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
犹如天上掉下的圆形水滴,随着临港新片区建设的加快,东海之滨的滴水湖成为上海热门景点之一。2003年,随着洋山深水港工程启动,东海边一片滩涂上建起了一座滨海新城。
15年后,这片沃土承载着国家使命再出发。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作出的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战略部署。
2019年8月20日,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持续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总体方案中的78项任务完成90%,形成全国首创性案例36个,初步形成了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
“三周年是临港新片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我们激荡奋斗豪情的一个新起点。”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袁国华表示。当下,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定位,将赋予临港新片区更多改革自主权和先行先试任务,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
对标最高标准
探索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体系
在临港新片区揭牌至今的1096天内,临港新片区签约项目1196个,总投资超6500亿元,平均一天就要签约一个项目;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实现每年翻一番,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63.3%。
相比经济数据的攀升,临港新片区探索的“五自由一便利”(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信息的快捷联通)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更是使命与职责所在。
根据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临港新片区将选择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经济质量。”2019年金秋,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对临港新片区提出了“五个重要”的指示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新片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实现路径和具体举措。
时隔一年,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及临港新片区,“要更好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作用,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三年来,临港新片区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五自由一便利”已结出累累硕果。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总体方案78项任务完成90%,国家、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出台各类政策260余项,形成全国和全市首创性创新案例87个,其中全国首创性案例36个。
全国唯一一个特殊综合保税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无疑是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公认的竞争力最强自由贸易园区的重要载体。2020年5月,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揭牌以来,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的重点领域,为国家试制度、测风险、探新路。
外资班轮船公司“沿海捎带”即是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落地的全国首创性案例之一。今年5月31日,27个从加拿大温哥华进口至中国的集装箱,在上海洋山深水港码头被装上“美若马士基”轮,运往最终目的地天津港,这标志着我国首单外资班轮船公司“沿海捎带”业务正式落地。
新政策实施后,外贸箱在大连、天津、青岛与上海洋山港之间可以用外资船捎带,无须再通过额外中资支线船中转。一位航运界人士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班轮船公司“沿海捎带”业务此前已推动了至少16、17年,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而今实现突破,是国家更好发挥临港新片区作用,推进国际航运领域开放突破的重要举措。
建立国际航行船舶登记制度,实施“不停航办证”,办理时间平均缩短70%;推动保税液化天然气(LNG)加注业务落地,洋山港成为全国首个、全球第三个可以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保税LNG“船到船”加注的港口;首创以一线径予放行、二线单侧申报、区内不设账册等为代表的海关监管制度,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至2小时,减少50%企业报关成本。
三年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新增企业1300多家,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经营总收入年均增长21%。2021年,洋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81.3万标箱,助力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蝉联世界第一。
“相比新加坡、迪拜等港口城市,临港新片区既有世界级的优良港口,又有广袤的长三角及长江流域广大腹地的市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和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表示,“临港新片区需要在离岸贸易税收政策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进一步实现更大程度对外开放、更高质量经济发展。”
主打跨境金融
推进金融业务先行先试
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大力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积极推进金融业先行先试,累计落户400多家金融企业,全国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首家跨国金融集团独资的金融科技公司等一批项目率先落地。
2020年9月,汇丰金融科技公司落户临港新片区,成为全国首家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落户一年多来,汇丰金融科技注册资本已达1.2亿美元,并已于2021年3月获工信部颁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汇丰金融科技服务(上海)有限责任公司CEO张哲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汇丰金科致力于实现新兴技术与财富管理应用场景的创新融合,与临港新片区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金融高水平开放的创新基因高度契合。
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以临港新片区为支点,服务于中外资企业的跨境金融需求。下个月,大华银行上海自贸区支行将正式开业,成为第一家落户临港的外资行。大华银行中国行长兼首席执行官符懋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华银行中国将结合集团在东盟的业务网络和经验,同时依托新片区金融创新发展的政策优势,打造跨境金融创新解决方案,重点服务中外资企业在中国与东盟间业务往来所产生的跨境金融需求。
根据临港新片区加快发展新兴金融业行动方案,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开放试点取得重大进展,将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持续深化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和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试点,支持银行参照国际惯例开展离岸金融等。
