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云,故乡的风,故乡的景, 故乡的情 ~ 忆我在南京度过的童年
文/李华铭
一:古楼的遗韵
图来自网络
我的故乡是扬子江畔,紫金山麓下的六朝古都南京。 我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南京古楼古城墙的城楼上曾经留下了我深深的脚印,我和小伙伴们在古楼城楼上玩耍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古楼的城楼是任由人们自由上下的,我们围着城楼顶上的廓柱嘻闹跳跃,夏天我们在古楼城墙下浓密的树荫下乘凉,冬天我们在古楼顶上的阳光下刮五艳六色的括片,有时在春秋两季的濛濛细雨中,我们在古楼顶上玩躲猫猫,六七十年的岁月沧桑一晃而过,虽然古楼的城楼依然巍峨聳立,然而一道沉重的铁门却挡住了人们的脚步,使人们探究古城楼那幽幽古风遗韵的愿望只能停留在无限的暇想中! 我和童年玩伴在古楼城墙上下欢乐玩耍的遗迹也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连一点痕迹都难寻觅了! [图片] 在我童年时南京的古风颇浓,当时虽然时光已经进入了20世纪的50年代,然而杨子江畔的南京城却在悠悠的古风中慢慢地向现代化进发,普通市民的市井生活仿佛仍然停留在古都的遗韵中!
清晨,当杨子江上的薄雾飘浮在南京城的上空,大多数市民还在睡梦中没有醒来的时候,一辆又一辆的马车拉着蔬菜和农副产品从中华门外的郊区向市区进发,马蹄踏在青石板上的古道上,发出嗒嗒的声响,肩挑手提和引车卖浆的小商贩们带着各种风味小吃已穿梭在南京城的古巷深处,用他们的辛勤劳动迎来每天的第一笔生意! 古老的南京也开始了新的一天!
要想了解南京,我们就得穿透重重的历史帷幕,才能感受到古城南京那亘古千年的雄风烈雨,才能激发我们对古都南京的偏爱,才能发现和我们生活的上海不一样的历史和现实的画面。 南京确实很美,走在南京的古巷深处仿佛能听到六朝古都士人的对话,仿佛能看到宋,齐,梁,陈百姓的生活场景。 南京的美是要在历史的回声中去品味!
二:记忆中的當铺 “當铺”这两个字,或典当这个行业,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关注或有印像的不多了,可是实实在在的“當铺"却在我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祖国刚从战争的废墟中走出来不久,百废待兴。国家一时也没有多少财力改善民众的生活,南京也一样,普通市民的生活也都刚过温饱的边缘,生活中一有急难事就束手无策,不知所措。市民们遇到生老病死急需用钱之际,往往求助于當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送去典當,明知當铺盘剝的厉害,也只能饮鸩止渴了。 记得我6岁那年,大舅爷卧病在床,没钱医治。那时城市贫民们是没有什么医保的,有病没钱只能在家硬挺,可怜的很! 一天我一个人正在家中玩耍,太婆(我母親的外婆)要出门,怕我一个人在家惹事,就拉着我一同走。 我拉着太婆的衣襟,跟着太婆穿过了几条街巷,在一个幽深的巷子口停了下来,我抬头一望,只见一间店铺赫然映入我的眼帘,店铺黑灰色的墙上,刷着一个大大的“當”字,店铺上方的一根木杆上飘着一面深蓝色的小旗,上面印着一个“當“字。我也不知这个铺子是卖什么的,只是好奇的张望着。 须萸间,太婆拉着我的手走进店铺,我一看店铺里并没有任何东西可卖,店铺侧面的墙上写着:诚信经营,老少无欺。店铺正面只见一排高高的看不见里面究竟的大柜台,柜台上的木栅栏开着小门,透过木栅栏的空隙露着两个干瘦的半老不老的老头缺少血色的脸! 店铺里黑坳坳的不太明亮,不招人喜欢。 后来知道这是一家當铺。 进的铺来,只见太婆进前两步和栅栏里的一个老头咕噜了几句,讲什么我也听不懂,只见老头点点头,随即太婆摸索着从布袋里掏出一件小物件,递给老头,老头劈劈啪啪一阵算盘珠响后,丢给太婆几张纸币,望着他们我也不知就里! 回家后听太婆和母親说起,才知道太婆用家里仅有的一点首饰當了一点钱给大舅爷买药。(外公外婆去世的早,太婆和我们一起生活) 贫民生活的不易,从那时起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烙印,我也生平第一次认识了南京的當铺!
题外话: 我这一辈人是祖国最后一代感受到了古风遗韵的人,我们的童年生活在新老社会交替之际,中国近代的社会风情,人间万象,古老都市的市井风韵,街景画面我在童年都见到过,尤其是南京因为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所以可供我们怀念,凭吊的东西就更多了,这一点和当时西风渐进的上海应该有很大的区别。 不过比我再小十几岁的人这样的感受就不强烈了。
三;小巷深处的叫卖声
因时代的久远,六十多年前我在南京度过童年的往事都渐渐的淡忘了,有些事情既使还有依稀的记忆也都像时间太长的胶片一样,印像模糊不清了。 然而有那么一些往事,无论历经多长的悠悠岁月都不会淡忘,冋忆起来好像就在昨天,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旧时南京的街巷)
我清晰的记得,当时南京的街巷里,只要不是下雨天,每天午后两三点钟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小贩挑着一些小吃食在巷子里叫卖。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种红糖糯米粥的小吃。 叫卖这种小吃的小贩肩挑着一副担子,担子的两头都是用薄薄的棉被裹起来的木桶,小贩一边挑着担子,一边用竹板敲击着扁担上绑着的小皮鼓,发出响亮的的声音,嘴里吆喝着:二宝粥来了,吃二宝粥啦,悠长的叫卖声在小巷深处发出轻轻的回响。
每当这个时候就会从街巷的各家各户里跑出一些和我年龄相仿的小孩,围在担子的边上,纷纷举着手里的五分零钱和小碗,要买一小碗二宝粥。 所谓二宝粥就是红糖粥里有薄薄的两片藕和两粒莲籽,微微的甜粥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我拿着从太婆手里要来的五分零钱,和小伙伴们一样买一碗粥津津有味的吃起来。 十多分钟后,小贩重又挑起担子,竹板的敲击声和悠长的吆喝又会在下一个巷子里响起。 [图片] 六十多年前的南京市,普通市民的生活还不富裕,最多就是饿不着。作为幼童的我们,经常能吃到这样香甜的红糖糯米粥,自然就是很快乐的事情了。 六十多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当年的幼童我也已进入了古稀之年,古城南京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早已变成了一座繁华的大都市,一条条的古旧街巷也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难寻踪影! 然而那卖粥小贩的身影和他的吆喝声,那红糖粥发出的清香,却永远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