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宝藏!“鱼米之乡”的苏州密码

旅游 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2022-08-21 16:44

原标题:国家级宝藏!“鱼米之乡”的苏州密码

漫步古城苏州

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历经2500多年未变

展示着悠久而迷人的江南水乡风貌

在河港交错、湖荡密布的

苏州广袤农村大地

却深藏着更为久远而

弥足珍贵的特殊遗产

它们正用“活”的形态

再现着先民们日出而作的历史场景

它们正用“活”的语言

传递着先民们生产生活的聪明智慧

塘浦圩田、桑基鱼塘

连片蟹塘、碧螺茶山

... ...

如果将它们连缀起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正是一幅祥和而广阔的

江南农耕文明美丽画卷

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

农业文化遗产

诞生在过去,沿用至今天

农业文化遗产如同一座座

生物、文化和技术基因库

近年来,苏州全面深入挖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展现乡村振兴的多元成果,擦亮新时代鱼米之乡苏州样板的底色。

如今,苏州已拥有2项省级农业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阐释了生态与文明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0 1 媲美都江堰——塘浦圩田

农业与水利密不可分

都知道苏州是鱼米之乡

其实太湖沿岸耕作的先天条件并不优越

沿湖一带都是沼泽之地

塘浦圩(wéi) 田正是历史早期

太湖沿岸居民的一项伟大创造

塘浦圩田系统初创于春秋,成型于两宋,明清一直沿用至今,是我国的水利文化遗产,专家评价它堪比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

通过塘浦圩田,聪明的古人用竹篱笆和木头做成了墙,将泥土和水逐渐分离开,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河流和可以耕种的土地。其中,与太湖岸线平行的叫做“塘”,而垂直的称为“浦”“溇”“港”,挖出的泥土堆在土地四周,形成犹如城墙般的堤坝,人们把它唤作“圩”。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打造出大面积的塘浦圩田。

塘浦圩田系统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纵横交错的人工水网,即“塘浦”,来排干湿地内的水分,再在河道两侧筑防洪堤,将陆地划分为一个个可供耕作的圩田单元,分隔开各个单元的塘浦在系统中起到排水、泄洪、灌溉等多重功能。

塘浦圩田多种功能整合在一起,直至现在仍具有强大生命力,而且塘浦圩田工程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苏州特有的文化景观。

苏州 先民们正是利用这种技术,使原来的低洼涝地变成了良田,并伴随着更多人工河道的挖掘,各个村、镇联系也更加紧密,使苏州成为“鱼米之乡”,有了后来家喻户晓的“苏湖熟,天下足”。

▲太湖流域塘浦圩田建设图(图片来自网络)

▲巴城红星联圩

从空中俯瞰

塘浦就像一条条灵动的血脉

圩田则如一块块壮实的肌肉骨骼

滋润着这方百姓千百年来的生息繁衍

从苏州水利灌溉发展的历程上来看,太湖流域(尤其是低乡地区)的塘浦圩田水利生态系统涉及泄水排洪、农田灌溉、舟楫运通、择水而居等多层社会生活面向,是华夏文明实践江南开发的重要环节,对江南水乡面貌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东南水利七府总图》中体现的 明清江南水乡塘浦格局 图源:文博中国

0 2 江南特色——桑基鱼塘

得益于塘浦圩田这样的水利设施

水中养鱼,田里种稻,岸边植桑

成为江南特色耕作模式

河塘里每年需要清理的淤泥,是稻田和桑树最好的肥料,桑叶用来养蚕,蚕粪又可以增加田地和鱼蟹塘的肥力。稻田、蔬菜、鱼蟹、桑地,环环相扣,相互依存。这种水下和陆地互为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堪称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

