于记者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动错案追责方面有哪些措施和成效?”,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杨春雷在发布会上披露了“孙小果案”追责情况,他介绍,“‘孙小果案’当时对检察人员的处理,仅限于一两个,后来最高检党组认为这样不行,我们有监督履职的职责,发生这么大的案件,检察机关怎么没有责任呢?最后我们对12名违反检察职责的人员分别做了处理。”
杨春雷在会上称,“纠错不能止于国家赔偿,追责必须落到责任主体”,让大家知道有权必有责、办案终身制。在顶层设计方面,最高检制定修改“四大检察”办案规则,明确检察官、检察长、检委会的权力范围,以清单的方式督促检察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履行职责。同时,完善司法责任认定和追究,以及检察官惩戒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努力使检察权关在笼子里。
在制度落实方面,杨春雷介绍,2021年3月份,最高检对2018年以来法院改判为无罪的案件启动追责,最高检对错误关押10年以上的22件案件进行挂牌督办。截至去年10月底,基本上完成了刑事错案追责。
同时,杨春雷表示,最高检还有一系列加强检察权内部监督制约的机制,外部有纪检监察组,内部有系统的检务督察,对业务、行政各方面进行监督。另外,业务上的监督还有一个案件管理机制。我们有这样的一些制度进行监督,能够从源头上有效防止司法腐败,也能保证检察人员依法用权、公正履职、廉洁司法。同时,我们不断推广数据赋能检察职能,通过数据对比来创新监督模式,发现有些检察人员不公正履职甚至滥用职权的行为,依法处理。
下一步,杨春雷称,要健全完善上下一体的司法责任追究体系,以倒逼的方式来惩戒这些违法乱纪甚至犯罪的检察工作人员,最终使他们对法律有敬畏、心存信仰,也知道权力与责任是共存的,防止检察权滥用和司法腐败问题的发生,使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检的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
公安部
全国已发放电子驾驶证1.1亿个
近年来,公安系统“放管服”改革备受外界瞩目。公安部副部长刘钊在发布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安部不断深化改革,持续推出了一大批便民利企政策措施,比如全国已实现5项户口迁移和开具户籍类证明“跨省通办”,申办出入境证件“只跑一次”和“全国通办”,98.5%的群众只跑一次即可完成出入境证件办证手续,91%的群众完成现场申办出入境证件手续不到30分钟。
值得关注的是,公安部新公布数据显示,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4.0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有4.87亿人,如何便利交管服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刘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安机关先后推出127项交管便民利企改革措施,涉及车辆登记、驾驶证管理、交通事故处理以及互联网服务等方面,目前已实行18类业务持身份证一证即办。去年,公安部再推行驾驶证“全国通考”,机动车“全国通检”,二手车全国异地交易登记等改革措施,1亿多群众享受到跨省异地考试、车检、补换证等便利。去年12月10日起,全国全面推行驾驶证电子化,截至目前已发放电子驾驶证1.1亿个。
司法部答南都
让高质量法律服务人人可得
司法体制改革以来,如何使公众获得可及的高质量的公共法律服务,保障公众权益?新闻发布会上,司法部副部长刘炤回应南都记者提问时表示,近年来司法体制改革针对如何做好公共法律服务推出许多创新举措,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法律服务网络。下一步要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均衡配置城乡法律服务资源,尤其要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让高质量的法律服务更加人人可享、人人可得。
他介绍,目前在法律援助方面,依照法律援助法,司法部完善法律援助的服务规范和案件质量评估标准,推进刑事案件审判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和值班律师法律帮助工作,目前法律援助制度不断健全,覆盖面也不断扩大,服务质量在不断提高。
刘炤表示,目前司法部正推进公证体制改革,尤其是积极推动落实公证行业“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公证事项证明材料清单制,“让大家一看就能明白办理公证需要提供什么材料,实现部分经常办理的公证事项跨省通办。”
在司法鉴定方面,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强化执业监管,不断提高司法鉴定的质量和公信力。完善司法鉴定登记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司法鉴定的执业分类,建立实施鉴定机构专家评审和鉴定人能力考核制度。完善公民非正常死亡法医鉴定管理制度,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实行统一登记管理。
在仲裁方面,积极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推进仲裁机构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在线争端解决机制建设,加强涉外仲裁人才培养。
采写:南都记者 蒋小天 郭若梅
图片来源:新华社 IC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