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蒋介石正在西南,还指望能够“力挽狂澜”,一直到12月10日,蒋介石才离开成都,并且留下了胡宗南在西昌做“最后的奋斗”。
美国也是在此时此刻发出28号密令,“台湾的失陷已经在广泛预期之中”,美国政府下令撤离在台湾侨民。
一直到1950年3月底,蒋介石才算是真的面对了现实,知道大势已去。
图|蒋介石
他急于找到一个避免被中共彻底消灭,又能维持残余统治的逃亡地点,这是他急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当时,蒋介石的大部分幕僚凭借着当年的经验向蒋介石建议,利用西高东低的地理优势,撤向大西南,负隅反抗,将来也便于偷袭中原或者东南。
但蒋介石十分犹豫,他已经输不起了,这一步再选择错,他将丧失所有。
其实当时蒋介石内心有三个方案:
第一,将国民党军队转移到西昌,建立以西昌为中心、西南地区为依托的根据地。
第二,撤退到海南岛,以该岛为中心,以东南沿海地区为支撑,坚守他们最后的阵地。
第三,一直退到台湾。
蒋介石脑子里面反复对比这三个方案,考虑了许久,犹豫不决。
他突然想起了1946年,宋美龄私下里对他说的一句话:“有了台湾,就有了一切。”
也就是在这一刻,蒋介石下定了决心……
蒋介石和宋美龄第一次访台
1946年10月2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前往台湾,参加台湾回归祖国怀抱一周年庆祝活动。
台湾同胞们并不清楚,在4个月前,蒋介石在大陆发动了内战,南京政府已经腐败到了骨子里。
他们将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来访,看作是“民族英雄的凯旋”和“最高领袖的视察”。
台湾到处都是同胞们热情的欢呼声。
图|1946年10月21日,蒋介石在台湾
蒋介石在当天的日记之中写了一段话,说自己9岁失怙,同年,清朝廷割让台湾给日本。他将自己的命运和台湾联系在一起,现在台湾失而复得,他感慨万分。
蒋介石和宋美龄先后在台北、台中、日月潭、基隆等地巡视,还出席了台湾省第一届运动会开幕式。
在台湾光复一周年纪念会上,蒋介石激动致辞:“与我相别50年的同胞相聚一堂,共同庆祝台湾的光复,使我50年的宿志,得如愿以偿,实在是我平生感到最愉快、最光荣的一天。”
会议结束后,台湾群众还给蒋介石和宋美龄送上了锦旗,蒋介石那面写着“功昭寰宇”,宋美龄那面写着“德溥蓬莱”。
此时的台湾人还保持着日本的风习,受日本人的影响很深,让蒋介石颇为满意的是:台湾还没有发展起系统的中共组织,是他心中的“净土”,可以建设成“全国模范省”。
这次台湾之行,还和蒋介石的60寿辰凑到了一起,也让蒋介石格外难忘。
当时来祝寿的国民党中央和南京政府代表、司法院长王宠惠,给蒋介石送上了贺寿词:
仁者无敌,德必有邻,吹嘘所及,禹甸同春,寿考作人,康强逢吉,宏开太平,永奠基石。
图|蒋介石,1946年
当时台湾一派平和,而大陆却因为蒋介石的独裁和反动,到处血雨腥风。
所谓的“仁者”、“德”、“太平”,更像是讽刺之语。
蒋介石对台湾之行太满意了:较之巡视东北之收获尤大。也就是在这次台湾之行后,宋美龄对他感慨“拥有台湾就拥有一切”,他们觉得,台湾可以作为支援大陆内战的基地。
当时的蒋介石并不清楚中共的战略,被内战刚开始4个月内的“捷报频传”弄得得意洋洋,以为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将中共“连根拔起”。中共领导人此下为保存实力、拖垮国民党军队的运动战,制造出这样的假象迷惑了蒋介石。
蒋介石根本想不到,自己的后半生会生活在这座小岛上。
“三年生聚,三年教训之方法”
蒋介石离开小岛之时,台湾群众热情欢送。
而还没到半年,台湾群众就因为忍受不了国民党政府在台湾地区的横征暴敛和对当地百姓的压迫,他们奋起反抗,爆发了“228事件”。
3月5日,蒋介石派陆军第21师赶赴台湾震慑,下达指示:宽大为怀,整饬军纪,收揽人心。
唯恐失去台湾民心的蒋介石决定服软,政治上可以退让,尽可能地采纳民意,以“怀柔”方式处理问题。
3月17日,蒋介石派遣国防部长白崇禧前往台湾宣抚。
与其说台湾是蒋介石心中的“净土”,倒不如说,他将这里的老百姓当作了剥削的对象。
不过三年,蒋介石又将视线投向了台湾,这一次,他将台湾视为最后的退路。
