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如今成了很多地方旅游的特点,这大概也是物以稀为贵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在很多孩子的眼中农村早已成了书本或者电视上那些触不可及的远方了。哪种小桥流水人家的农村风光早已不在,取而代之都是地广人稀,草长鸟飞的凄美景象。如今的孩子也只能从民俗文化的只言片语中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自然风光,就如同我们从古典文化中寻找古代百姓的生活风貌一样。而俗语则是众多民间文化中最能体现老百姓生活的一种,他们简单幽默,生动形象,每每念来就如同爷爷奶奶在耳边家常一般,每每想来字里行间满他们的生活情形跃然纸上。这些俗语不仅趣味横生,更重要的是他反应了那个时代老百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句“1个儿子下等人,2个儿子不是人”便是古代某一时期老百姓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他的后半句同样入木三分,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儿女都是父母的心头上,都是家庭兴旺家族延续的根本,为什么会有上等人和人上人的区别呢?要理解这个问题还得回到古人所处的时代去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产生如此另类的见解。也只有置身于当时的环境才能充分理解古代百姓此言的初衷。
这一句听起来难免有些刺耳了,咋听之下难免让人不悦,其实仔细想来,也从侧面反映了古时候老百姓的穷苦生活了。古时候老百姓少有积蓄,财产也就一亩薄田一间草屋,天灾人祸加上苛捐杂税,一日三餐都是问题。而养育一个儿子可不简单,往往都是父母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才能养育成人,长大了还要娶妻生子置办家业,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以说在古代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时候,这无疑压弯了无数父母的脊梁。而在古代如果养育两个儿子那是极为不容易的,如今我们大多只为生活发愁,而古人几乎都是要为生存发愁的。两个儿子长大婚配的彩礼在古代也是不轻,很多家庭也只能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借来才能过此难关。如果儿子出息到也能享得晚年清福,反之则是雪上加霜了。
后一句说的是“1个女儿上等人,2个女儿人上人”,意思是养一个女儿和养两个女儿的差别,古人认为女儿好养活,尤其是一个女儿的时候,负担和压力都要远比养儿要轻得多了。因为古代重男轻女,如果生了儿子就意味着将来要成为家里的支柱,于是在养育的时候往往会有偏心,而养女儿古人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所以在养育女儿的时候往往要比养儿子省心许多。而两个女儿的情况下,除了女儿本身就能分担家务以外,长大了嫁的好人家无疑是鸡犬升天。古时候出生平民被选为后妃的无不因此光耀门楣,即便是今天两个女儿的天价彩礼加上女儿养老更加贴心的优势,两个女儿无疑更是相得益彰了。
两句俗语相传是清末民初流传下来的,想象当时的内忧外患,百姓民不聊生,儿女无疑是最为不幸的。两句俗语大可理解为穷苦百姓对畸形社会的自嘲和呐喊,如今早已今非昔比,这些俗语自然也沦为了时代的糟粕,儿女都为防老,又何来上下之别呢?其实儿女将来是何等修为,完全掌握在父母的手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千万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孟母三迁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想过“努力工作正是为了让孩子过上好生活”的借口来纠结是否搬家,事实证明在她看来,生活可以苦,但不能苦教育。言归正传,我们在研究古人俗语的时候更应该研究俗语背后的社会根源,避免重蹈覆辙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