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陈雨薇
秦淮河上,画舫荡起悠悠碧波;繁华的城市中心,蓝天白云是高楼林立的背景板;龙袍湿地,成群的东方白鹳引吭高歌;在长江,江豚跃出水面撒欢……6500多平方公里的人文绿都南京,呈现出新世纪以来最好的生态。最好的生态孕育“极美南京”,一曲悠扬的生态绿色协奏曲悄然奏响。
这十年,南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跨越,山水城林、古都风貌、宜居宜业的美丽南京已然呈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碧波荡漾,水体更明澈
秦淮河,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沿河两岸从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这里商贾云集,群贤毕至,经历过十里秦淮的风光鼎盛,也经历过桨声灯影里的文气昌隆。但在老南京人的记忆中,秦淮河有过一段“至暗时刻”。
家住秦淮区的骆女士告诉记者,十多年前,她为了让孩子体会课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带着孩子去贡院街秦淮河段划船游玩。但站在岸边时,却忍不住捂着鼻子。“周边风景很美,但水面上臭气弥漫,气氛一下子就没了。”
水体黑臭,不仅让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败兴而归,也深深困扰着市民。而如今,每晚在河边散步已经成为骆女士一家的“必修课”。“我们经常看到有人来清淤、打捞垃圾,这些年(秦淮河)的变化真的很大。”她说。
明城墙边,钟山脚下,有一湾湖水碧波荡漾,杨柳依依,青少年划着桨板乘风破浪,穿橙色救生服的清理人员乘着小船,在湖周打捞水草。这是位于南京市东郊的月牙湖,因呈月牙状得名。它南接秦淮河,水面面积达49.7公顷,辐射周边明御河、内秦淮河等水体,在城市水系中具有重要的连通价值。
2017年起,秦淮区水务局开始对月牙湖水环境实施综合整治。还河于民,必须打通河道蓝线。秦淮区拆除了蓝线范围内建筑共5800平方米,清淤46万立方米,整改雨污合流口26个,确保污水不下河。
治污要治根,月牙湖全面修复了水下生态。分区域采用挺水、沉水植物群落方式,打造湖心生态岛,构建“水下森林”。夏季的月牙湖面上,亭亭荷叶为水下的小鱼小虾撑起阴凉的伞,水鸟在菖蒲中穿梭啾鸣,处处生机盎然。
治水是一场全民活动,秦淮生态环境局指导打造了国家自然学校能力建设试点项目——自然学校。月牙湖公园内随处可见“绿色是生命之舟”之类的标语,“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节水教育”等四大基地不仅提供了植物及节水知识科普途径,还提供了一个树木种植及认养的实践平台。自然学校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 引导公众选择绿色生活方式,通过生态环境自然教育催生绿色行动。
从“黑臭湖”到“水下森林”,月牙湖成为南京水环境治理的“模子”。2020年,月牙湖实现“水清、岸绿、景美”,被水利部评为江苏省首批生态样板湖及整治样板工程。
大刀阔斧整十年,南京塑造了包括莫愁湖、南湖、月牙湖在内的“草型清水态”生态自净系统,实施150条黑臭河道整治,完成230条河湖水环境整治提升以及重点入江支流治理。
2012年,全市水环境监测断面达标率为65.2%;2021年全市4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Ⅲ类及以上)比例为100%,水环境质量考核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蓝天白云,空气更清新
这个夏天,南京绚丽的彩霞、美丽的天空成为市民争相传颂的迷人风景。
今年七月,一条“安徽滁州小伙在家拍到南京紫峰大厦”的新闻上了热搜。
徐世秋家住安徽滁州市下辖的汊河镇,是老山山脉的最东面,距离新街口大约25公里。在他晒出的照片中,一个轮廓极具标识性的塔形大厦矗立在老山的朝霞下。天气晴好、能见度高时,汊河镇住在高层的居民不仅能看见紫峰大厦,还能看清山坡上的植被。
从雾蒙蒙到蓝莹莹,从平均能见度11公里到25公里……2021年初,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十三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体情况,时任江苏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王军敏晒出了一份特别的空气质量日记。
自2013年来,江苏环境监测中心每天在固定时间、固定方位,拍摄一张照片,记录天空颜色的变化。其中,2013—2019年在南京市凤凰西街241号拍摄,2020年该站点搬迁至建邺区中和路100号。2个拍摄地直线距离9km,能代表南京居住人口较多的河西地区。在发布会上,王军敏介绍:“至今已累计拍摄有效照片近6万张,这些照片无声记录了8年来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过程。”
越来越蓝的天空,代表着南京的空气环境愈发优质,也彰显着南京打造幸福城市和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
7月31日下午,高淳区19家重点建筑企业项目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人聚集在高淳区吴家地块工地中,这是高淳区工地扬尘管控观摩“轮流坐庄”的第一场。
高淳生态环境局扬尘办负责人傅月红介绍,该工地搭建了全方位的“扬尘防护罩”,全封闭的围挡高度达2.5米,围挡上部安装喷淋系统;现场所有裸露地面及土方全部使用六针绿色防尘网全覆盖;六个土方或浇筑作业区各配备一台雾炮机;施工现场的主要道路、材料堆场、生活办公区域按照要求实行场地硬化和绿化处理,并安排人员定期清洁;工程车辆出入口设置过水槽一次清洗,再经冲洗装置二次冲洗,杜绝了车辆带泥上路。
“目前,我们看到的创新扬尘管控方式都是从以往的观摩活动中学习来的。”该工地负责人介绍,工地还增加了塔吊喷淋,解决了高空扬尘问题,并制作了扬尘管控技术观摩手册,把智慧工地、扬尘管控措施等好的经验做法与大家分享。
自2013年按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空气质量起,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13年的55.3%提升至2021年的82.2%,提升了26.9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77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29微克/立方米,大幅下降62.3%。