台湾海峡对于当时没有海军和空军的解放军来说,是一条很难穿过的鸿沟,即便国民党能够预知自己来到台湾之后会有一段时期的混乱,但可以暂时躲过致命的打击。
宋美龄一句话,让蒋介石从感性上对台湾给予肯定;历史学家张其昀为首的幕僚,也在论证这个方案的可操作性,综合各个方面,他们认为台湾可以作为“反共救国”的复兴之地。
图|张其昀
比如,台湾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如果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粮食生产不成问题,可以满足大概200万左右人员的需求;
从军事上来看,台湾易守难攻,和美国遥相呼应,蒋介石认为只要他固守台湾,美国就不会放任他不管;
从基础建设来看,日本在台湾修路修桥,交通便利,符合发展成大城市的条件……
张其昀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蒋介石画了一份最佳的航海路线,以指引国民党军官逃到台湾。后来国民党当局收缩兵力,撤到台湾之时,就是走的这条路线。
蒋介石对张其昀的主张十分满意,曾经说:“张其昀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我没有看错他。只要是他的提议,我不会表示反对。”
蒋介石在考虑台湾作为逃亡之地之时,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
在1948年6月,蒋介石的日记之中表示,东北、华北和华中连遭军事的失败之后,不得不将自己的根据地转移到东南沿海。
11月,他和儿子蒋经国在谈论时局之时,感觉到党、政、军干部们显示出的自私、无能、散漫和腐败,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想要重振旗鼓,必须要舍弃现在的基础,缩小范围,找一个单纯的环境,另起炉灶,进行根本的改造。
当时的蒋介石已经在向台湾悄悄地转移实力,他派遣原驻湖南衡阳的葛先才部前往台湾,开始修筑金门和马祖要塞,加强台湾的军事实力。
台湾省的官员蒋介石也在考虑变动,本来蒋介石是考虑翁文灏任台湾省主席,蒋经国任省党部主委。不过,这两个人都是文官,组合并不理想,蒋介石就想到了正在台湾养病的心腹陈诚,让他去做台湾省主席。
图|胡适和蒋介石
1949年1月,蒋介石迫于内外压力,发表了“引退”文告,宣布由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
蒋介石的工作重点慢慢转向台湾,陈诚是他亲手培养的爱将,他在1月3日致电陈诚,催促他赶紧就职台湾省主席的职位,以免夜长梦多,全盘计划完全失败。
陈诚这样的国民党大员,在就职台湾省主席之时,仅仅带了一名随员,草草就职。
后来,蒋介石考虑到和美国联络的重要性,让吴国桢换下了陈诚。
蒋介石挫败的心情可以想象,他在日记之中写下了“三年生聚,三年教训之方法”,他将自己类比勾践,想要在台湾卧薪尝胆。
国民党撤台乱象
接下来,就是将财务分批次送往台湾,国民党当时运往台湾的金银和外汇总数,合计黄金800万两。
新中国建立前后,国民党当局前往台湾的共有200万人,其中包括60万军队所属的各种重、轻型装备。
尽管蒋介石将台湾作为第一据点,但他其实还是幻想着能够保住大陆的西南地区,希望可以很快卷土重来。
图|1949年12月,蒋介石偕家人重游日月潭
1949年10月1日清晨,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给蒋介石打了好几次电话,蒋介石一直在回复“再等等”。
在关键时刻,蒋介石突然站起身,宣布任务取消。
蒋介石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事到如今,他清楚自己的处境,但他不能做出一个愚蠢的决定——去轰炸天安门。这会让中国老百姓更加愤怒,美国人更是觉得他无能、黔驴技穷,如果烧到了故宫,那么,他和火烧圆明园的八国联军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认为蒋介石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急匆匆退守台湾的,其实并不是。
根据历史资料,蒋介石是在12月10日从成都飞往台北。
