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那地方我是不去的”——出自鲁迅《给颜黎明的一封信》
有住在上海或者去过上海旅游的朋友应该会了解,在上海徐汇区龙华西路附近,每年3~4月会有无数的桃花盛开绽放。
早在清光绪年间,每年春天,整个龙华地区遍地都是桃花,当地因此形成“三月三,上龙华,看桃花,逛庙会”的习俗。
20世纪初期,上海成为中国革命主要发源地之一,许多共产党人在上海展开地下工作。面对新老军阀与敌人的残酷镇压,许多同志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开满桃花的龙华,成为反动派镇压革命的军事机构。鲁迅先生本是浙江人,但他多年居住于上海。然而,鲁迅先生不去龙华路看桃花,与他的一位“忘年交”有着密切的关系。
鲁迅先生的这位忘年交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者之一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
若问这二人是如何成为忘年交的,那还得先从鲁迅与陈独秀之间开始说起。
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五四运动”,鲁迅看到许多青年学生被暴力镇压甚至牺牲生命,感到非常痛心。
受陈独秀邀请,他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编务工作,在百忙之中不断为之撰稿。鲁迅与陈独秀、胡适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导者。
根据去年的热播年代剧《觉醒年代》我们能得知,鲁迅与陈独秀是同辈人,平常私交甚好。
随着新文化运动阵线分裂后,鲁迅心情低落,自称为“自由人”。不过,鲁迅仍用他的笔,与封建势力进行顽强的斗争。
在北京的这几年,鲁迅通过陈独秀认识了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根据原中山大学中共党支部书记徐彬如回忆,鲁迅曾对他说道:“延年,我是知道的,我见过他,也认识他,这个年轻人很有出息。”
数次交谈中,鲁迅不吝对陈延年的赞美之词,甚至公开称呼陈延年是他的“老仁侄”。当徐彬如将鲁迅的这番话反馈给陈延年之后,他也很高兴,尊称鲁迅为“父执”。
在当时的环境下,若是普通的友谊也就罢了。陈延年清楚,鲁迅虽然自称为“无拘无束的自由人”,但从内心上来说,鲁迅是反封建先进人士,内心十分敬佩共产党。
陈延年因此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鲁迅来到自己身边从事革命工作。
陈延年于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3月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经验。1924年,陈延年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上海工作一段时间后,陈延年被党中央派往广州,先后担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共驻粤特派员、中共广东区委秘书兼组织部长。
不久之后,陈延年又接替周恩来担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此时的陈延年刚满26岁,真可谓年少有成。
几乎是同一时间,孙中山先生亲自筹措资金,帮助筹备建立由广州多所高校整合建立的国立广东大学。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大背景下建立的学校,校内当时有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戴季陶担任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郭沫若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
在这种背景下,中山大学内部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存在。对于我党而言,肯定想更多地吸纳对方有志青年,参加革命工作,而国民党同样也是如此。
彼时的郭沫若等人虽才华横溢,却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陈延年思来想去,决定做通老朋友鲁迅的工作,让他接替参加北伐的郭沫若,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一职。
陈延年先是做通了戴季陶的工作,同意请鲁迅来到中山大学任教。随后,陈延年亲自召开广东区委和中山大学党组织会议,专门研究如何邀请鲁迅先生的工作。
会上,陈延年与恽代英、邓中夏、李求实、毕磊等人达成一致意见:鲁迅是能够跟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过去是一贯面向真理,站在革命方面的。
陈延年特别指出,鲁迅到广州后,学校一定要迅速派人帮助鲁迅了解情况,尤其要了解当前的政治局势,要将党组织的进步刊物送给鲁迅阅读。
在陈延年等人的邀请下,鲁迅于1927年1月18日,从厦门大学来到中山大学任教。(鲁迅是当时中山大学由“国民政府”聘任的唯一正教授)
随着鲁迅来到中山大学任教,摆在陈延年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鲁迅的思想引导工作?