行走南京,你的皮鞋不再灰扑扑;安家南京,你家的桌面不再轻易蒙尘。悄无声息、看似细微的变化,是城市巨大的进步。
鸟语花香,生态更多样
8月16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的大四学生小曾路过图书馆时,在荷花池里发现了一头正在“纳凉”的野猪。这是她在校园第二次遇见“二师兄”。
“第一次见到觉得很新奇,但现在见怪不怪了。”小曾戏称,“南京,一座野猪都不想走的城市。我们已经做好和这些野生动物长期共处的准备了。”
在南京,野生动物出现在市民视野中已不算新闻。南京属于低山丘陵地带,适合野猪等野生动物生活栖息。周边的老山、牛首山,市区还有红山、紫金山等山体形成了丰富的森林资源,人类的不打扰,为“山上来客”营造了优越的生存环境。
南京是“国家森林城市”,根据南京市绿化园林局披露的数据,南京全市森林覆盖面积296.9万亩,林木覆盖率31.9%,自然湿地保护率70.2%,其中林木覆盖率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
连片的城市森林让居民诗意栖居,“大自然”也变得生机盎然,多姿多彩。今年春天,在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的南京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中,南京农业大学植物调查人员在玄武湖明城墙基部附近,发现一棵天然更新的水杉小树,树干基部直径达到4厘米,树高62厘米。根据树干基部直径分析,该水杉小树树龄约在10年以上。
水杉有“活化石”之称。经专家确认,这可能是世界城市环境已知的最大自然更新水杉种群,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
去年年初,40多只东方白鹳罕见现身六合长江湿地,引吭高歌,壮观的场面引来了许多观鸟爱好者。东方白鹳在全世界仅存数千只,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像黑脸琵鹭、白琵鹭等濒危鸟类,从前只会在迁徙途中短暂地在南京歇歇脚,现在却在龙袍兴隆洲、江宁新济洲等多处湿地集群频现。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鸟类多样性是最直观的生态指标之一。十年来,南京新建并获批6个省级湿地公园;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湿地修复约2万亩,其中修复沿江湿地约1万亩。今年4月,在红山森林动物园举办的2022年江苏省暨南京市爱鸟周活动上,12支参赛队共观测到160个鸟种。据统计,南京地区有鸟类243种,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鸟类126种,占南京市鸟类总数的51.85%。
南京拥有森林、农田、湿地、灌丛、草地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长江江豚、中华虎凤蝶等珍稀物种以这里为家,南京不仅是人类的“宜居城市”,也要成为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奔腾浩荡,长江更美丽
南京是江苏省内唯一跨江发展的城市。奔腾浩荡的长江孕育了南京的城市文明,江与城相依共生,南京的发展建设也影响着长江南京段的生命力。
2012年,南京有多条入江支流水质为劣Ⅴ类;2021年,全市28条入江支流水质全部达标,其中18条省控入江支流水质均达Ⅲ类及以上水平,长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从空中俯瞰长江进入南京的“第一站”,能看到一座绿意盎然的江心洲岛,这里就是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
曾经的新济洲是个被江水冲击的“危洲”。2000年11月,江宁区政府对新济洲上住户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此后,新济洲开始持续十多年的生态修复,长江南京江宁段也加快修复整治江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顶住旅游和地产开发压力,南京在新济洲试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累计拆除整治长江岸线“散乱污”企业52家、8.5万平方米,拆除违建165处,绿化造林、环境提升1.84万亩。同时,南京还将生态自然景观与长江渔业文化元素相融合,打造“临江、近江、见江”的滨江公园。
20多年后的今天,新济洲的湿地率从最初的39%提升到现在的50%。岛上鱼虫林鸟草汇集,生物多样性丰富,成为远近闻名的“江中绿宝石”和“生态大宝库”。
长江江豚是长江淡水生态系统的顶级生物,而南京是全国唯一在市中心江段有野生江豚稳定栖息的大城市。
2014年9月,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立。西起江宁区新生洲,东至南京长江大桥,全长44.8公里,规划总面积86.92平方公里,是长江中下游8个豚类自然保护区中唯一在主城区附近且能够为市民近距离观看江豚提供条件的保护区。
呵护这群水中生灵,科教名城南京用上十八般武艺。保护区在国内首创长江江豚“水上—水下—岸线”综合监测技术,在江豚集中活跃水域岸线设立六个岸线固定监测点,常年监测该区域江豚群体动态;在大胜关长江大桥北侧水域建立水下声学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江豚水下声学信号,探索江豚在水下的活动规律。
今年5月,在长江南京段江心洲,一只憨态可掬的江豚跃出水面,尾鳍带出一串清澈晶莹的水花,岸边市民和游客惊喜不已。视频上传至网络后,网民在评论区纷纷表示:“我在中山码头到浦口码头的轮渡上看见了好多!”“长江真正的主人回来了!”
在刚刚结束的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这次南京、镇江、马鞍山两省三市共同立法,是全国首例流域性单一物种协同立法。
“长江的主人”能在江中自由嬉戏,这是南京数十年努力的成果,也是南京积极投身“长江大保护”最令人欣慰的回馈。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环境保护不在一朝一夕,功在千秋万代。十年来,南京的“颜值”更高,百姓的幸福感得到提升,城市发展的步子也走得更稳。从山麓到江岸,一曲绿色协奏曲宛转悠扬,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