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涧灵动、绿影婆娑,流水涓涓、鼓楼巍巍……走进夏秋之际的贵州,一座座顺应山水、留住原味的传统村落,像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图,诉说着黔贵大地的美丽乡愁,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道道靓丽风景线。
雷山县郎德上寨。罗星汉 摄(贵州图片库发)
在黔东南州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为加大传统村落和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当地不断筑牢苗寨安全阀,以监督和宣传的方式将消防安全落到实处,切实保护文斗苗寨传统木质的建筑物风貌。“村级消防自救力量薄弱,只有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消防检查,才能守护好苗寨平安。”村副主任姜昭贵说。
在黔中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坝羊镇红院村红岩组,以组内32栋老旧房屋改造的靛·山居民宿已现雏形,项目负责人易华感叹,“看着这些老房屋荒废掉实在可惜,用布依族特色文化资源将它进行整合包装,发挥引客、留客作用,还能为宣传多彩贵州绚丽民族特色文化作出贡献。”
在黔西南兴义市清水河镇雨补鲁村,村民陈玉石看着家乡巨变,内心充满欣喜,“现在好啊,处处是水泥石板路,修得更好看了”。秉承合理改造、保护为先的策略,雨补鲁保存了传统风貌,保留了历史记忆,由中央美术学院团队进驻打造的“地漏天坑”等景观,更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大力点赞,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俯瞰雨补鲁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青 摄
村落记忆贯穿村落历史,沉淀着村落的故事,更寄托着当地百姓的浓浓乡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贵州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姿态万千的多彩贵州。
近些年来,贵州各地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建设,持续加强对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盘活沉睡资源,助推旅游产业化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让村落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2021年9月,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举办新时代学习大讲堂第366期业务知识专题讲座,用“五个率先”积极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打造贵州样板、提供贵州经验;10月,贵州省政府印发《贵州省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对全省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提前进行安排部署;11月,全省相关单位联合印发《贵州省推进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旨在发挥贵州省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的优势,助推旅游产业化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吹芦笙的非遗传承人罗朝贵。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青 摄
“认真抓好我省5年行动计划分解落实,通过实施传统文化保护行动等8项行动,积极推进我省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任务,充分彰显我省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阳明文化、历史文化,形成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认知度和影响力的传统村落品牌,推动贵州由传统村落大省向强省跨越。”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负责人莫志刚说。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视觉/实习生 梁超
编辑/向秋樾
二审/赵相康
三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