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广东深圳,雨后的高楼与深圳湾云雾缭绕,美不胜收。 黄松辉(香港) 摄
8月15日,江西赣州,一道瀑布自寻乌县的桠髻钵山飞流直下,这里就是东江源瀑布。 陈体根(香港) 摄
8月10日,广东东莞,农户在细雨中收割莞草。莞草,常见于东莞河道岸边,质地柔软坚韧,是东莞的特产之一。 武仲林(香港) 摄
8月13日,广东河源,一艘游船在落日的余光中划过万绿湖湖面。
吴锡洲(香港) 摄
8月6日,广东江门,小鸟天堂的鹭鸟在晚霞中归巢。
黄志强(香港) 摄
8月13日,广东韶关,日出时刻的丹霞山云海弥漫,仿若仙境。
梁惠波(香港) 摄
8月10日,广东清远,粤港澳摄影师们乘坐游船在北江上定格彩虹美景。
扫码查看
“水·融”粤港澳大湾区
人文摄影采风活动
经历18天、走过14座城市,超5000公里的行程,8月17日上午,“水·融”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摄影采风活动在深圳收官。
伴着盛夏的海风,采风之行自“千岛之城”——珠海启程。7月31日,采风活动在珠海举行开镜仪式,随后来自粤港澳三地20余名摄影师分成东西两条线路,沿江河而行,用影像记录西江、北江、东江以及珠江口沿途两岸的旖旎风光,以及大湾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文化传承、民生改善和环境治理等重大成就。
自珠海市加林山俯瞰珠澳的城市天际线,澳门的“95后”青年摄影师官宏滔坦言,发展迅速的横琴对于像他这样的港澳年轻人来说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站在深圳梧桐山顶,摄影师们拍摄山下摩登都市的同时,无不感叹深圳发展之快,香港摄影师黄志强更是赞叹深圳发展世界之罕见。
在浩瀚的南海之滨,江门因江而兴、向海图强,奔流的西江和潭江孕育出一片富饶而传奇的土地。在“中国第一侨乡”——江门,乡间荷塘绿野中,碉楼、居庐、传统民居相映成趣,如此美景吸引摄影师们纷纷架起“长枪短炮”。“日落很美,连带着碉楼倒映在水面上,很有韵味,我都用相机记录了。”来自香港的摄影师黄小华表示,相较早几年前的“走马观花”之旅,这次来到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摄影之旅,让她感觉更亲切了,有一种归属感,同时也感受到周边的村落环境更加整洁优美。
北江,源于赣州,于佛山思贤滘与西江汇流,融入珠江之中。顺北江而上,来自粤港澳的摄影家来到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命名地——韶关丹霞山,用镜头定格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古村赤壁和山水相融。“游完水上丹霞,不由得要说这是梦幻般的世外桃源,让人忍不住定格每一帧的美好。”来自香港的摄影家梁惠波感叹道。
莞草依依,饮水思源。东莞桥头镇的太园泵站是东深供水工程的第一站。清冽的东江水从这里经过四级提升、奔流南下,最终流进香港的千家万户。年逾古稀的香港摄影师吴民权不禁回忆起1963年香港的大旱:“在香港缺水最严重的时候,每四天只供一次水,每次只有4小时取水,我小时候经常要和家人一起上街排队挑水回家。”望着蜿蜒的东江水,他说许多香港民众都会饮水思源,感激祖国为香港提供的优质水源。
而在河源境内的东深供港水利工程最大水源地的万绿湖,摄影师们或放飞手中的无人机,或将镜头对准粼粼波光。“看到万绿湖,我就感到十分亲切,这里是电影《东江之水越山来》里的水源地,湖水非常绿、非常美,我要用摄影作品向香港同胞介绍万绿湖。”香港中华摄影学会永远名誉会长吴连城十分激动。
溯江而上,密林寻源。三地摄影师们齐聚江西赣州市寻乌县。翻山越岭,摄影师们深入桠髻钵山,寻找东江源头。每年有18.3亿立方米的水从寻乌发源,流入东江。浩浩荡荡的江水哺育了珠三角和香港的万千居民,将珠江水系流经的城市滋润得繁花似锦、欣欣向荣。
滔滔江水,越过巍巍重山,哺喂了南粤人民,养育了港澳同胞。逾半月的行程里,东江、西江、北江以及珠江口两岸的人文风貌、山川湖海,化为声声快门,留作张张佳作。“小河弯弯,向南流……”水润万物,水融湾区,水将城市串珠成链,厚积成势,这个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以磅礴之势崛起!
图片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董天健 张冠军
姚志豪 张由琼 李细华(除署名外)
文字 董天健 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