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居阳安
ENTER TITLE
位于平乐县城东南面39公里的阳安,是一幅画,一幅“山青青、水碧碧,青山绿水韵依依”的百里田园山水泼墨画。深秋时节,走进阳安, 登上鲤鱼山俯瞰:前面金穗飘荡,后方丘峦起伏,绵延不断,领略独具魅力的青山田园, 我们不得不为被誉为“稻米之乡”的阳安击掌叫绝。
声名远播的阳安大米
ENTER TITLE
圣山,位于阳安乡石面山村南,山势呈仙字,四季雾美如海。相传远古时,阳安一带发生旱灾,田亩绝收,饿殍遍野。一天,一群老人,来到圣山脚下,摆上香火牲品,祈求上天降雨。在圣山修道成仙的谭氏二仙女看到后禀报天庭,顷刻百里田野普降甘霖。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从此,圣山成为一座灵验圣洁的仙山、一尊祈福之神。每年三月三和十月初十阳安乡民纷纷到圣山脚下祭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ENTER TITLE
圣山环绕下的平口水库,又称圣山湖。库容5960万立方米,在桂林市水库中,水库容量仅次于青狮潭,是平乐最大的水库。浅绿色湖水似一面大镜子,将美丽的圣山倒映于湖中,形成一幅天地巨画。湖中一座绿色的小岛,如一位羞答答的圣山仙女在湖中清洗秀发。
ENTER TITLE
平口水库原只是一条由圣山山涧水注入的小溪流。为改变粮食丰收靠天收现状,让阳安及相邻乡镇万亩良田得到灌溉,1958年全县掀起兴建平口水库、引水灌溉的热潮。历经5年原始劳作、苦战修筑而成的平口水库,分为东、西干渠,长约40公里。水库建成蓄水后,东、西干渠流经阳安、张家至二塘;青龙到桥亭共40多公里的万亩良田,有了来自圣山清清山泉——平口水库的灌溉,产出来的稻米清香无比,声名远播。
千百年来,先人祈求的、期盼中的圣山仙姑降雨造福百姓的神话梦想已化成现实。平口水库灌溉了万亩良田,造就了阳安“稻米之乡”的美誉。外地游客做客阳安,都能吃到阳安香喷喷的米饭。
道教传播地
ENTER TITLE
创建于东汉顺治帝时期的道教,在中国历史悠久,信徒众多。据县志所载,平乐县原有道观12座。仅存阳安的古靖观建于明朝,观内供奉真武大帝,披发跣足,端坐于殿堂之上,旁边塑有护卫大神龟、蛇二将。古靖观历来香火鼎盛,是道教文化的传播重地。千百年来阳安人信奉全真道教,以老子的“道德真经”为建家立业之本。
ENTER TITLE
道教及民间流传玄武显灵的故事层出不穷。古靖观外笔者巧遇一位70多岁的陶奶奶,其手脚利索,滔滔不绝:“打日本鬼时,一天,一队日本兵忽然闯进了阳安,来到了沙帽山下的古靖观前,村中男女老少来不及转移,乡里武装民兵兵力有限,眼看全乡人都要遭殃,万分危急时,白帝爷爷显灵——救民于水火中:忽然,行进中的日本兵纷纷倒地身亡,其他的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吓得慌忙逃走。”
ENTER TITLE
陶奶奶还说:“时至今日,乡邻里有哪家不孝敬老人,作奸犯科且天理不容者,白帝爷爷都会对其不客气。”陶奶奶所言,虽没有科学根据,但恰恰反映了几千年的道教文化对阳安乡民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影响。阳安至今保留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到古靖观内焚香祭拜真武大帝的民俗。
为纪念真武大帝诞辰,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阳安古靖观会期,也是当地古老传统民俗表演的盛大节日。这天,乡民们身着节日盛装,耍龙、舞狮、唱山歌、演桂剧彩调、扭秧歌......载歌载舞,来到古靖观内焚香祭拜真武大帝:庆祝当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
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
ENTER TITLE
阳安乡民讲的是一口外地人很难懂的“方言”。他们平时唱山歌、用的也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方言”。平乐流行的“官话”在阳安没有市场。在这里,上了年纪的老者只会讲方言,不会说也听不懂“官话”。当你走进阳安市场与上了年纪的老人交易时,语言成了最大的障碍。
如果没有当地年轻人在一旁帮忙翻译,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手势等肢体语言交流沟通。在阳安,如果会一口流利的阳安方言,这样的乡镇干部,做工作定然会事半功倍,他的群众基础一定会牢靠扎实,再难的问题或民事纠纷都迎刃而解。
ENTER TITLE
