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这里不仅风景宜人,而且是佛教兴隆之地,就比如耸立千年的“虎丘塔”;史料记载,这座千年古塔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直到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才正式竣工。
“虎丘塔”,也叫云岩寺塔,古代是一座八角七层木制砖塔建筑,千年来多次被大火侵袭,仅剩砖砌塔身存世,且塔身逐渐向西北倾斜。
1956年,这座“千年斜塔”得以修缮,并由此发现了数百件珍贵文物;其中也包括一只“大碗”,却被扔在库房30年,如今又成了价值超“10亿”的镇馆之宝。
当时修缮工程颇为细致,到1957年时,工人们还在为“虎丘塔”第二层的中心砖隙浇灌调配好的沙泥浆;按理说,有经验的工人早准备了足够的沙泥,塔的二层应该是用不完的。
出乎意料的是,灌注过程中,只见泥浆沿着砖缝渗入,似乎怎么也浇不满;眼看准备好的泥浆快要用完了,工人这才反应过来,砖缝下面应该还有空间。
这可是件大事,“虎丘塔”是一座千年前的建筑,就算工人判断砖缝下还有空间,可也不敢轻易撬开石砖检查;为了稳妥起见,工人请来考古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工人们这才敢小心翼翼的撬起这些“千年古砖”。
果然,石砖下还有“夹层”,专家从里面发现了一批装有佛经的箱子;从此,“虎丘塔”不断传出发现文物的消息,第三层、第四层塔心的“天宫夹层”中,同样发现了一大批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多为“佛宝”,有经箱、宝函、经卷、刺绣经帙等,以及各种舍利塔、铜佛像、檀木雕佛龛等“佛家法器”。
除此外,不乏还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历代古币等,其总数达数百件(套);颇为“扎眼”的是,在第三层塔心中,考古队发现了一只“大碗”。
这件“大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高8.9厘米 口径13.9厘米 盏托高6.6厘米,通体施以青釉,晶莹润洁,看起来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
从形状判断,这只“莲花大碗”也是供佛之物,虽然做工精美,但对比其他“佛宝”文物,显得似乎“等级低”了一些。
“等级低”可不是瞎说,就连当时的专家也这么认为,甚至仅将“大碗”看作普通的精美青瓷器;这一入库可就是30年,直到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开启,当年的“莲花大碗”又掀起波澜。
先说“法门寺”,这次考古发掘可谓轰动,出土了以“佛骨舍利”为首的两千余件珍贵文物;这里说的可不是“佛骨舍利”,而是一份刻在石头上的“文物清单”,即“物帐碑”。
物帐碑上的3个字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瓷秘色”。
同时,法门寺地宫中发现了13件精美瓷器,其釉如湖水呈淡黄绿色,玲珑似冰、剔透如玉,这就是“瓷秘色”了,也是后世著名的“秋色瓷”,又名“秘色瓷”。
何为“秘色”?史料中没有详细记载;但毫无疑问,这种瓷器是古代的“秘密”。
《候鲭录》有载“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
这段话不难理解,说“秘色瓷”是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专门要求“越窑”烧制的御用瓷器;“钱镠”严令:“秋色瓷”的制作工艺、釉药配方等不得外传,民间亦不许私造。
换言之,“秋色瓷”是五代时期,仅产于吴越之地,“越窑”之中,后世绝尽的一种神秘瓷器。
或许是年代太过久远,又或是千年前的“吴越王”对秋色瓷太过保护,以至于千年后的专家“只闻其名,不见其器”;正因为没见过,30年前就已经发现了“秘色瓷”,专家却硬生生将其雪藏在库房中。
1987年,专家恍然大悟,赶忙从苏州库房中取出那件30年前就已经发现的“大碗”;再经反复鉴定,这就是传说中的“秘色瓷”,后正式称其为“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前面说了,“秋色瓷”仅产于吴越之地,其配方、制法早已失传;专家这才反应过来,30年前虎丘塔发现的百余件文物中,最珍贵的并非佛像、法器,而是这只“青瓷大碗”。
自古“物以稀为贵”,秋色瓷的珍贵自不必说,这件“莲花碗”也成了国宝,价值甚至超过了“10亿”;当然,“秘色瓷莲花碗”的价值可不是一串数字就能体现的,在苏州博物馆看来,这可是“无价”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