在今年6月30日举行的

潮涌浦江·示范区先行启动区

重点项目开工仪式上

位于吴江的桑基鱼塘展示园一期

正式开工

桑基鱼塘展示园一期

桑基鱼塘展示园一期项目位于水乡客厅西北部、汾湖高新区(黎里镇)最东部,总投资约2.5亿元。

该项目以桑基鱼塘为主题,通过田水路林村的整合提升,重塑基塘形态,集中展示耕织相宜、桑渔共生的传统生态农业景观。该项目将现代生态科技和传统理水治水智慧融合,推动实现可持续、生态、低碳和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向世界展示新江南田园的水乡文化基因。

0 3 食蟹之始,蟹中之冠——连片蟹塘

秋风起,蟹脚痒。再过一个多月,体格壮实、膏黄满盖的阳澄湖大闸蟹就要开捕啦。

但你可知道,这一口咬下去尝到的不仅是美食,还有绵延千年的中国人的传统智慧——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复合系统。

数千年以来,苏州人民依湖傍水、适水而作,在与阳澄湖协同进化的过程中创造了独树一帜又自成体系的阳澄湖大闸蟹复合系统,2021年,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一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该系统以阳澄湖大闸蟹为核心产业,是少有的涵盖螃蟹所有生长发育阶段养殖技术的蟹文化系统,不仅有独一无二的阳澄湖大闸蟹蟹种、自成体系的大闸蟹捕养技术体系,还形成了独具风情的水乡蟹俗文化

阳澄湖大闸蟹

历来被誉为“蟹中之冠”

并独享“中华金丝绒蟹”的美称

阳澄湖区蟹种的起源十分久远。考古证据显示,位于今阳澄湖湖畔的绰墩山遗址崧泽文化层(距今约6000~5300年)分布有大量的大闸蟹蟹壳,是中华绒螯蟹的起源地之一。

中国虽自古产蟹多、咏蟹盛,但唯有阳澄湖蟹与胜芳蟹、花津蟹被列为“中国三大古名蟹”,而且是其中唯一保留至今的蟹种。

“酒醉菊黄蟹正肥”,持螯赏菊、饮酒作乐,在宋元以来,便已成为文人雅事。苏东坡、陆龟蒙、白居易、沈周、徐渭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家都曾不吝笔墨赞美。

阳澄湖渔民穿着水乡服饰,驾着渔船捕蟹网虾,口中哼唱着即兴创作的阳澄渔歌,更是阳澄湖地区千年不衰的民俗风情。古人咏蟹、今人写蟹和渔民养蟹、捕蟹以及游人买蟹、食蟹,成为苏州独有的民俗风景线。

沈周名画《郭索图》

阳澄湖湖区作为国内

最早从事大闸蟹养殖活动的地区之一

捕捞养殖自成体系

阳澄湖地区蟹苗繁育与蟹种培育技术水平领先国内同行,同时,湖边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利用蟹鱼虾混养和蟹蔬套养技术实现了生产性与生态性的高度平衡。

在该养殖系统中,物质可以沿着食物链分级多层次利用,通过不同食物链的配合完成它的循环,可以实现大闸蟹、青虾和生态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波光粼粼的湖面

灯火点点的渔家唱晚

一代代苏州人世世代代在此耕耘收获

秉持着“万物并育”的生产理念

发展技艺但不竭泽而渔

顺应天时但不过分索取

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0 4 “茶香醉百里”——碧螺茶山

碧螺春茶

产自苏州的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因“清汤碧绿,外形如螺,采制早春”得名

被誉为“茶中仙子”和“天下第一茶”

不过长期以来

人们只道碧螺春“茶香醉百里”

却鲜有人知它茶香独特的奥妙

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

2020年,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料记载,洞庭山茶果间作系统最早形成于唐代。茶和果共生共荣,产出了一代名茶洞庭山碧螺春,也产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枇杷、柑橘、杨梅等十多种果树。

茶果间作,果树可以为茶树提供遮蔽骄阳、蔽覆霜雪等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彼此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树常年吸收杨梅、枇杷等果木的香味,造就了洞庭山碧螺春茶独特花果香的优良品质,同时也是区别于其它碧螺春茶的根本特征。