据史料介绍,阳安这种独特的“方言”语种使用范围不大,在平乐只有阳安、青龙、张家、同安的大部分以及源头、桥亭乡的一部分人口使用,方圆不足五十公里。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昭州发生动乱。时任山东青州留守的太尉陶英、李梁及莫、翟等将校率兵8万远征昭州(平乐)。大军兵不血刃,平定了动乱。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朝廷变故,朱温易唐为梁。
ENTER TITLE
青州将校不愿做梁臣,便隐居于昭州南郊(阳安),成为平乐岭南古城的第一代大规模的中原移民。此后,四姓人家相互联姻,世代繁衍。他们从北方带来的唐朝时代的语言、文化连同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本地居民相互融合渗透,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奇风异俗。于是,当你走进这些带有北方风味的乡镇里,一种唐宋时期悠远的古风古韵便迎面扑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还有重耕读、办庙会、好戏文、舞龙耍灯、唱山歌……这些北方文化在这南国一隅被完整地传承下来。
山歌是中国民间群众文化之一,是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会期上自娱自乐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优美的民歌。
ENTER TITLE
据说阳安是平乐山歌的发源地。阳安山歌的韵律和竹枝词、七绝基本一样,七言四句或五言四句。所不同的是格律不受限制,韵律按当地方言,放得也比较宽。一般都口头创作,有歌为证:
山泉不用锄头开,
白云不用剪刀裁。
山歌不用笔来写,
舌头一拐就出来。
又如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可见山歌就是竹枝和七绝的根。好的山歌就是竹枝词,好的竹枝词就是七绝。
ENTER TITLE
ENTER TITLE
ENTER TITLE
阳安的彩调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题材,诙谐幽默,活泼欢快,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被当地群众称之为“快乐的剧种”。当地民间口传和手抄本:《王三打鸟》《娘送女》《地保贪财》《王婆婆骂鸡》等传统彩调剧目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ENTER TITLE
彩调爱好者何绍建一生酷爱彩调表演,其功底扎实,演戏动作精致逼真,表演得惟妙惟肖。他说,彩调是阳安男女青年喜结良缘的桥梁。在阳安,台上是戏子,台下是夫妻或因看戏而相识相知喜结良缘的夫妻数不胜数。他和妻子的美好婚姻就是因为一起唱彩调而缔结的。婚后夫妻俩常常跟随戏班奔波在不同的村寨之间,两人夫唱妇随,相亲相爱。
ENTER TITLE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网络冲击下的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在传承张和风的戏剧艺术。出生于阳安的复员军人叶建辉是张“破旧立新”杰出代表。 叶建辉自小喜爱文艺,吹拉弹唱无所不能。90年代, 叶建辉参军复员后在当地政府工作。工作之余参加指导该队的排练和演出。近两年他接过 张和风肩上的担子,组建一支名为:“燕阳乐队”的民间文艺队。
ENTER TITLE
他们在传承传统戏剧过程中标新立异,把西洋乐器中的架子鼓融入表演中,排练出一批文艺节目,在当地群众中演出,颇受当地群众欢迎。夜幕降临,阳安古靖观旁的戏台里,开场的鼓锣声又把劳累了一天的“燕阳乐队”队员及附近村子的乡民召集在一起,人们该唱歌的就唱歌,该演戏的就演戏,该奏西洋鼓就奏西洋鼓。无缘表演的村民们就在一旁聊聊天,这就是阳安乡民的夜生活。
ENTER TITLE
农闲时节,或者正月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个个洋溢着欢快的心情,一同来这里凑热闹的还有十里八乡的村民,不为别的,就为能看到一场古今与西洋结合的“燕阳乐队”精彩的表演。近年来,阳安的“彩调”走出山外,还曾经两次走进了央视。
信息来源:文化平乐,作者:陶彩忠、李芳
桂林灵川 旅游 |
全州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
灵渠 驿站 |
阳朔 旅游 |
灌阳文化广电体育和 旅游局 |
龙胜 文旅 |
资源县智慧旅游 |
文化 平乐 |
荔浦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
旅游 恭城 |
临桂 文旅 |
桂林市象山区文化馆 |
叠彩区文化体育和 旅游局 |
逍遥 秀峰 |
遇见 七星 |
桂林雁山 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