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姻缘送鲤鱼”
“二月二剃辫子放生”
“中国钓具拟饵之乡”
“八里河冬捕”
……
日前
阜阳首次
渔文化资源普查结果
发布
11个类别
34条(件)渔文化资源数据
让大批深藏民间的渔文化
“走出深闺”
终与世人相见
↓↓↓
头鱼,争相竞拍
颍上县八里河镇,以八里河风景区闻名。殊不知, 八里河渔场,在业界也颇负盛名。
成立于1999年的八里河渔场,以淡水养殖、加工、销售等为主。由于 水域面积大、水质好, 多年来, 渔场成长为“国字号”健康养殖示范场、休闲渔业基地,已有6种鱼通过农业农村部有机鱼认证。
当地的冬捕文化节,也以其独特的地域风情、优质的渔产品,影响力越来越大。
# 八里河冬捕
每年春节前的20天时间里,是八里河渔场的冬捕期。期间,每天有约10万斤鳙鱼、鲢鱼、鲫鱼、鲤鱼等鲜鱼被捕捞上来,总产量最高达300万斤左右,其中鳙鱼和鲢鱼占90%以上,畅销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等地市场。
“冬捕鲜鱼深受市场青睐,每年冬捕时,全国各地的客户纷纷赶来竞标。”八里河渔场负责人田燕介绍,2020年,渔场的“头鱼”曾被上海一爱心企业以120万元拍下。
阜阳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西部。境内水系众多、河网密布,水产资源丰富。渔业,是我市重要的产业之一。
近年来,我市水产养殖业日益繁盛,且养殖品种丰富、养殖模式多样,水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 在颍东,水产养殖类型主要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围栏网养殖等,养殖品种包括青、草、鲢、鳙、鲤、鲫、鳊鱼、鲂等大宗鱼类,以及特种水产品鲈鱼、鳜鱼、乌鳢、翘嘴泊、黄鳝、泥鳅、黄颡鱼、虾、蟹、鳖、龟等。
▪ 在颍州,从事观赏鱼繁育养殖的全洲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近年来积极探索零排放、省水、无化肥、无农药、养鱼疫病风险低的鱼菜共生系统,目前发展8400平方米。
▪ 在阜南,人工养殖的橄榄蛏蚌实现大批量上市,据专家测算,在橄榄蛏蚌苗种规模化繁育配套体系支撑下,年繁育优质蚌苗1亿只,养殖一产产值可达3亿至5亿元……
渔具 ,也有活物
无论是生产性捕捞还是休闲垂钓。渔具,不可或缺。
在此次普查中,工作人员意外发现,颍泉区还存有鹰船。这让鱼鹰捕鱼走进大众视野。
# 鱼鹰捕鱼
鱼鹰学名鸬鹚,是一种擅游、 擅潜、 擅捕鱼的水鸟。 羽毛黑色闪绿光,体型比鸭稍大,长嘴带钩,爪间有蹼。经过训练,是人类 忠诚的捕鱼工具。
渔人捕鱼时,用撑船的竹篙把鱼鹰赶下水,鱼鹰潜入水中追逐鱼儿,很少落空。
据渔民介绍,以前,一只船上若有五只鱼鹰,每天可捕获七八十斤鱼。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只雄性鱼鹰便是一头牛的价钱。
近年来,由于河道干枯,很多河流航运船只众多,再加上此种捕鱼方式过于艰辛,年轻一辈不愿学习传承,鱼鹰捕鱼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据统计,颍泉区现存的鹰船,不到十条。
除了鱼鹰,我市群众惯用的渔具还有地笼、滚钩等。而随着垂钓的兴起,渔具品种愈发丰富,我市渔具产业也迎来快速发展期。
# “中国钓具拟饵之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界首就开始生产渔网网坠,经过几十年发展、提升和整合,渔具产业已颇具规模。
2017年,界首市经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专家组评审,被授予“中国钓具拟饵之乡”称号。
目前,界首拥有一定规模的渔具生产企业43家,产品涵盖了仿真鱼饵、钩、坠及钓鱼用品等3000多个品种。其中,仿生鱼饵年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福斯特、宏飞等渔具生产企业成为中国仿生鱼饵生产的领军企业。
而且,当地90%以上的渔具产品出口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2021年,实现渔具产业产值11亿元。