道法自然、茶果交融

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

不仅集农业生产、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

多种功能于一体

带动茶农、果农就业增收

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描绘出了一幅具有江南特色的

山水人文画卷

作为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

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化

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

对此,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叶琦副教授说——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地处“鱼米之乡”的苏州,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起源地之一,早在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就形成了世界最早具有人工灌溉系统的水稻田。随着南北朝和唐代江南地区大开发,苏州的先民们因地制宜创造了水稻种植、塘浦圩田、蚕桑养殖、茶果间作、棉粮复种、水产养殖等农耕系统,苏州农业发展水平达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鼎盛,对江南文化的兴盛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农业文化遗产,“鱼米之乡”“天下粮仓”历史荣光到今天依然闪耀。

苏州这些类型丰富、系统完整、延续至今的农业遗产,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记忆的“细胞”,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多方面价值。我们必须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努力让农业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使其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真正“活”起来。

“行人半出稻花上

宿鹭孤明菱叶中”

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今天的景象来想象

古人顺应自然耕种收获的场景

河湖两岸,生机盎然,农民们用土法桑织,湿润的水汽孕育出片片新茶。水上渔歌阵阵,水中莼菜浮绿、菱花争艳,大闸蟹自由游曳。直到今天,这种气味和歌声仍弥漫在我们周围... ...

如今的苏州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正不断加快

努力实现“农村更美”

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苏州样板

苏州美丽乡村的“百花园”

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而这些传承久远的宝贵遗产

留住现在与过往生活之间的联系

留住那些一脉相承的文化记忆

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加以了解和珍惜

点赞+在看

分享小伙伴↓↓↓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

福建龙岩有座冷门古村,村内四季都没有蚊子,平时鲜有游客

福建龙岩有座冷门古村,村内四季都没有蚊子,平时鲜有游客 福建龙岩有座冷门古村,村内四季都没有蚊子,平时鲜有游客 福建龙岩有座冷门古村,村内四季都没有蚊子,平时鲜有游客
一路南风
昨天 16:11
西城区推出四条特色“阅读行走”路线

西城区推出四条特色“阅读行走”路线

环球Tech
昨天 15:26

青海金银滩如何建起原子城

青海金银滩如何建起原子城 青海金银滩如何建起原子城 青海金银滩如何建起原子城
光明网
昨天 15:21

探访“华东屋脊”——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

探访“华东屋脊”——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 探访“华东屋脊”——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 探访“华东屋脊”——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
中国新闻网
昨天 14:19

厦门园博苑海洋岛,这里的花海很美,而这里的狗尾巴草同样有韵味

厦门所见所闻
昨天 15:12

甘肃定西,曾被点评“不适合人类居住”:“中国薯都”已走向世界

甘肃定西,曾被点评“不适合人类居住”:“中国薯都”已走向世界 甘肃定西,曾被点评“不适合人类居住”:“中国薯都”已走向世界 甘肃定西,曾被点评“不适合人类居住”:“中国薯都”已走向世界
苏丹卿
昨天 14:18

88岁济公游本昌穿布鞋逛故宫!躺路边树桩下不怕脏,骨瘦嶙峋眉毛泛白

88岁济公游本昌穿布鞋逛故宫!躺路边树桩下不怕脏,骨瘦嶙峋眉毛泛白 88岁济公游本昌穿布鞋逛故宫!躺路边树桩下不怕脏,骨瘦嶙峋眉毛泛白 88岁济公游本昌穿布鞋逛故宫!躺路边树桩下不怕脏,骨瘦嶙峋眉毛泛白
会火
昨天 13:51

博物馆突围的甘肃样本:丑萌“绿马”何以“出圈”?

