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爪哇省,有一座十分美丽的城市,这里气候温润,一年四季都如同春天,它的北部是平坦的海岸,南部是高耸的山林,作为一个省会城市,这里旅游业和经济业都十分的发达,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这座美丽的城市,更是与中国有着一段难解的情缘,因为城市的名字,来自于中国一位名人,他便是郑和。
郑和早年的经历并未多少记载,根据推测是在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于1384年(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回南京,然后入宫服役,几经辗转调入朱棣门下,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郑和在靖难之役后立有功勋,因此朱棣登基之后才赐姓为郑,得名郑和,世称为“三宝太监”。
郑和早年参加过靖难之役,具备相当的军事才能,又得朱棣赐姓,深受信任。因此朱棣在1405年(永乐三年)交给了郑和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下西洋,重新打开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前的来往,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
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至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下西洋,曾数次路过亚爪哇岛,相传有一会,副使王景弘重病,因此船队被迫停泊于此,郑和上岸后发现了一个山洞,因此留下了十名随从也一些食物药物,以及一条船,让王景弘在此养病。
幸运的是王景弘的病好了,但是此时郑和的舰队已经不知道开往了哪里,王景弘只能在当地先生活了下来,他率领随从再次开荒建房,并与当地的通婚,就这样生存了下来。
王景弘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随着人丁的繁衍,这里几乎成为了一个小型的中国文化圈,向爪哇岛传播着中国的文化,这个地方之后被王景弘命名为“三宝垄”正是取之于郑和“三宝太监”称谓。
尽管这个事迹只在当地流传,并没有在史籍上记载,但有很多资料可以证明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曾经数次路过爪哇岛。总之,印度尼西亚及三宝垄的华侨华人都对这件事深信不疑。更有力的证据是位于三宝垄市北郊5公里的狮头山,确实有一个山洞,已被当地列为了景区,这个山洞前立有“圣山圣洞”的楼牌,洞口大概一米左右,进入洞内可以看到10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相传王景弘和随从便在此生活。
在山洞不远处有一个三宝公庙,寺庙是中国式建筑风格,寺庙的说供奉的真实郑和的塑像。这座寺庙已经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游览胜地,终日香火不绝。当地人把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当作郑和在三宝垄登陆的日期,每年到了这一天都会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
很多国外人根本无法理解,印度尼西亚为何会把外国人当作自己国家的“神灵”来祭祀,甚至把城市的名字都用郑和来命名,那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的文化,不理解郑和在数次下西洋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和历史意义,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每当听到“三宝垄”都会肃然起敬。它的背后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