1950年3月27日,第二野战军攻占西昌,胡宗南再次飞往海南岛逃跑。4月13日,西昌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全歼。
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一点指望也破碎了。
除了早期逃到台湾的人员有所准备,后期去的只有特殊人物才会有所安排,绝大多数是靠着各自的门路和买通有关人员才匆匆逃往台湾。
工厂机械、机关文件、抢运走的生产、生活物资,从内地运输到了沿海港口,再中转前往台湾。
而当时国民党当局拥有的空军运输量是极为有限的,海上运输也有限度,到了台风季节海上气候更是不可捉摸,撤台过程非常混乱。
国民党当时还在行驶权力的机关,最繁忙的公务就是安排逃亡台湾。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去台湾。
蒋介石认为,那些不利于国民党在台湾统治和社会稳定的人员不能去,只要在政治上不能保持一致的,就会被排除在岛外。
也有一些关系到国民党政权形象和生存的人,哪怕他们不情愿去台湾,也会被蒋家政权逼得前往。这些人之中有具有爱国情怀的元老重臣、“中央民意代表”,也有各个行业的精英人才。
于右任是在特殊人员的保护之下前往台湾,因为走得太过慌忙,连自己的夫人都来不及通知,就将她这样丢在了大陆。
吴稚晖是蒋介石的老师,也是蒋介石的“师爷”,在逃往台湾之时连自己的发妻都通知不上,后来就再也没有见面。
张群自称为孝子,离开大陆之时根本没有时间去老家带走老母亲,就留着老母亲在四川。
蒋经国和章亚若所生的章孝严和章孝慈,在福州上船的时候,还等了一个多星期才排上;
胡宗南的主要助手罗列,在1950年3月面对解放军之时,只有选择装死来逃过被捕,最后经过香港辗转前往台湾。
图|蒋介石和宋美龄
这些人在国民党之中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连他们去台湾都如此费劲,何况是下层人士。
而国民党方面还在怂恿一些对中共不了解、不信任的工商界人士以及富豪,让他们带着财富一起前往台湾。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攻上海期间,在蒋经国、汤恩伯和谷正纲等人的安排之下,从淞沪地区运走了1500多船的物资。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故宫博物院的文物。
在抗战开始前夕,南京政府当局组织人力和物力,从北平城故宫博物院抢运走40万箱的珍贵文物。
这些都是从文物宝库之中挑选出来的稀世珍宝,可谓精华之中的精华。
抗战结束后,这些无价之宝根本没有开箱,就被全部送往了台湾,后来就是台湾故宫的藏品和展览品。
图|1965年,刚刚建成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蒋介石: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
蒋家王朝刚刚逃到台湾的那两年,经济不能恢复,人心动摇,社会动乱,政局动荡,在那种环境之下,生产不可能立刻恢复,而进口又受到外汇短缺及大陆战乱的限制。
大部分下级军人已经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更别说是贫穷的老百姓。
图|蒋介石晚年
这些原本在各地耀武扬威、互相掣肘、互相看不惯的官兵,在一时间全部堆在一块小地方,在台湾各地打出自己的番号,散兵游勇,混在街头,让整个台湾陷入了长期的不安之中。
在蒋经国和陈诚的“铁腕统治”之下,混乱的逃台局面才开始渐渐得到了控制。
有意思的是,蒋介石开始狠抓教育,他让张其昀履新“教育部长”,张其昀做事不问后果,和蒋介石一样独断,对蒋介石的指令更是不折不扣地完成。
蒋介石认为自己之所以落到败退台湾的一步,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对教育和青年的失控,很多青年人站到了共产党那一边,让他彻底失去了民心。
他让张其昀所做的就是控制青年,让他们死心塌地为国民党效力。而张其昀“改革教育”的最后结局,就是走到哪里都有人指着他的鼻子大骂他是蒋介石和蒋经国的“奴仆”,张其昀落得个声名狼藉、威望一落千丈的下场。
图|蒋介石晚年
1950年,朝鲜战役爆发,美国的第七舰队开入了台湾海峡。
