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文天祥,很多人耳熟能详,尤其是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宣言成了千古绝唱,从古至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今天我要说的不是他,乃是他的故里:富田古镇。
富田古镇地处江西吉安市青原区,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一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还是庐陵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古色、红色和绿色旅游资源在此叠加,交相辉映。
富田古镇虽没有乌镇、周庄的富庶和婉约,也不如丽江、凤凰、平遥等古城的热闹繁华,但它有着别处不具备的正气风骨、家国情怀和人文之风。
小小的富田古镇拥有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五个中国传统村落,此行我选择了其中2个景点。
首先去的是匡家古村,来到了村口的售票处,但窗口里空无一人,车子开进去也不见人出来阻拦,莫非取消了门票吗。
匡家村曾一度改姓,那是在宋太祖时为了避赵匡胤的“匡”之讳,而拿掉了外面的筐,改姓王了,也是够委屈的,连自己姓的权力都没有,直到元朝中统年间才恢复了“匡”姓。
时光隧道使匡家村变成了一个古村,村中有条古街,始建于三国,盛于唐代,自古有句顺口溜“有女嫁到富田街,天晴落雨穿花鞋”,傲娇的神态溢于言表。
如今街上的民居、商铺仍保存完好,多为明清时期的赣派建筑,很接地气的一至两层。
古街还兼作驿道之用,路面由卵石铺就,中间铺着平坦光滑的青石板,那是为了方便推独轮车的商人。
来的这天古村里四顾无人,只有我和老婆2位贸然闯入的游客,我们可以横着走,慢慢溜达溜达,幽深的街巷,斑驳的老屋,精美的雕刻,美轮美奂的宗祠,都在唤醒藏在心灵深处的乡村记忆。
抬头望见这个气派的牌楼,就知道村里出过状元,从这里走出去的文天祥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
匡家村现存祠堂8座,座座在诉说着慎终追远的家族文明,这个是匡家宗祠,凝聚人心之所。
随处可见的宗祠尽显明清风范,此为匡锹立二公祠,可能是另一个房族的吧。
走走又看到一座祠堂,历史的遗存是时光雕琢的花。
又来了一座,叫省吾公祠,省吾是什么意思呢,我读书少,只知道三省吾身。
村里的祠堂多,庙也不少,村庄东、南、西、北各有一座古庙,这是西庙,与我们往常拜的大庙有出入啊,它是一座小庙,建在街中心。
北庙在古街的另一端,同样很袖珍,春节时贴的横批“心诚则灵”,挺有自知之明啊。据说还有光济庙,是为纪念三国关公而建的。
小村庄里出了科甲世家,说明匡氏家族在历朝历代中出过不少才子。
将相家就更厉害了,匡衡在汉朝当过宰相,另一人担任过齐国大将军,追宗思远,难怪匡家敢有如此大的口气。
匡家古村还是红色的村,早在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是第二次反“围剿”的前沿阵地,是红白军激烈争夺的地方,土地革命时期匡家村是江西省行动委员会驻地,相当于现在的省委、省政府,设置过红军医院,开办了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并发行了苏区第一张“赤色邮政”邮票,中华苏维埃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赣西南总工会、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江西工农银行都曾在村里办公,俗称“小瑞金”。
红星闪耀,永久记忆,这是红军医院旧址。
当古色与红色相遇,走进匡家村,就像走进了一座革命历史博物馆,惊喜地看到“邓小平旧居”。
古村中业态丰富,吃喝玩乐的地方都有,当年的客栈还保留着,不过现在不接客了。
虽然这家饮食店关门了,但是历史上的它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啊。
饮食店的几十米外是龙川阁门坊,元朝时龙川阁旁边有座南禅寺,后来被毁为平地,阿弥陀佛。
龙川阁门坊的下方就是水运码头,当年这里舟帆不息,人流货流那叫一个多。
