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上午八点的炎日下,我们三下乡小队组织参观了本县的一个红色革命基地---王维舟纪念馆。作为红色革命县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们对着王维舟将军有着特殊的情感,我的爷爷奶奶同村里就有不少参加解放军战斗的烈士英烈,王维舟将军的英勇事迹村里人口口相传。我小学初中来参观过不少次王维舟纪念馆,那时的场馆还未扩建,破旧的场馆内陈列着王维舟将军的遗物和事迹介绍,吸引孩童的往往是这边巴山红军公园旁的游乐场、广场设施,其绿植环绕,旁边小湖上船舶荡漾,深处藏着梅花林,假期里能看见许多家长带着孩子郊游、参观王维舟纪念馆,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但是随着城区的发展,王维舟纪念馆所在的地理位置太过偏远,现在只有极少数人愿意特地为它走一趟,并且由于缺少宣传,很多年轻一代人只知王维舟是个大英雄,却忽略了其背后的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带着重温故地和学习革命精神的想法,我和我的队友们选择王维舟纪念馆作为“三下乡”的实践地。
图为实践队成员正在了解王维舟将军的生平事迹
当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走进王维舟纪念馆,最先聚焦的是那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忠心耿耿,为党为民”。解说员讲解到,这是1943年西北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亲笔书赠的。当时王维舟被调至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工作时,不计较个人得失,同张国焘分裂中央、分裂红军的错误路线进行斗争,坚决拥护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并随左路军行动,历经艰难险阻,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持真理的坚定信念。我想,这是一种荣誉,更是对王维舟将军所体现的革命精神的认可。若没有这一颗坚定革命、坚守真理的心,王维舟将军也许会走向另一条看起来更加“安全”的道路;若没有这样的精神,我们伟大的红军怎么能“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革命是艰难的,历史是苦涩的,但正是因为有着这样闪闪发光的革命精神,一切苦难都变成了小小的“泥丸”。这样的革命精神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人士来到王维舟纪念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勇往向前;也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才有了中国人在国难面前的顽强不屈,有了危机当头时的众志成城。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心灵的依托,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家宝。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毛泽东赠与王维舟将军的题词合影
场馆内的文字介绍和各种陈列的物件,概括了王维舟将军的一生,从组织护国讨袁军到76岁不顾高龄返乡视察,彷佛赤胆忠心、刚正廉洁的王维舟将军就出现在我眼前。透过王维舟将军,我看见了无数个像他一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忠心耿耿,为国为党,不仅是党优良作风的倡导者,更是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楷模。生在中华,何其有幸!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一直在流传---一任任可靠的共产党人带领这个小县城脱贫致富。如今家乡发展愈来愈好,巴山大峡谷作为热门景点吸引大批游客到来,脆李作为家乡特色水果上了央视,王维舟纪念馆也得到了修缮。我深思自己作为享受这些扶助的大学生,也应当去传承这种红色基因,延续这种革命精神,三下乡活动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我下定决心,要从小事做起,放下手机,去锻炼身体,去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哪怕是有一点点进步,也算是过了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假期。
图为实践队成员正在采访前来参观的游客
在早晨太阳的照耀下,青年人、老人家,在王维舟纪念碑附近构成了一副图画。老人家们拉起横幅留念,我们举起手机记录。不同的两代人带着相同的目的来到了同一处地方,心里的感受却是不同。看着慢慢淡出后视镜的王维舟纪念馆,我明白虽然已经详细参观了王维舟纪念馆,但我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作者:陈嘉慧
学校:西南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