从那时候开始,蒋介石就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希望得到美国的帮助,希望第七舰队长期停留在这,但是他明知美国的阴谋就是分裂中国,他不想做历史的罪人。
蒋介石授权国民党“外长”叶公超发表声明“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一部分”,“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
毛泽东看了之后说,蒋介石还算有一点良心,在不容中国分裂的这个问题上,蒋介石并未与美国人同流合污。
因为蒋介石在大陆的失败,以及他一直反对把台湾分离出中国,美国觉得蒋介石已经不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工具”。
1955年1月1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对记者谈话之时曾经说过:“把福摩萨(台湾)和红色中国看作是分开的独立国家,互相保证安全。”
美国曾经想过把蒋介石直接换掉。
50年代末,在美国人的活动之下,台湾的政坛上出现了推举“总统”候选人的活动,美国显然是想要找一个更加容易控制的人来做“总统”。
有推举陈诚的,也有人推举胡适,美国方面认为胡适只是一个文人,没有从政的经验,最终决定全力支持陈诚。
蒋介石在这种情况下,明明知道美国人想要剥夺自己的权力,还要假装很支持“民主选举”。
他大概没有想到,最终帮助他获得“总统”竞选的,竟然是毛泽东。
毛泽东在关键时刻,在一次接见外宾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台湾是蒋介石当总统好,还是胡适好、还是陈诚好,我看还是蒋介石好。但凡在国际活动场合,有他我们不去。至于当总统还是他好……十年、二十年会起变化,给他饭吃,可以给他一点兵,让他去搞特务,搞三民主义。历史上凡是不应当否定的,都要作恰当的估计,不能否定一切。”
毛泽东刻意说出了这句话,在国际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蒋介石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支援。
毛泽东不支持胡适和陈诚,因为他知道这两人多少有点外来干涉的背景,至少蒋介石在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方面是坚定的。
图|1957年11月11日,蒋介石乘直升机於台湾海峡参观第七舰队
毛泽东是深谋远虑的,宁愿将台湾放在蒋氏父子的手里,也不能交给美国人。蒋介石上可以等待,解放任务不一定要在一代领导人手上完成,可以留给下一代去完成。
“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关系。”
1974年1月19日,南越侵入西沙海域,西沙海战爆发。
蒋介石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中国海军导弹护卫舰4艘,在清晨已经到达了东引岛一侧,即将穿越台湾海峡。
如果在从前,人民解放军的海军舰艇从这里路过,必定要和控制这里的国民党海军以及美国第七舰队产生摩擦和冲突。
但这次是毛泽东下达的指令,让他们直接走,不用顾虑。
当天晚上,解放军东海舰队4艘导弹护卫舰却顺利通过了台湾海峡,蒋介石没有下令开炮,甚至默许了他们打开探照灯,让解放军的舰队通过。
图|在舰桥上向外凝视的蒋介石
1972年,在尼克松、田中角荣相继访华后,蒋介石大病一场,85岁的他还遭遇了一场车祸,从此以后深居简出,他的行踪高度保密,没有人能知道。
而在这年的10月10日“国庆日”,知道自己时日无久的他还是照例发表了文告,表达了反共的坚决态度,明明已经知道非常渺茫,还在编制着某一天还能“复国”,鼓励着台湾的军民能够继续奋斗。
蒋介石不可能放弃仇恨,一直在做着“反攻大陆”的美梦。他的顽固不化依旧没有改变。
从踏上台湾的那一刻起,蒋介石所做的一切、心理斗争的过程,毛泽东看得很透彻。毛主席也很清楚,无论如何,蒋介石在“民族大义”上,已经输不起了。
毛主席是如此笑着评价蒋介石:“以我对蒋某人的了解,他是一定不会被这个‘卖国’的骂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