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漾,是北麻漾的简称,在苏州吴江也算得上是一个较大的湖泊了,它的水域面积衔接着吴江的三大镇:震泽镇、盛泽镇和平望镇。曾经的麻漾村位于平望镇最西南端,曾经改名为红星大队,改革开放后又叫回麻漾村。2001年,麻漾村和秋泽村合并为现今的秋泽村,麻漾村之名也从区域版图上消失了。
宝龙桥
曾经的麻漾村就坐落在麻漾之中,是个“漂浮”于水上的村庄,全村四周均被麻漾湖水包围着。
麻漾
村内有东横港、南港、西横港、直头港四条港,分别于东南西北直通麻漾,在村庄中心庙潭汇合,巧妙地把村庄分割成四大块,空中俯瞰,整个村庄像极漂浮于麻漾上的一片灵动的大荷叶。
北麻漾一角
南麻漾
漂浮于麻漾之上的麻漾村更像一座“岛”。过去村里除了水路,陆路唯有一座宝龙桥通向村外。宝龙桥南北坐向,横跨在村前港上,是一座石板梁桥,两个桥墩立于水中,桥面三节,每节分别有四块长方形的整块大石条铺就。桥埠北面顺着桥面拾级而下就是秋泽古村落集市的沿河街道,桥埠南面沿着桥面拾级下到一半是个平台,平台两侧均有石级可以下去。整座桥的造型像条“龙”,桥墩似龙爪,桥面如龙身,北埠为龙尾,南埠像龙头和龙须。独特的造型,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悠久的历史,被立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点。
对于麻漾村村民来说,宝龙桥确实是个“宝”,是条“龙”,是村庄与外界唯一的陆上通道。
宝龙桥今貌
鱼稻共生
水源充沛让麻漾村水稻连年丰产,各种水产四季富足。印象中,足不出村的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就是与农田打交道,为了有个好收成,一年到头忙碌奔波于田间地头。冬闲时,勤劳的村民也不闲着,从麻漾里罱河泥作为有机肥料,施在刚长出苗来的麦田和刚种下的油菜地里,等待来年的丰收。
油菜花田
麦田
麻漾里常见的鱼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鲫鱼、鲤鱼、鳊鱼、鳜鱼、白鱼、昂刺鱼、鲶鱼等,还有甲鱼、河虾、螃蟹、河蚌、螺蛳等水产。
在麻漾村,鱼和稻可以同框共生。仲春季节如果来一场潇潇春雨,田野里的积水就会形成一道湍急的水流奔向麻漾。这急流激发了麻漾里鱼群们的生机和活力,它们为了获得更充足的氧气和更富足的饵料,逆流而上,产卵繁殖。于是,大雨过后,田野中的大渠里、田畦里的小沟中随处都有鱼儿的影子,定格出鱼稻同生共长的景观。此时,村民们只要拿个网兜、竹篓或竹篮,到田里随便捞一下都能满载而归。这是江南春天特有的“菜花水”给予村民的馈赠。
除此之外,汛期河水猛涨,把圩堤外的滩涂田淹没,鱼儿们也会趁机成群结队地游到稻田里觅食。还有村庄西南角有个叫南望弯的地方,每年七八月份,只要连续吹刮西南大风,麻漾里浊浪滔天,里面的白鱼就会迎着一波又一波的水浪跃出水面,逆浪产卵,场面很是壮观。水性好的村民会用渔网迎浪扳罾,每一罾都收获颇丰。
禾苗与鱼同生共长
桑树环绕
麻漾村四周环水,沿湖都有防汛堤岸保护村庄。这堤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圩堤,而是开阔的“地”(农民把能种植水稻的称作“田”,一般种植旱作物的称作“地”),农民在这“地”上统一种植桑树,既能固土,又能挡风,还能养蚕。桑树环绕成为麻漾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桑树林
在麻漾村,几乎每家人家都种桑树,人家与人家之间一般也都由桑树地连起来,整个村庄称得上是个桑园了。于小孩们来说,桑园是乐园,他们在里面割草、挖蚯蚓、捉小虫……每年的四五月份,桑园则成了孩子们的果园。桑树上挂满了成熟了的红的紫的桑葚,伸手便可摘到甜蜜饱满的桑果往嘴里送,直到满手满嘴乌紫,实在吃不下了为止。村民们则把桑树当作宝树精心养护着,整畦、松土,锄草、施肥、修枝、捉虫,除旧补新等等,一点不敢怠慢,用辛勤的汗水把桑树养得枝繁叶茂,为他们的蚕宝宝提供充足的“粮食”。
成熟的桑葚
养蚕是麻漾村村民最主要的副业。养蚕很辛苦,天蒙蒙亮就得去地里采摘新鲜的桑叶,要采够喂养一天的量。蚕宝宝啃食是不分白天与黑夜的,其嘴巴基本上是不停的,“蚕食”一词有此而来。听到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声弱了,胖嘟嘟的蚕儿们齐刷刷地仰起了头,表明又该喂桑叶了。尤其是蚕大眠以后到“上山”之前的一个星期左右,蚕儿大了,胃口也更大了,间隔一两小时就要喂一次桑叶,蚕农们不分白天黑夜地精心伺候着这些“宝宝”们。辛苦归辛苦,蚕农们心里有盼头,因为养一季蚕时间不长,但收入蛮可观。蚕农一般一年要养三季蚕:春蚕、二蚕、秋蚕。
采桑叶
喂蚕
过去麻漾村家家户户养蚕,可谓“无地不桑、无户不蚕”。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如今的麻漾村村民多种经营,致富之路越走越宽,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吴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胡阿生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