随着公路的发展,富水河已多年不行舟,河道不再疏浚已搁浅,从此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线。
古桥依然在渡人,桥面已更新,桥墩却依然是当年的桥墩,建筑质量杠杠的。
匡家古村1公里外有个陂下古村,还是国家4A级景区,有着千年历史了,但一直不火,自从《爸爸去哪儿3》来这里后才改观了。
陂下古村有个像模像样的游客中心,入口处有个验票机,也是无人值守,我们就从闸口进入了景区。待我出景区后在验票口抽烟时来了一对夫妻,看到他俩左右为难,我说:“直接进去,不用买票。”他俩真进去了,十有八九认为我是工作人员。剧透一下,古村的另外三面可任意进入。
村内外的古樟树野蛮生长,树冠如盖,据当地人介绍,全村现存500年以上的古樟80棵,享有“樟树村”之誉。
村庄古樟多,祠堂也多,有聚巢式、门楼式、孱亭式等样式,“敦仁堂”是总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很有年份了。
要进入总祠,须先从“朝天门”牌坊下穿过,“朝天门”雄伟壮观,雕刻精美,如同一位岁月老人,守望着古村,品味着人世盛衰的滋味。
“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宗祠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而且越有权势和财力的宗族,其祠堂往往越气派,厅堂高大、雕饰精美、用材上乘,那是光宗耀祖的象征。
陂下,古名潭溪,所以看到潭溪胡氏宗祠就不用惊诧了。
自唐代开基以来,陂下村一直在发展,悠久的历史底蕴使得这个村落处处是古迹,御史第里藏着的厚重故事谁人能知晓。
陂下古街则形成于清道光甲午年,古街不长,仅百余米,街市不大,但“粮食杂货”、“布匹染坊”、“醩坊”、“药铺”,一应齐全,此街热闹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解放后才停圩。徜徉在这条古街上,让你有种错觉,仿佛自己是民国时期的公子哥、富家小姐,来街上散心的。
行走在村中,心细的我察觉出全村的巷道都是封闭式的,只有迎龙门、朝天门、延福门、龙川阁四个门供村民进出。看完景区介绍,才知晓这是因为古时天下混乱,附近的山上有贼寇,山贼们经常下山到村里骚扰。为了抵御强盗的劫掠,村民们不得已将村庄建成封闭状。倘若贼寇进入巷道内,只需将大门一封,山贼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高高的围墙把平民生活锁在安静的院内,原汁原味的幽深老宅犹如一幅淡墨色的长轴画卷,肆意斑驳的绿藓,印着岁月的痕迹。
八字墙是村里的一个看点,它用“三合土”砌成,墙与强谐音,寓意是这屋里出生的人,每个都命好,命硬,不会早夭。
游客们最感兴趣的是村中的“双胞胎井”,村里的人常年喝着这口井里的水,奇迹出现了,解放以来就有18对夫妻生了双胞胎,人间最温暖的市井气,其中奥秘好想去探索~
翻开泛黄的书页,陂下古村还传唱着一个个生动的红色故事。
毛爷爷曾在敦仁堂主持召开了“赣西南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现在敦仁堂被评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星聚堂建于明朝,太平军攻入村庄后点燃一把火将它烧毁,到了晚清时期全村人又重建了星聚堂,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就是在这个大祠堂里召开了第四次会议。
竹隐堂也是建于明朝,堂牌是状元曾彦题的,1930年红军在竹隐堂里开办了第一所红军正规军事院校“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毛爷爷任校长,朱DE任政委,竹隐堂还一度成为“AB团”看守所。
乐善堂在竹隐堂旁边,此屋为红军学校的学员宿舍,读完书回去睡觉抬脚即到了床上。
瑞公祠建得晚些,建于清朝,是当年红军时期的县委保卫局。
新书院建得更晚,不过也有年份,建于1926年,原是一所私塾,门头上嵌着“入德之门”,道尽了前朝教育的盛况和沧桑。1932年红军队伍来了后,一些头头脑脑都住在这栋房子里。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录。
学贤堂在人民公社时期已身不由己,改作了大队食堂,村里的劳力有一半在这屋里吃大锅饭。这又是另一个时代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