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是从清末民初流传开来的一句话,前半句大家都知道,就是山东地界出土匪的意思。
明朝推行马匹“民牧”,在山东、河北、安徽等省订有应纳马驹数,若不够,养马户须赔偿,养马户多因此破家,转为“响马”,以抢劫为生。
明清以及后来的民国时期,山东响马从未断绝。他们成群结队,犯案前常以“官兵奈我何!”挑衅,在马上放哨箭发出响声,响箭一响,马匪就会杀出,抢劫货物辎重。历史上最著名的响马案,当属1923年5月孙美瑶率领一千多响马发动的临城劫车案。
“响马”是土匪、马贼的意思,那“河南出蹚将”中的“蹚将”又是什么意思呢?
晚清民国年间,河南宝丰、汝州、鲁山、伊阳等西南山区常年流动着一支由木匠、石匠、铁匠、泥水匠等组成的数量相当庞大的打工队伍,每到冬日的农闲季节,则应募从事梯田、沟渠等农田灌溉工程的修理、养护工作,这些人在当地统一被称作“蹚匠”。有活干有饭吃的时候,这些“蹚匠”们就是平民老百姓,但稍有天灾人祸,无事可干时,他们就极易变成土匪。
后来民国大乱,这些“蹚匠”干脆直接就不干活了,占山为王,落草为寇,专门靠抢劫周边村镇、路过商旅为生。所以“蹚匠”就变成了“蹚将”,也成了土匪的代名词。
民国初年的河南省宝丰县绿林首领白朗就是有名的“蹚将”。1912年,白朗组织扶汉讨袁军,发动农民起义,反对袁世凯统治,先后转战豫皖鄂秦甘五省,攻下50多座城池,同北洋军20余万人作战,最终不敌段祺瑞,于1914年8月阵亡,起义失败。这次起义也被史界称为中国最后一次农民起义。
除了白朗外,民国时纵横河南、陕西的镇嵩军,也几乎都是由蹚将组成,如其中的宜阳人贾济川、临汝人姜明玉等,还有老洋人张庆的“河南自治军”和樊钟秀的“建国豫军”,也都是蹚将武装集团。
无论是“响马”还是“蹚将”,其实说白了,都是政府统治昏暗,百姓民不聊生的产物,如果人人都能吃饱饭,有尊严的活下去,谁又愿意去当土匪呢?所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响马”和“蹚将”都彻底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