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上海人可能对西湖十景如数家珍,但是说不全属于上海的“沪上八景”。我国许多历史名城向来有评选“八景”的传统,比如“长安八景”、“燕(北)京八景”、“潮州八景”、“羊城八景”等。在明代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官修的《上海县志》中也首次出现了“沪城八景”,即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吴淞烟雨、石梁夜月、野渡蒹葭、凤楼远眺和江皋霁雪。
400多年过去,曾经的“沪城八景”如今只剩二景了。构成八景的建筑或是在历史的大潮中拆除损毁,或是因为现代楼宇拔地而起,原来的景观完全被破坏。在2009年世博会前,上海评选了沪上新八景,但是外滩晨钟、摩天览胜之类的实在缺乏古韵,没有太多说服力。大家心心念念的,还是原来那些陪着城市经历过数百年历史沉浮的景色。
如今所剩的二景,其一是江皋霁雪,这个颇具争议。江皋霁雪指的是在没有高楼的古代,冬日雪后登上大境阁,远眺吴淞江(今苏州河)南岸,银装素裹,蔚为壮观。这一景象吸引了当时的文人墨客,登楼远眺,极目舒怀,留下诗篇——“昨夜天公剪鹅毛,北风吹散遍江皋。垆头买得双蒸酒,同上楼头劈蟹螯。”
1912年上海拆城墙时,大境阁和一旁的50余米城墙得以幸存,成为上海城区唯一幸存的两处城墙之一。大境阁段城墙在1992年对外开放(疫情后关闭),游客可以登上城墙可近距离感受江南古典建筑的秀美精巧;仿佛仿佛依旧能看到上海人民抗倭时的金戈铁马。只是游客不再能像古人一样极目远眺,大境阁周围高楼林立,视野阻隔,无法看到一丝苏州河的影子。
另外一景就是大家相对更熟悉的龙华晚钟,相比江皋霁雪,这是名副其实的八景遗迹。相传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的龙华庙会,龙华寺香客云集;傍晚钟声穿透夕阳余晖,众人闻之皆觉庄严肃穆,为上海诸刹之冠。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相传建于三国年间,见载于北宋,重修于清光绪年间,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而还是宋代原物的龙华塔,更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龙华晚钟,撞的不是龙华塔里的那口钟,而是寺庙大雄宝殿里的另一座。虽然钟声穿透力不如过去,但是黄昏时游人散去,钟声响起,师傅们晚课的声音传来,会映衬着寺内的古建筑更加宁静安详。能在闹市中听到这样的天籁之音,实为幸事。龙华晚钟还与杭州的南屏晚钟、苏州的“寒山寺夜钟”在吴越地区三足鼎立。
经历了几百年的风云变幻,上海的城市风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的沪上八景里留下的这二景,也带着过往的记忆,与城市一起奔向更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