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驱车来到距离老家不远处的通山大畈白泥村一个名叫许家立嘴的地方,拜谒了著名红军将领、湘鄂赣省军区北路指挥部参谋长萧克允烈士之墓。
白泥村,是一个背靠幕阜山,依旁富水河的小山村,地处鄂赣两省交界之处的深山之中,一条小河使村子形成环绕半岛,四周是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青翠满目,青山竹林密布,一条公路从村中间穿过,住地一分南北。村舍错落有致,百年老屋与新舍相间,平坦的水泥路连接各户,村子旁边不远处的半山腰,便是萧克允烈士安息之地。
然而,让人唏嘘的是,为了寻找烈士的这座墓葬,萧克允烈士的胞弟——开国上将萧克,及其他的亲属,从1934年、1984年、2010年先后三次来这里寻找,直到80年后的2014年,102岁的萧克上将已经去世六年,他的儿子萧星华少将,孙子萧石英,在当地政府的严肃考证,确认所发现的无名冢为著名红军将领、革命烈士萧克允之墓,为此,在村里立此石碑,以示永久纪念这位革命烈士。
萧克允,又名武信、克勇,出生在湖南省嘉禾县小街田村一个清贫的书香门第,他幼年入私塾。萧克允有3兄弟,哥哥萧克昌,因为与当地绿林的关系而得罪了地主萧仁秋,萧仁秋以勾结土匪为名,把萧克昌抓进了县衙,并于当天杀害。大哥的死,他家如同遭了雷轰,都表示要为大哥报仇雪恨。
不久,他萧克允考入了建国湘军军官学校,随后入了党,同年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后在1927年随部参加南昌起义,起义打散之后,他回到老家开展武装斗争,主持中共嘉禾南区支部工作。
1930年任红十六军中级指挥员。1931年任湘鄂赣红军独立第二师参谋长,1932年任湘鄂赣红军独立第二师政委,率部参加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1933年初任湘鄂赣省军区北路(鄂东南苏区)指挥部参谋长,投入到紧张的反围剿战斗。
1933年春,湘鄂赣省委、省军区命令红三师到江西万载高村集结,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所部兵分两路参加战斗,北路指挥部参谋长萧克允率部驻扎通山大畈白泥县苏区政府。此时,敌人纠集重兵进犯白泥苏区,红军决定在白泥溜沙猪头山突击敌人。
猪头山位于大畈下方、富水河南岸,临河而立,海拔百余米。因地势居高,东望慈口方向的动静,南窥富水河过往船舶,西瞰大畈镇,北审白泥及鸡口山,像河边上的一个哨所。它脚下的富水河西经西坑潭、七里冲抵达通山县城,东经慈口、阳辛街、阳新县城岀富池口通武汉或九江、南京、上海;往北经白泥、鸡口山到黄沙铺镇、大幕山、咸宁,往南经富有、横石潭、沙店过江西或去阳新县龙港,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红军曾在这里多次与敌人展开争夺战。
猪头山战斗打响后, 红三师组织一支突击队,由萧克允亲自带领攻下碉堡 ,占领高地掌握了主动权,他身先士卒抱着炸药包,带头突击,离碉堡五、六十米处,双腿被飞来的炮弹炸断。碉堡没有攻下,但是,敌人慑于红军的勇敢,也不敢再进攻白泥苏区,只好闭门自守,白泥苏区反“围剿”取得胜利。
萧克允受伤后,被战士们冒死救出,抬回白泥谭家祠堂进行抢救。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加之抢救不够及时,终因流血过多,于次日壮烈牺牲,为革命流尽了生命最后一滴血。萧克允牺牲后,师政委主持追悼会,由高级干部十几人扶着灵柩,村中老幼为烈士送行,安葬在村边许家立嘴。
1934年初,萧克允烈士的弟弟萧克奉中央之命,率领红十七师来到通山冷水坪,帮助鄂东南苏区反“围剿”,在战斗之余,他听人说二哥在通山县大畈白泥苏区反“围剿”时牺牲了,被抬回苏区柳沙安葬,他没有忘记寻找二哥的坟墓,祭奠自己的胞兄。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战事吃紧,加上具体地址不明,根本没有办法寻找到。
时间不紧不慢,又过去了半个世纪,直到50年后的1984年,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的开国上将萧克,第二次踏上通山这个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既有许多美好回忆,又是他伤心之地——二哥牺牲的地方,要寻访二哥的坟墓。
与50年前相比,现在的条件优越多了,县党史办这个专业机构的大力配合,可是,遍访民众,掘地三尺,小若弹丸的大畈就是找不到柳沙这个地方,将军只能抱憾而归,直到2008年102岁遗憾去世。
2010年8月,萧克将军去世二年后,他的儿子萧星华少将、孙子萧石英受前辈之托,又来到当年烈士战斗牺牲的地方,寻找萧克允烈士之墓。这次终于把寻找的地方找到了眉目,原来,在当年的英烈传里,误将通山误作通城,一字之差,要寻找一个具体的地方可就难了。
就在萧克将军去世六年后的2014年6月,在当地政府的通力配合下,终于找到了烈士墓,这漫长的80年的时间里,烈士的亲属三次到通山寻找烈士墓,终于圆了烈士和亲属的心愿,站在萧克允烈士墓前, 将军后人不由得热泪如雨,无比激动,以告慰将军兄弟在天之英灵。
青山处处埋忠骨 英烈无名亦长存,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国家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奉献、牺牲的英烈。青山处处,赤子忱忱,苍松常青,英烈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