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峦叠嶂,山高谷深。满眼苍翠中,一条陡峭的盘山公路呈“之”字形蜿蜒至谷底,下庄村里的旅游观光车载着我和几位游客一路盘旋而下,来到了如铁桶般群山合围间的竹贤乡下庄村。
对下庄的第一印象是毛支书家旁边的愚公讲堂,门口挂着一副对联“上联:七年苦战凿开通天路,下联:廿载奋斗建成小康村,横批:自强不息”,院子里堆了一些柴火和摆了一个石碾子,新修的土黄色土屋和农村寻常样式瓦房,在已经大变样的下庄倒像是时光的回溯。
和相关部门派驻在下庄的同志坐在一起闲聊时我就已经有些许按捺不住了,三分期待、三分喜悦、三分激动和一分紧张交织于心。听她们介绍才知道,毛支书刚刚参加完重庆市的第六届党代会,此时正在回下庄的路上。不多一会儿我们几人就听到了院子外面汽车停下的声响,我跟着工作人员一起走出门迎着,毛支书个子不高,身形其实有些单薄。如果不是面对面,我会很难想象到这普通的身体内却蕴藏了移山开路的力量。
毛支书虽已年过花甲,但依旧神采奕奕,听完宣传部姐姐的简单介绍,主动向我伸出手,亦如我慈祥的长辈一样,宽厚的手牵着我,有些温热,也让我生出了相随长辈出行的感觉,心里的涟漪一点点恢复平静。
在前往下庄的路上我仔细梳理过毛支书的荣誉和艰苦经历。他曾获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曾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
1997年,38岁的毛相林在挑起了下庄村的大梁之后,通过持续深入的做工作、讲事实,让全村人一致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路通了下庄村才有机会把村里的菜蔬、瓜果、药材等卖到县城、市区,下庄的下一代、下下代才有机会走出大山,走出群山环抱的一洼低地。此后七年间,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下庄村人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在2004年之后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了“三色”经济。
在毛相林支书家中交流
在毛支书回到家中休息片刻后,我对他进行了专题采访,仔细地询问了修筑“天路”和下庄脱贫的过程、内容及他所总结的下庄发展经验。
毛支书在深吸了一口烟之后,略带烟嗓的重庆方言缓缓发声,仿佛一张画卷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后续部分内容将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
那还是1997年的夏天,我在县党校学习之后坐县城到骡坪的小货车回来,一路上就听另外几个村支书说他们村要把一些菜、水果运到县里卖,一年的化肥钱基本上就可以赚回来了,货车师傅也说他们一趟下来运费也很可观。而我们下庄在山坳坳里,我到了骡坪场镇之后就要自己徒步走回下庄,走回去的路上我就在想我们不能继续穷下去了。现在想想算是穷则思变了,一路上我盘算了很多,最后在走山路爬这悬崖下山的时候就想,第一步要先修路,修好了路才能跑运输才能改变下庄的局面,我们村在通公路前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这座大山。
一开始说修路,主要是没有钱,也就是今天你们说的启动资金,我们连绳索什么都是家家户户凑出来的,为了买雷管炸药,我把我妹妹存在我这里的钱都拿去用了。那时候就像是野人一样,有时候在山上一住就是三五个月,困了就在山上凿个坑、洼,然后系根绳子在身上之后就蜷缩在里面睡一觉,饿了就是山上淌下来的泉水就着苞谷。因为修路的那一段太陡太难走,一个来回就是一两天,有一次我半年多才回了一次家,我家老幺都认不出我了。
我们集资修路还有一个危险就是不专业,我们修路一共死了6个人,有的是山上落石砸死了,也有放炮炸死的。有一次连着落石和炮眼没放好死了好几个人,那一次我们所有人情绪都很低落,路还没有修完,人已经死了这么多,路还能不能修下去?那一次我作为一个老党员,我算是立了生死状,所有的危险我先上,所有的责任我来担,当时我说“哪怕我们死在了修路的路上,也要让我们的娃儿走出大山,让我们的下一代、子子孙孙不再受这个穷了”。后来有一家小娃儿害急病,也是因为修了路才及时送到县里救了回来,紧跟着最陡最危险的那段路修好之后也没有出过大事故了,路也就渐渐修出了个模样。
那七年远不止是毛支书一阵言语可以形容的艰辛,村口的石页上刻着所有修路人的名字,还有每家每户捐了多少钱,那天晚上我在和所住民宿店主摆龙门阵时才了解到,毛支书自己也在修路过程中被落石砸伤过,曾经雷管炸药用尽后全村也曾不少人质疑过路到底能不能修通,在资金、物资的匮乏和时不时的质疑中,毛支书用他矮小的身躯硬是挡住了汹涌浪潮的冲刷,将山变成了路。
即使修好了通往外界的天路,作为下庄村村委会主任的毛相林,依旧在带领下庄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他们用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致力发展乡村旅游,在2016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更是在2019年,下庄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其中,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1344.56元),比路通前翻了40多倍,让下庄以前贫穷落后的面貌大为改观。
那天傍晚我绕着下庄村走了一两圈,思考许多。
我想毛支书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作为一个普通人,他身上的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作为一名党员,他身上的锐意进取、敢作敢当;作为村集体领头羊,他以集体为重、一个都不落下。
在外无援助内无条件的情况下,敢于多种手段并举,抓住发展的基础核心,为下庄翻天覆地的变化打下了真正的基础,哪怕是付出了一定的牺牲,也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愚公移山”。而在路通了,村里条件改善之后,他没有注视着自己的小家,而是前往市内各区县、各乡镇学习经验,将西瓜、桃子等特色水果种植技术学习并在村内集中传授,统筹规划全村的旅游版图、种植业版图,在县里争取各部门支持,发动远在他乡的下庄人出谋献策开拓销路,不仅仅是让下庄村富起来了,更是真的让每一个下庄人都富起来了,带着下庄正朝共同富裕而迈进。
下庄村村委会的侧墙壁上刻了这么一句话: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我想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下庄人的精神,也很好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以来农村面貌巨变的根本原因:我们不仅敢想敢干,我们一直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向前走,哪怕前路坎坷险阻,哪怕前方悬崖万丈,我们都在脚踏实地的凿一尺宽一尺、修一丈长一丈,一铁锹一铁锨的凿、修。
我想央视给毛支书的颁奖词就是对他这二十多年最美好最充分的诠释了: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认命,你这硬实的汉子,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我离开下庄前和毛支书一起去看了他们的特色果园种植基地和修建中的村小学、重庆市党校分校,看着早起但神采飞扬、健步如飞的毛支书,我想即便是已经完成了移山的使命,但他依旧将继续奔走在为下庄人谋发展、谋富裕的路上。
和毛相林支书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