针对这一情况,陈延年希望广州党组织前往中山大学,为鲁迅召开一场欢迎会。鲁迅得到这一消息后,明确拒绝参加任何形式的欢迎会。
最后,陈延年发动学生们主动邀请鲁迅。由于鲁迅一贯热爱青年的态度,他还是答应了同学们的请求。
第二天的欢迎会上,他发表了近20分钟的讲话。讲话中,鲁迅明确表示对于广州这个革命策源地的向往,以及回答了为什么要来到中山大学任教。
通过这番讲话,广州党组织明确了解了鲁迅的实际想法。一方面,鲁迅是提醒广大学生要看清当前革命形势。另一方面,鲁迅的内心还是有一丝的顾虑。
陈延年得知鲁迅心有顾虑,便让广东区学生运动委员会副书记毕磊多和鲁迅接触,徐彬如则负责给鲁迅送一些进步刊物,比如《人民周刊》《少年先锋》等等。
鲁迅接到这些进步刊物后,高兴地表示:“这我是要很好看看的。”
1927年3月,鲁迅主动询问毕磊:“我能见见陈延年么?”
毕磊说:“我抓紧时间向陈延年同志汇报,此事一定能行,争取让你们早点会见。”
陈延年听后,在征求区委同志们的意见后,立即表示同意。之后不久的一天晚上,陈延年和鲁迅秘密进行了一次会面。
过后,陈延年对大家说:“我们党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鲁迅,我们要研究鲁迅,越研究鲁迅的著作和思想,你会越觉得他是那么深刻,通过我们的工作,鲁迅的思想发展得很好,已经是我们的人了。”
当这些工作都做完后,广州就爆发了“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在这场事件里,鲁迅第一次真正了解到共产党人对于革命的坚定信仰,对整个共产党有了直观的认识。
最能打动鲁迅的事情就是,一直负责与鲁迅交往工作的毕磊遭到敌人逮捕,用铁链锁住装入麻袋,投入珠江牺牲。
经过这一系列的变故,还有之前党组织为鲁迅安排的思想引导工作,使得鲁迅开始自觉支持党的事业。
“四一五”反革命政变爆发后,鲁迅多次召集会议,要求学校当局出面营救被捕学生,他亲自给被捕学生筹集善款,表示慰问。
当看到国民党反动派依然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后,鲁迅于1926年4月21日辞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一职,又六次拒绝国民党的挽留,以表抗议。
1926年底,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在中山大学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鲁迅得知后积极支持,向该研究会捐了20元。
到了这一阶段,鲁迅彻底从之前的“自由人”,变成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真实面目。
他曾对身边的朋友们说:“共产党是火车头,国民党是列车。由于共产党带着国民党,革命才会成功。国民党却把有为的青年推进陷阱,这是不能容忍的。”
甚至一贯有些保守的鲁迅,开始主动研究起马克思列宁主义。1927年秋,鲁迅离开广州去上海,身边一直带着《少年先锋》杂志。
可鲁迅并不清楚的是,他的“老仁侄”陈延年,在1927年7月4日被刽子手用乱刀残忍杀害,年仅29岁。
从鲁迅先生与陈延年的交往过程来看,与其说这二人是忘年交,不如说是彼此惺惺相惜。
早年的鲁迅东渡日本学习医学,预感到学医救不了中国,便果断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唤醒国民。
陈延年则是一名坚定不移的革命战士,他倡议推动鲁迅来中山大学任教,部署党组织做好鲁迅的相关引导工作,促成鲁迅的思想产生根本性转变。
此举不仅仅让我党如虎添翼,更深刻表示了陈延年同志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
毛主席曾说:“在中国,本来各种人才都很缺乏,特别是共产党党内。因为共产党成立还没有几年,所以人才就更缺乏。像陈延年,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陈延年与鲁迅共同为中国解放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没有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哪有如今的大好河山?
在此,向陈延年、鲁迅等革命先辈,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