博物馆突围的甘肃样本:丑萌“绿马”何以“出圈”? 博物馆突围的甘肃样本:丑萌“绿马”何以“出圈”? 博物馆突围的甘肃样本:丑萌“绿马”何以“出圈”?
澎湃新闻
昨天 13:20

《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能惊艳世界?放大30倍,终发现微笑的秘密

《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能惊艳世界?放大30倍,终发现微笑的秘密 《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能惊艳世界?放大30倍,终发现微笑的秘密 《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能惊艳世界?放大30倍,终发现微笑的秘密
坊间的历史
昨天 12:55

危险系数破表的动物园,猛兽行动自由能互动,参观要签“生死状”

危险系数破表的动物园,猛兽行动自由能互动,参观要签“生死状” 危险系数破表的动物园,猛兽行动自由能互动,参观要签“生死状” 危险系数破表的动物园,猛兽行动自由能互动,参观要签“生死状”
爱运动的一天
昨天 12:28

“终南山第1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水煮白菜,现亲人已认不出

“终南山第1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水煮白菜,现亲人已认不出 “终南山第1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水煮白菜,现亲人已认不出 “终南山第1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水煮白菜,现亲人已认不出
历史靠谱学
昨天 11:14

64岁诗丽吉高调访华!攀登长城霸气如女王,不愧是亚洲最美王后

64岁诗丽吉高调访华!攀登长城霸气如女王,不愧是亚洲最美王后 64岁诗丽吉高调访华!攀登长城霸气如女王,不愧是亚洲最美王后 64岁诗丽吉高调访华!攀登长城霸气如女王,不愧是亚洲最美王后
晟钰说历史
昨天 11:12

你以为的云南是不是科目三骑大象?你以为的云南VS真实的云南

小乔游云南
昨天 14:36

29岁佩玛是“备选”?代替表姐嫁入王室,不料被国王真的爱上

29岁佩玛是“备选”?代替表姐嫁入王室,不料被国王真的爱上 29岁佩玛是“备选”?代替表姐嫁入王室,不料被国王真的爱上 29岁佩玛是“备选”?代替表姐嫁入王室,不料被国王真的爱上
熙米姐说娱乐
昨天 11:10

87岁泰国太后不服老!跟女儿合照像姐妹,福寿双全没受过半点委屈

87岁泰国太后不服老!跟女儿合照像姐妹,福寿双全没受过半点委屈 87岁泰国太后不服老!跟女儿合照像姐妹,福寿双全没受过半点委屈 87岁泰国太后不服老!跟女儿合照像姐妹,福寿双全没受过半点委屈
周扒皮侃历史
昨天 11:10

29岁不丹王后有福气!怀二胎后被宠上天,国王亲率文武百官祈福

29岁不丹王后有福气!怀二胎后被宠上天,国王亲率文武百官祈福 29岁不丹王后有福气!怀二胎后被宠上天,国王亲率文武百官祈福 29岁不丹王后有福气!怀二胎后被宠上天,国王亲率文武百官祈福
菲哥侃娱乐
昨天 11:8

67岁泰王喜得贵子,王室全围着孩子转,王妃脸部浮肿没人心疼

67岁泰王喜得贵子,王室全围着孩子转,王妃脸部浮肿没人心疼 67岁泰王喜得贵子,王室全围着孩子转,王妃脸部浮肿没人心疼 67岁泰王喜得贵子,王室全围着孩子转,王妃脸部浮肿没人心疼
历史长河的咸水鱼
昨天 10:51

小伙跟越南姐姐在口岸,往中国看想到了去年在中国工作的纪念。

越南旅游者阿俊
昨天 11:10

30万华人纷纷“撤离”美国,唐人街已楼去人空?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30万华人纷纷“撤离”美国,唐人街已楼去人空?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30万华人纷纷“撤离”美国,唐人街已楼去人空?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30万华人纷纷“撤离”美国,唐人街已楼去人空?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梅枚说历史
昨天 10:49

41岁苏提达不爱抢风头,身着泰式礼服照样闪耀!婆婆面前甘当绿叶

41岁苏提达不爱抢风头,身着泰式礼服照样闪耀!婆婆面前甘当绿叶 41岁苏提达不爱抢风头,身着泰式礼服照样闪耀!婆婆面前甘当绿叶 41岁苏提达不爱抢风头,身着泰式礼服照样闪耀!婆婆面前甘当绿叶
张成涛历史
昨天 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