今年3月,有色金属行业龙头企业宁波金田控股在临港新片区设立的新型国际贸易平台——上海金恬实业有限公司首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顺利完成,该笔业务是金恬实业从香港整批采购秘鲁电解铜,货物不进入境内,而是直接在境外转卖给新加坡客户,交易所涉货物流、资金流和订单流“三流分离”,单笔离岸贸易结算金额530万美元。
“在临港新片区从事离岸转手买卖业务,与银行的交流更为便捷,而且FT(自由贸易)账户内的汇率可以参考CNH(离岸人民币)汇率,汇率结算更灵活,与国际市场牌价更贴近。”上海金恬实业有限公司资金部总监时琳向记者表示。
率先落地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承接权限内境外投资(ODI)备案事权……三年来,临港新片区为38家企业搭建了跨境资金池,为16家企业办理了一次性外债额度登记,共备案对外直接投资项目141个。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
集聚世界前沿产业集群
三年来,临港新片区聚焦前沿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4+2+2”产业体系,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四大核心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新能源汽车两大优势产业,氢能、绿色再制造两大未来产业。
一批前沿性、带动性、国际性的前沿产业集群正在临港新片区集聚。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已集聚积塔、新昇、中微等龙头企业,覆盖了芯片设计、制造、材料、装备、封测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物医药集聚康希诺、美敦力、君实、臻格、华领等重点企业,涵盖创新生物药、重点疫苗、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人工智能产业已落地商汤、寒武纪、地平线等上百家企业;智能新能源汽车围绕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和上汽集团临港生产基地,已形成世界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再过两天,积塔半导体二期项目就将正式开工。这一项目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将聚焦汽车芯片生产,成为打造长三角集成电路集群的重要一环和临港特色集成电路产业的标签。仅仅三年间,积塔半导体在临港快速实现了一期建成、投产,再到如今二期开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9年4月,临港新片区尚未揭牌,已经培育了一家独角兽企业的彭垚,将再次创业地设在临港,成立闪马智能。闪马智能创始人兼CEO彭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是想再培育一家独角兽公司,看中了临港这块沃土,未来发展可期。”
三年前多播下的一粒子,收回来一只“AI+交通”赛道的独角兽。近日,闪马智能完成第四轮4亿元融资,累计融资额近8亿元,收入也已从3年前的几百万元增长至数亿元,每年增幅达3倍。
“扎根在临港,闪马智能希望深度赋能临港,将智慧交通领域的实践应用到临港新片区,助力临港打造未来之城。” 彭垚说。
越来越多的企业敏锐捕捉到这片土地涌动的机遇,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前沿科技产业累计签约项目超300个,涉及总投资超4200亿元;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61.81亿元,三年平均增速超过40%。
引凤筑巢。为更好地助力前沿企业在临港新片区发展,临港新片区建设由3个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研究成果转移转化,同时建立20家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
根据国际惯例,财税激励政策通常是各国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制度之一。为助力前沿产业集聚,临港新片区探索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其中对四大核心产业实行15%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前共计132家企业通过资格认定,累计减税金额约11.73亿元。
揭牌三周年之际,临港新片区再次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的发展。其中,到2025年,力争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形成5家国内外领先的芯片制造企业、5 家年收入超过20亿元的设备材料企业、1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10家以上上市企业;人工智能产业集聚自动驾驶、智能终端、智能芯片、软件信息、数据服务等人工智能企业500家,相关产业规模攀升至500亿元;生物医药基本建成集创新策源和高端制造于一体的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高地;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0%,助力上海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持续攻坚突破
为全国自贸区发展探路破局
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临港新片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好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
站在三周年的新起点,临港新片区目前正在争取国家层面出台总体方案2.0版。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近日透露,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大临港新片区风险压力测试力度,出台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争取国家层面印发临港新片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在攻坚突破中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发展探路破局。
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目前已原则同意《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赋予临港新片区更多改革自主权和先行先试任务,突出特殊性、精准性和协同性。要以政策之“特”带动新片区产业发展和区域功能更“优”,聚焦解决瓶颈问题,全力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实际效益。
上海财大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在“城市”一词前有四个前缀词,其中“独立、综合性、节点”表明与传统卫星城市、辅助性城市的差异,是新增长极和战略支点,“滨海”符合临港新片区的区位优势。
在孙元欣看来,临港新片区的突破重点拟有:以“五个重要”为统领,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在国家亟需的芯片制造、大飞机、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有实质性突破;集中力量开展攻关突破,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化大都市、临港新片区的综合优势,尽快形成核心功能、产能和成效,突破“卡脖子”领域,展现中国智慧和创造力;对接国际经贸新规则,开展先行试验。
“临港新片区发展有两条逻辑主线,一是‘国家需求-重大任务-回应国家需求’,这一主线确定了新片区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以及与传统产业园区的区别。”孙元欣向记者表示,“二是‘资源投入-功能形成-效益产出’,这一主线反映了投入产出规律。”
如何做到“立地顶天”?既要立足实际,又要回应国家需求,孙元欣建议,临港新片区应对接国家需求,开展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在对接国际新规则、跨境金融服务、跨境数字流动、聚焦产业制度创新等方面推进改革探索,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即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年夯基垒台,今朝扬帆远航。未来,临港新片区将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 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更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集成性制度创新成果,更好发挥国家战略承载地试验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