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近日,四川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槽沟河道未撤离游客被卷入山洪,造成伤亡。“野生网红景点”的安全引发全网关注。多家媒体近日也连续关注到,不止龙槽沟,野生露营地、网红赶海地等,它们或未经开发开放,或缺乏相应的设施,有的还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却在一些平台上,成为野外“网红景点”,只见攻略游记、不见风险提示。安全是第一位的,对网上“野生网红景点”频现怎么看,如何杜绝风险,谁来担责?
野生景点是否值得冒险?
逃离炎热喧嚣的城市,选择一处僻静的山野避暑,在这个高温创纪录的夏天,不由得让人心生向往。“能玩又清凉”“避暑胜地”......社交平台上不少博主热情推荐,让一些“野生网红景点”成了近期的热门打卡点。然而这次悲剧的出现再次引发了公众对“野生”景点安全问题的关注。
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有它美丽诱惑的一面,但大自然并不总是“安静”“温顺”的。野生景点的气象条件、地质环境复杂多变,潜藏着未知的危险。出门在外,安全第一,再美的风景也不值得用生命去冒险。作为游客,有必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选择正规景区,不要盲目跟风。
事实上,在前往“野生网红景点”打卡现象屡见不鲜同时,这些本不是景点的“景点”可能存在别样的危险,早先已有过前车之鉴。明知存在安全隐患,为什么大众对此还是趋之若鹜、甘愿冒险呢?“网红打卡”混搭“探险”,能满足探索欲,对于喜爱旅游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不少博主在社交平台上的推荐,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野生景点打卡意外走红之后,让一些人看到了其中隐藏的“流量”价值,这些本不是景点的“景点”又被“流量”盯上了。
部分博主为了博眼球蜂拥种草推荐野生景点的时候,网络平台不应该坐视不管。对安全问题的无视就是对危险行为的纵容和鼓励,对未经过开发且存在高风险的野生景点,平台有安全提醒和内容审核的义务。在引导大家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的同时,社交平台要注意内容排查,加强风险警示。博主在发布内容时也应该及时提示风险。野外探险旅游不是在危险的边缘疯狂试探,更不应该是无视生命危险去冒险。 评论员 江音
景再美也不如生命重要
据报道,在龙槽沟这次山洪前,管理人员大喊着让游客快跑:“我给你们跪下了,求求你们”;一对父子在洪水中坚持了15分钟后还是不幸被冲走......看得人百感交集。
悲剧的发生,让人心痛又警醒。当人们“慕名”前往有风险的网红野生地点,一定要提高警惕。早在2019年,曾发生一起类似的意外。湖北恩施鹤峰县躲避峡突发山洪,致13人遇难。躲避峡是一个未开发的景点,实行封闭管理,但在网络上走红后,游客私自进入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野导”带人进去。
互联网流量加持下,探险的人群变得更多,网红野生景点也是不断涌现。一方面我们需要监管部门持续地进行安全警示、加大打击“擅自进入非景区”力度,设置严格的惩罚标准;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交平台加大相关内容审核力度,承担平台主体责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守护好生命,景再美也不如生命重要。 评论员 王梦航
“网红打卡地”成危险地,平台不应该隐身
类似不安全的“野景区”之所以能吸引大量游客前去打卡,成为所谓的“网红打卡地”,除去游客本身缺乏安全意识提升外,某些平台对网友分享内容“不闻不问”甚至充当背后推手也是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平台和所谓“网红”“KOL”是深度捆绑合作关系,一些平台甚至关联运营MCN机构,专门孵化“网红”“KOL”并给予大量流量扶持。这样,在“网红”“KOL”成功流量变现的同时,平台通过分红、抽成等从中获利。面对网红野生景区乱象,单独要求游客不要盲目跟风,或指责“网红”“KOL”只知流量,是片面的,背后平台不应该隐身。
平台和MCN机构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不负责任的流量引导令人不齿,还可能酿祸。“流量”催生的一些怪象正在野蛮生长,突破社会道德底线,甚至游走在法律边缘。希望相关法律法规跟上,制止这股歪风邪气,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评论员 徐小梦
再说旅游安全,“堵”和“疏”都不可缺
寻奇探幽,古来有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游的热门,加上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红的种草笔记、分享介绍满天飞,让野外探奇探险从以往相对小众的项目,越发进入大众的视线。湍急溪流、陡险悬崖……人们足迹所到之处,原本野生的天然景点,变得热闹嘈杂。
只要不破坏自然景观,野外郊游本无可厚非。但怕就怕万一——一旦未有设施配套的野生景区发生意外,一旦暂时“平静”的地质灾害再度发生,就会让人后悔不迭,甚至酿成悲剧。
本月初,文旅部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暑期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提醒游客谨慎参与高风险项目,不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对社会公众开放区域开展旅游活动,遵守相关安全管理规定;广泛开展汛期及暑期旅游安全知识宣传,提高旅游景区、从业人员和游客的安全意识。这次龙槽沟山洪灾害再次敲响了警钟:旅游安全确实值得一再强调,不光是景点、从业人员,游客自身也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再说回来,安全知识普及外,对于游客的引导也必不可少。野生景点,美或有之,但没有开发、不对公众开放,有种种原因,相当多涉及到安全问题。如何让公众规避风险,“堵”和“疏”都可为良策,一方面严格管理,不该进入的危险隐患地点就要坚决制止有游客闯入,不能只看到“网红”曝光率、看不到风险概率;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普及“认证”的田园风光、特色景区。旅游要安全,但人们的休闲需求也不能忽视。目前,不少地方都开始推介官方认可的“网红打卡地”,但这些景点怎样能深入人心,从而结合民众需求和安全引导,让更多人放心出游,值得思索。 评论员 薛蓓
主持人 薛蓓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