渔俗,知多少
# 牵姻缘送鲤鱼
“当媒人说成一段姻缘时,男方会买两条大鲤鱼,用红绳系起送上表示感谢。结婚时,男方还要买两条大鲤鱼,用红绳系在一起送给女方,鱼嘴里擒着‘双喜’字表示‘双喜’临门。”颍东区水产站副站长尤洪涛,和同事们全程参与了此次渔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在口孜镇刘伶村,老渔民向他讲述了当地“牵姻缘送鲤鱼”的习俗。
# “二月二”剃辫子放生
为系统收集整理全区渔文化资源,尤洪涛和同事们沿穿境而过的沙颍河自西向东,一路寻找与记录。在杨楼孜镇渡口附近,尤洪涛又收集到当地“二月二”剃辫子放生等习俗。
“二月二”剃辫子放生,说的是小男孩自出生起留的“小辫子”,在六岁时“二月二”这一天剃掉,并用红色的线绳将剃掉的“小辫子”拴在红色鲤鱼的背鳍上,连同红色鲤鱼一起放生到公共水域。
阜阳“政能量”工作室记者注意到,在太和,与之类似的习俗又称剪燕尾。此时,家长会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甚至和婚丧嫁娶一样隆重。
“许多渔文化都与当地特有的生产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蕴含着群众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尤洪涛介绍,通过这次资源普查,大量隐藏民间的渔文化被收集整理,对了解我市历史与人文有着较高价值。
▪ 如在太和、界首等地,宴席上的整鱼鱼头须朝西北方,这是因为皖西北地区淮河主要支流均自西北流向东南,鱼走顶水(逆水行进)才能生存。鱼头朝谁,谁就要喝“鱼头酒”。
▪ 在临泉,专注渔画60余年的刘典才老人,以画虾、鲤、鲶、鳜为主,曾在北京举办画展。
▪ 在太和县洪山镇周边,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群众有在农历新年贴年画的风俗,内容有“子鱼卧莲”等,寓生活美好之意。
赓续 , 优秀渔文化
渔业是人类早期直接向大自然索取食物的生产方式,也是最早的生产行为。随着人类对鱼类习性和捕捞技术的了解,从简单到逐渐复杂的生产中,渔文化的积累和发展也随之而来。
# 渔文化资源普查
在长江“十年禁渔”大背景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渔文化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长江渔文化保护,我市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工作部署,于去年底启动了渔文化资源普查工作。
此次普查,我市以县域为单元,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渔文化资源均在普查范围,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渔文化,以及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经济和景观价值的传统和现代养殖系统。
今年3月底,持续了近4个月的普查工作结束,全市共收集渔文化资源数据34条(件),内容涵盖与渔文化相关的物种、渔史、渔具、渔俗、诗歌、渔画、渔味、渔业生产方式、渔村和渔港、渔业景观和工程、其他等11个类别。
“全面完成渔文化资源普查,摸清我市渔文化资源本底,明确其资源类别、数量、分布、潜力、规模和保护等情况,分析变化趋势,抢救性挖掘和收集一批重要、濒危和特色渔文化资源,为有效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长江渔文化提供依据。”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负责同志说。
据悉,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入挖掘渔文化的思想内核,提炼其精神价值,通过建立渔文化博物馆、出版图书、制作宣传画册等形式,予以展示传播,以赓续历史记忆、凝聚文化共识。
出品|阜阳“政能量”工作室
文字|记者 徐立成 通讯员 陈鹏飞
图片|记者 王彪 穆可亮
编辑 |杨飏
统筹|张凯培 唐中国
监制|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