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海韵城大剧院将音乐和露营结合,城市生活新玩法吸引众多市民流连至清晨。
悄然兴起的文化“夜经济”,受到年轻人的热捧。
南方日报记者 罗一飞 摄
永庆坊日前推出的“抬头展”,吸引不少年轻游客来此打卡。
戏剧爱好者齐聚深圳南头古城“壹零玖艺术空间”围读剧本。
东莞“联圣堂”龙狮团结合流行音乐、电子音乐、街舞等元素,首创“醒狮Disco”。
“Soul灵Busking”路演团体在工美港“岛风夜游会”中献唱。
府学西路广府庙会的“车尾厢夜市”。
南方日报记者 罗一飞 摄
随着低垂的夜幕渐渐降临,大湾区都市褪去了白日的炎热与烦嚣,在璀璨的灯火里转换另一种“打开方式”。逛夜市、观演出、看展览,活色生香的夜间文旅消费体验,在“城会玩”的年轻群体里孵化出多元的新业态,也让文艺青年找到实现梦想的新空间。
无论是风靡一时的“车尾厢夜市”、遍地开花的Livehouse、沉浸式体验小剧场,或是炫酷燃爆的“醒狮Disco”,怀着不同梦想扎根湾区的文艺青年,也在不约而同地探索与本地文化生态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街区与非遗技艺,在夜经济的创新转化中,以“国潮”的面貌博得越来越多“90后”“00后”的青睐。“与北方城市相比,我们或许没有唐风汉韵的宏大厚重,但串珠成链的古村落与历史文化街区,同样能为年轻人夜间消费带来打破常规的新体验。”深圳万科南头古城项目工作人员邓奥赛说。
从“日落墟”“抬头展”到“九街戏剧周”,弥漫着“烟火气”的仲夏之夜为粤味文艺IP的孵化提供温床。“动漫、游戏、VR、元宇宙,都是广东科技文化企业的优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庄伟光表示,科技与本地元素的融合,让年轻人对未来文化夜生活充满期待。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王涵琦 梁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车尾厢夜市”里的粤味“烟火气”
华灯初上,来自“Soul灵Busking”路演团体的成员们,各自结束了一天的本职工作。他们打点好自己的乐器与行装,匆匆赶赴位于广州海珠区琶洲岛东部的工美港“岛风夜游会”,只为满足粉丝们一场夏夜的音乐之约。
“谁都只得那双手,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温柔的男声浅吟低唱,江边岛风徐徐吹进露营地,与一众由车尾厢搭成的摊位的喧闹声互相交织。音乐和美景,佳酿和美食,将盛夏之夜的惬意与浪漫推向极致。
“粤语歌是我们团队的主打。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粤语老歌新作进入更多广州年轻人的视野。”主唱潘达介绍,“Soul灵Busking”是今年1月刚刚成立的一支路演团体,由一群热爱粤语歌的上班族自发组成。恰逢《声生不息》等音乐节目的带动,粤语老歌年初在全国掀起了一波“怀旧风”,团队也因而受到琶醍、工美港等园区的主动邀约。
在潘达的印象中,直到去年底,“车尾厢夜市”和“户外小型音乐会”之间还没有太多的交集。而与早期拉个音响就能举行的简单路演相比,潘达觉得,在“车尾厢夜市”演出更多了一些“烟火气”。无论坐下来静静聆听,还是轻声跟唱,“夜市”让年轻人聚在了一起,享受属于夜晚的轻松氛围。
“粤语老歌很容易营造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怀旧的粤味文化氛围。这些元素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打造成为大湾区夜游经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营销专家、时代文旅董事长熊晓杰说。
近期,“车尾厢夜市”概念在广州风靡,这在大湾区城市群当中也并非个例。在深圳、中山、肇庆等城市,这种新型“夜市文化”正在点亮当地年轻人的夜生活。在音乐元素的催化下,城市夜生活的玩法更加因地制宜,花样繁多。去年11月,珠海海韵城大剧院就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里制燥音乐节”。“演出原本只是持续到晚上9时30分,但流连忘返的乐迷们甚至守到清晨,一起欣赏海上日出。”海韵城·华发新天地总经理袁亮介绍道。
俗称Livehouse的音乐展演空间也在此时“逆势”而上,犹如雨后春笋在城中涌现。在广州,依托城市年轻人对文化生活的热情和需求,“声音共和”、太空间等Livehouse品牌纷纷打开了业界知名度,获得全国各类顶尖演出团队的青睐,并形成自己的品牌风格。
“声音共和”Livehouse今年8月迎来了开业一周年。主理人拉家渡向记者分享,开业以来,除了春节这里几乎每个周末都演出饱和。他观察到,随着公司化运作的流行团体、说唱组合、网路红人的有序进入,观众也变得越来越多元。
相较于同质化的电影院、连锁餐厅、商店消费,个性化的现场演出更能吸引“宅”属性的年轻人走出家门。但Livehouse的凝聚力也不能仅仅靠简单的演出空间,还需要精心策划的运营,以及演出与城市文化的深度互动。
对于成功“出圈”的原因,拉家渡分析称,离不开广州人骨子里的DNA:务实、理性、温和、持久。正因如此,这里的年轻人也甘愿为音乐消费买单。“是广州的城市性格、年轻人的群体特性,以及当地政府的护航之心,让我们Livehouse的文化氛围即使面对疫情,依旧能够日益浓郁起来。”他补充道。
掀起夜场国潮风的“醒狮Disco”
