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千古之谜,一处前所未有的神秘景观。六百年来,无数人前仆后继地前来解密,当地政府甚至悬赏百万元,结果至今依旧无解,这就是红崖天书,又名红岩碑。红崖天书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十五公里晒甲山半山,由于刻在岩石呈现浅红色,故得名“红岩碑”。
在一块巨大的浅红色的绝逼上,密密麻麻刻着20多个形似古文的符号,“似篆非篆,若隶非隶,非镌非刻,横不成列,竖不成行,大者如斗,小者如升,似文非文,似画非画。”如此神秘的符号,位于大山深处,究竟有何深刻含义,又是谁雕刻的,难道真的是天书?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史书上就有红崖天书的记载,有诗云:红崖削立一千丈,刻画盘旋非一状。参差时作钟鼎形,腾掷或成走飞象。诸葛曾为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领尚且盟。
由此可见,明朝时人们就开始研究红崖天书。到了清朝时,人们对红崖天书的研究热情极度高涨,各种猜测屡见史书。光绪年间,日本学者多次前来研究,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尽管无数人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一些人认为这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牂牁爨族用爨文书书写的记功碑。
爨族是两汉时期迁移到西南爨氏,后发展成为当地的势力最大的少数民族。诸葛亮南征平定孟获叛乱时,得到了爨氏首领济火的协助。战乱平定后,诸葛亮奏请刘禅给予济火很多赏赐,于是济火命人将这一事件经过刻在岩壁上。
当然,上面仅是一家之言。上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悬赏百万元解密红崖天书。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何况红崖天书如此出名。1997年,上海江南造船厂的一名工程师向外界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该工程师在长达10万字的论文中,将自己研究结果和盘托出。
他认为,这是建文帝朱允炆留下的“伐燕诏檄”,翻译的结果是: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须降伏燕魔,作阶下囚。
且不说该工程师解读是否正确,但建文帝下落确实是明朝最大的疑案。当朱棣进入南京城后,只见皇宫内突发大火,“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建文帝下落不明,是朱棣最大的心结,以至于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
参考资料:《贵州红崖天书》、《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