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都”中。今天,我们塑造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擦亮北京历史文化的金名片,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理论和实践融合创新,推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惟有此“都”无他物,坐观万景得全景。
一句话,北京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国首都的文化创新,都能在建都史的“都韵”里绵延、继承、提升。这,就是北京文化创新的根脉所在。
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都”“城”关系是北京作为超大城市治理的逻辑线,是北京为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的指挥棒。围绕“都”的功能谋划“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都”的功能,是北京高质量建设、发展的精髓所在。
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是探寻北京深厚历史底蕴,发掘北京独特文化魅力,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北京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一花一鸟,一沙一石,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承载着北京的无限深意、无边深情。心自旁灵,形自当位,“都韵”就是北京的“花”和“沙”,是北京的过往和未来,四表无穷,势形万里。
禀赋天地心。山川景物,月落乌啼,云卷云舒,不可言传,只可意会,须凭胸意构造,方能出神入化。“受命于天”,是首都的神韵所在。首都,既是国家的象征,更是天下一家、国家一统、民族兴盛的重要标志。从3000多年前周成王封召公于燕建城,到由北方军事重镇发展为金中都元大都的陪都、首都;从元代“城方六十里,门十一座”之“都城套皇城、皇城套宫城”,到明成祖以居中轴正位外朝内廷为核心的“宫城、皇城、京城”新格局紫禁城建设;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明录的“周口店猿人遗址”“大运河”“故宫”“天坛”“颐和园”“长城”等七大遗址,到860多年来一直执全国政治文化之牛耳,北京吐纳天地之气韵的“国都”色彩持续凸显绵延——政治一统、国家稳定、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多民族、多地域文化特色在北京生生不息、创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大幅增加。“国之大者”的首都北京与党和国家使命紧密相连,首都功能作用愈发凸显,要求我们必须建设好伟大的社会主义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南朝著名画家宗炳将所画山水画悬挂于墙,对着画边弹琴边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抚“都”众山响。首都的历史文化,犹如一把竖琴,在祖国的巨幅山水画前拨动琴弦,万里江山、千年古都便在时光隧道中流连跃动,伴随着琴的旋律而响彻云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首都的都城、城门、城墙、城楼、宫殿、园林、大运河、故居、墓葬、祠堂、院落、灵台、寺庙、胡同……无不表达着“万物皆备于我”的首都气韵。
进入新时代,“都韵”之妙境,更如对画弹琴,画中有韵,弦上之音,如天籁鸣唱,袅袅不绝。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大兴国际机场、延庆世博园、冬(残)奥村、北京颁奖广场、国家速滑馆、首钢滑雪大跳台、副中心的“运河之舟”“文化粮仓”“森林书苑”“大运河森林公园”、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系列“都韵”文化之气象在大国首都璀璨绽放。
灵光满大千。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从70万年前周口店北京猿人闪烁出人类的文明曙光,到4000多年前阪泉之战产生炎黄文明而推向中原和华夏大地;从幽燕文化到游牧民族与汉民族融合形成的北方文化;从辽的都城建设向礼规制,到金中都的供奉孔庙;从元大都“究天人之际”的钟楼、鼓楼、太庙、社稷坛,到明清的紫禁城、天坛……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言“目既往还,心亦吐纳”。首都灿烂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的重要部分,也催生了新时代以文化人、培根铸魂,不断以昂扬的文化自信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首都。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立足“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相得益彰而融合发展。尽显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底蕴,尽显首都之美、文化之美,北京大美,北京文化迎来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的好机遇,步入了繁荣发展、行稳致远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