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当地群众素有爱国守边的光荣传统,“班洪抗英”“沧源解放”“班老回归”“班洪四大嫂”等历史故事,记录了沧源各族人民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情怀。
新时代,沧源通过全产业链打造“糖、茶、果、菜、牛、烟、米、蜜、竹、旅游”为主的“十大亿元”产业,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新路径。
“从这里走出去几百米就是边境线,为了守护好国土,社区居民主动参与防疫执勤,经常因为需要隔离而回不了家,但这和保卫祖国的安全相比较,算不了什么。”勐董镇永和社区武装干事鲍龙说。
信步村中,只见寨子干净、庭院整洁、花美人乐,一条条串户路纵横交错,一栋栋特色民居绿树掩映。
这里的64户238人是从1公里外搬迁来的。原来的老寨受地形限制,100多户人家挤在一个小山包上,新村有效解决了原来村寨住房简陋拥挤和居住环境差的问题。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让相隔不远的周边国家村民羡慕不已。”鲍龙说,如今佤族群众实现了安居,生活垃圾全收集,自然村路灯全覆盖。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佤山幸福工程”于2012年在临沧市启动,对沧源县的8000多户农村危房实施改造。工程根据农户不同需要,设计了9种具有佤族、傣族、彝族民族风格特色的户型,让少数民族同胞告别了低矮潮湿的茅草房、杈杈房。
永和社区国门新村结合“国门村寨、民族融合、军民融合”的边疆特色,联合云南省清水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永和分站等基层党组织,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委员会,实现驻地军警与边境村党组织双促进双提升。
“以推进网格化治理为重点,定期由联合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召集各委员单位召开联席会议,摸底排查辖区内的人财物资源,对辖区内的综治维稳、人居环境、征地拆迁等矛盾热点进行分析研判,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永和社区居务监督主任里勇金说。
而在勐董镇刀董村,只用了6年多时间,村民人均纯收入就从6950元飙升到12500元;产业从传统的核桃、茶叶种植发展到林下生态鸡、猪、羊养殖和中草药种植,产品对接国内大市场。
“刀董村发展的每一步,背后都是党的好政策在强力支撑。兴边富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在村子里都是真真切切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刀董村党总支书记陈强说。
近年来,刀董村依托“四位一体”“沿边小康村建设”“兴边富民”工程等,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全力推进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有效带动村民持续增收。
刀董村距中缅边境线只有1公里,90%以上人口是佤族,曾是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村。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刀董村又有新谋划,在巩固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发展香椿、树头菜、火镰菜、甜笋等森林蔬菜,用产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创业。
在刀董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已经四年的蔡鸿钧说:“近年来,刀董各族群众的变化非常大,不断发展的自身动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而且在疫情防控中,党员积极带头,群众主动参与,组建起了突击队,冲锋在前,在国家安全面前寸步不让,真正体现出边疆人民的家国意识。”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陶红 龙兴刚 马新焕/撰文 摄影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