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组“多辆车停在草甸上”的图片在网络流传,有消息称这是四川汉源轿顶山景区。8月21日,轿顶山景区相关负责人证实了此事。他表示,这些人知道不能驶入仍开车进入草甸,面对工作人员的劝阻,态度还很恶劣;为警醒他人,景区遂对12辆车予以曝光,并对其环保押金不予退还,将交到相关部门用于植被修复。
资料显示,轿顶山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冬季严寒,夏季风景秀丽,凉爽宜人。为了让利于游客,轿顶山景区开放以来,允许车辆自驾进入景区。在上山前,每个车辆进场都签了告知书,其中明确提示“车辆不能开进草甸”。此外,每辆车都需缴纳200元的环保押金。然而,层层设防之下,仍然未能阻止有人以越野之名,行撒野之实。
据景区负责人介绍,一些车主不仅肆意破坏草甸,而且热衷于跟工作人员“打游击”。更有甚者,拔掉木质围栏闯入草甸,将木质围栏用来生火。此次曝光“撒野”的车辆,也实在是忍无可忍,不得已而为之。
看到这一幕,很容易使人想起不久前发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类似事件——8月13日,多名到内蒙古呼伦贝尔旅游的游客将车停在陈巴尔虎旗公路边的草原上,牧民上前劝离,游客不但不听,还多次用“这是你家草原啊”等言语辱骂牧民,甚至试图抢夺牧民手中拍摄视频的手机。
这接连发生的两起旅游不文明事件,都与游客个人素质有关,情节也相似,但又不同的是,一边是草原,一边是草甸,一字之差,意味着不同的保护等级:草原有《草原法》“撑腰”,草甸更多只能依靠地方保护。这也正是不少人建议通过立法手段,提升草甸保护等级的关键所在。
眼下,对于“撒野”车主来说,200元的环保押金无关痛痒;对于草甸修复来说,200元的生态补偿杯水车薪。在考虑建立“游客黑名单”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引导公众提升法律意识与环保意识,以文明旅游的方式共建旅游文明。
要知道,现实中,尽管有《草原法》,草原依然不时遭人践踏。究其原因,一些人既不懂慎独,也不愿慎众。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破坏环境者被绳之以法是小概率事件,因此,有人在独处时肆无忌惮践踏环境与规则;与此同时,当破坏环境者多了,不免会起到一种恶劣示范的破窗效应,使违规行为更加难以被制止。
所以,相比起法律层面的拾遗补缺,道德层面的自我约束同样不可或缺。而后者做起来,往往更难,也更需要苦口婆心的教育和时间。
当下,以热爱生活的名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走出家门、拥抱自然。但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是不会在自己享受生活的同时,给别人添堵的。旅游的意义在于赏美,而不在于示丑,只有辨明心中的美丑,才能拥抱自然的馈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曝光那些在旅途中“撒野”的人和事,未尝不是一种有价值的提醒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