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
浙江卫视纪录片《大运河》不久前在徐汇区华泾镇黄道婆纪念馆取景拍摄,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黄道婆与大运河有何关联?
在与导演组沟通后,记者得知,棉花在元代之前,主要用作棉絮,很少织成布匹。黄道婆从海南带来的棉织技术进入运河区域后,棉纺织生产首先在江南运河沿线发展起来,同时大力革新棉纺织工具,推动了以松江为中心的江南棉纺织业发展,改变了江南地区的产业结构,极大发展了区域经济。运河地区形成了一批以棉业经济为特色的市镇。
在黄道婆纪念馆里,不仅有对黄道婆生平贡献的回顾,还浓缩着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历程。当前,黄道婆纪念馆还未开馆,不妨跟随记者来一场线上云游,重温馆内文韵,聆听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松郡棉布,衣被天下”
黄道婆纪念馆是在黄道婆墓的基础上扩建,于2003年扩建为园林式馆,2019年闭馆,重新修葺,于2020年10月15日正式开馆。
纪念馆正中,大树参天,顺着斑驳树影右拐,推开新上漆的朱红大门,黄道婆雕像立于正中馆中,草甸、石板、假山由远及近排列,错落有致。石板刻着古海上丝绸之路、乌泥泾方位、再到黄道婆雕塑落成的文字,仿佛这些石板从土地中生长出来,把化为尘埃的历史组合成鲜活的文字,供人解读。
主厅和两个旁厅构成“捍、弹、织、染”为主题的纪念馆展览。首先是“捍”主题的左展厅。“捍”就是棉花脱籽的意思,脱籽耗时耗力,织一匹布,光是脱籽就需要三四天。黄道婆因此改良传统脱籽程序,创造出了“揽车”工具。揽车实现了棉籽分离,这项发明不仅让民众摆脱了繁重的手工脱籽工序,直接影响到棉花种植面积,推动棉纺织业发展。展厅有一台轧棉揽车供参观者体验棉籽分离技术。
走进主展厅
“衣被天下”嵌于扎染布与乌泥泾布
一眼醒目,从上至下
似银河倾泻到人间
蔚为壮观
纪念馆通过
丝路女儿、技术革新、先棉鼻祖
三大板块宣扬黄道婆精神的
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区级非遗传承人的往日回忆
71岁的林秀梅出生于华泾镇乌泥泾,她像许多当地女孩子一样,6、7岁开始便向妈妈学习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在她的童年记忆里,她总是放学之后要去种棉花、学纺纱织布,她的外婆、奶奶和妈妈都是纺纱织布的好手。女孩子们从小就学习纺织技术,家家有纺织车,时时都能听到机杼声。“一家老小的衣服、盖的被单都是自己种棉、纺织、织布做出来的,使用越久越软和。”林秀梅跟记者分享了往事回忆。
“我从家步行过来只要两分钟。”作为土生土长的乌泥泾人,林秀梅表示每个人都对黄道婆充满敬意。“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几乎每个华泾镇的女人都会教自己的孩子这首关于黄道婆的民谣。林秀梅听着黄婆婆的民谣长大,在民谣中学会了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在民谣中裁剪了自己的嫁衣,在民谣中迎来了自己的孩子,又将黄婆婆的民谣唱给孩子听。
(资料图)
退休后的林秀梅受邀成为黄道婆纪念馆的老师,也被评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的区级非遗传承人。她化身“多面手”,不仅在纪念馆内向观众讲述纺织历史,演示如何纺织,还会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进行教授。对林秀梅而言,这是一种责任,她语重心长地说道:“黄道婆的纺织手艺通过几千年传承到我们手里,千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掉。”好在纪念馆常会有各年龄段的学生进来参观学习,老年大学还开设了纺织课程,林秀梅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项目,让黄道婆精神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这个社区只有3万常住人口,却有20万企业员工?
@全体家长,返校前带孩子做一次全面的口腔检查吧!
徐汇将新添一处滨水休闲空间!上澳塘岸线环境提升工程开工
用“加减乘除”重构社区空间!这个老旧小区“逆生长”!
穿越了?徐汇这里有一场古风主题游园!有“内味儿”了......
来源:上海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