方兴未艾的夜经济与岭南文化的碰撞,也擦出了国潮创意的火花。今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晚,东莞“联圣堂”龙狮团创始人李伟杰将醒狮舞进了“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非遗之夜”专场,12名队员用脱胎于唐代宫廷狮子舞的醒狮表演,带领观众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盛唐夜游”。
在粉丝们看来,“95后”李伟杰本人就是现实版的“雄狮少年”。李伟杰从小受到醒狮文化耳濡目染,却不甘于在传统节庆才能欣赏到醒狮表演。20岁那年,他和好兄弟一起创立“联圣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醒狮队,立志将东莞醒狮的雄姿呈现在更多大众面前。
“能不能不用传统锣鼓乐,改用流行音乐演出?”李伟杰在一次商演过程中,忽然萌生出创新的灵感。
去年,他大胆地把醒狮鼓点换成了电音,结合流行音乐、电子音乐、街舞等元素,首创“醒狮Disco”。他们带着醒狮到东莞舞台效果顶尖的夜店“蹦迪”,配合酷炫的光影特效,“卡点”高燃的DJ音乐,“联圣堂”的雄狮在桩阵中走钢丝,威风凛凛,博得观众满堂彩。
通过30多次夜店演出,“联圣堂”的醒狮成功地与街舞、说唱等多种新潮艺术“跨界融合”。今年春节前后,这批“雄狮少年”还登上了湖南卫视、河南卫视、央视3套等演播厅舞台,兼具难度和创意的南狮表演,让“联圣堂”在全国一举成名。
国潮元素为年轻人的夜生活增色,文艺活动也带火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夜经济。夜幕降临,广州永庆坊依然人头涌涌。“日落墟”夏夜永庆社区营造计划系列活动启动以来,市集、露营、音乐会、电影放映会轮番上演。
漫步其间,游人随处可以感受到西关旧城区悠久闲适的生活气息;抬起头来,就能发现青砖灰瓦之间挂上了21盏精美亮丽的花灯,每一盏都描绘着岭南特色的文化符号与人文故事……这便是广州城市艺术周与永庆坊日前联手打造的“LOOK UP抬头展——欢迎‘光’临”。
广州城市艺术周创办人、总策展人翟月介绍,永庆坊曾是商铺与手艺人工作室的集中地,孕育出独特的“广式英语”:“我们将‘广式英语’画在花灯上,看起来就像灯谜一样,大家都可以来猜猜说的是什么意思。”
翟月表示,第二期“抬头展”即将在10月推出。轻盈有趣的夜间展览为永庆坊带来更多人流,无形中也让展品里的广府故事,传播到更遥远的地方。
庄伟光指出,新旧交融的体验往往成为年轻人文旅消费的催化剂,这也让岭南传统文化在夜经济大放异彩。熊晓杰则期待,广东发达的科技、文创、新媒体产业,能为夜游经济IP的打造和壮大持续赋能。
广深古城小酒馆中的戏剧梦想
夜幕下“华丽转身”的人文地标不只有永庆坊,被誉为“粤东首府、港澳源头”的深圳南头古城,不久前入选第一批“广东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演、夜读、夜游、夜展、夜市、夜宿……已成为南头古城留给文艺青年的一张张“名片”。
坐落古城一隅的“壹零玖艺术空间”,为在深圳逐梦的戏剧青年打开了一片天。“壹零玖”这个名字就见证着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主创成员都是来自深圳大学表演专业的“学院派”,而“109”就是艺术总监张阳办公室的门牌号。
每逢周末傍晚,这家深圳目前唯一的戏剧主题小酒馆,迎来三五成群的戏剧爱好者。他们大多是白领、公务员、专业人士,如约参加一场“戏剧体验趴”。在微醺的空气里,参与者围读剧本,从主人公的对白里品味剧中人的爱恨情仇。
耿晓冬向记者介绍,“壹零玖戏剧工作室”已在深圳扎根9年了,去年7月才正式落户南头古城,戏剧演出及运营、公共艺术空间巡游、戏剧培训、节事管理、纪录片拍摄、戏剧制作等工作室每个板块都有着成熟的运营,“但我们还想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拉得更近些”。
发展势头如火如荼的“夜演”生态圈,也吸引了不少省外剧团和剧组的目光。被粉丝昵称为“小酒馆”的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在上海长演不衰。今年2月,剧组进驻广州北京路商圈开始演出,慕名而来的戏迷群体已经辐射到佛山、深圳、东莞等城市。
不过,这种镶嵌在城市商圈里的小剧场演出模式,在广东才刚刚崭露头角。毕业于上海东华大学表演系的耿晓冬也坦言,与戏剧底蕴厚重的北京、上海相比,深圳目前的消费环境还存在不少差距,本地开设戏剧表演专业的高校还不多,市民与这种新锐的表演形式也才刚开始接触。
为此,《阿波罗尼亚》出品方一台好戏将线下活动下沉到永庆坊等文化街区,以增加剧组与本地粉丝互动的机会。“我们还设计了延展剧本,与广州具有地方风情的咖啡厅合作,让更多本地观众增进对《阿波罗尼亚》和小剧场模式的了解。”一台好戏广州分公司负责人湛先生说。
“壹零玖艺术空间”选择在南头古城落户,同样是培育消费群体的一次尝试。8月20日,由该艺术空间发起的“2022九街戏剧周”活动正式揭开大幕,五大原创剧目、九场精彩演出、四次艺术沙龙与工作坊联袂登场。这也是其连续第二年扛起“九街戏剧周”活动的大旗。
耿晓冬希望,未来能为南头古城推出更多量身定做的夜场演出活动,孵化出真正属于深圳本土的戏剧IP。而身处广州的湛先生的愿景也与此不谋而合,他表示:“我们很希望跟更多专业院团合作,比如说把一些传统粤剧进行潮流化改造,推出具有岭南特色的创新剧目,让更多的剧迷和戏剧人才能够关注广州、落地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