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城太原往北百余公里,坐落着一处宁静古朴的村庄,山西的母亲河——汾河绕村而过。因村东屹立着海拔1378米的峰岭山,此村就叫峰岭底村。
1896年,我党早期杰出领导人高君宇就出生在这里。
高君宇出生时,家乡峰岭底村属于静乐县,今属娄烦县了。现在,静乐是山西忻州的市辖县,娄烦是太原的市辖县。
1912年,高君宇考入当时山西的新思潮中心——省立第一中学,他在这里阅览了大量进步书籍报刊,因才华出众,以“十八学士登瀛州”而享誉省城太原。
1915年,他参加了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斗争,捐款翻印“二十一条”全文广为散发,组织游行和街头演讲,声援蔡锷等人护国反袁斗争。
1916年,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学习,认识了李大钊、邓中夏等一批良师挚友,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1918年5月,他参加了反对北洋政府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活动,成为近代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第一次公开的游行请愿活动。
高君宇
“五四”运动爆发时,高君宇是组织和参加的骨干之一,和许德珩等十几个学生冲进赵家楼,痛打了签订卖国条约的官员章宗祥,国人无不解气。
其时,高君宇以其“弘毅果敢”的爱国壮举,被誉为“中国青年革命之健将”。
1919年10月,高君宇担任邓中夏主持的平民教育讲演团骨干和领导,同邓中夏一起在城市、农村讲演,宣传进步。
1920年3月,高君宇参加了由李大钊指导、有19名学生秘密组成的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来华帮助中国先进分子建党,高君宇也是重要对象之一。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高君宇是首批成员之一,成为山西省的第一个共产党人。
高君宇不仅是党的创始人,还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即共青团前身)的创始人之一。1920年秋,高君宇就受组织委托组建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当选为第一任书记。
1921年5月,高君宇受陈独秀委托,回到故乡山西筹建了团组织与党组织。多年后,彭真听说秘书李琪的爱人李莉是山西交城人,曾这样说:山西建党之人是高君宇,在陶然亭公园有高君宇的墓碑,你看过吧?他是静乐县人,就在交城旁边。你一定去过。
1922年召开的党的二大上,高君宇当选为中共中央5名执行委员之一,这个职务相当于后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他当时的党内地位,比毛主席、周总理都要高。
1924年年初,他又同李大钊、毛泽东等一起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了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后来,高君宇受党的委托,曾担任孙中山的政治秘书。当帝国主义支持反动商团发动叛乱时,高君宇率领工团军英勇奋战。在巷战激烈之际,他乘的指挥车被子弹击穿,高君宇负伤之后,不顾个人安危,裹伤再战,协助孙中山迅速平定了商团叛乱。
高君宇不仅以行名世,而且以情垂史,他与石评梅共同演绎了一曲刻骨铭心的爱情悲歌,令人无法不为之扼腕。
这段情,也大大提升了高君宇的后世知名度。
高君宇曾有过包办的不幸婚姻,在心灵受过创伤后,对在北京工作的山西平定籍才女石评梅有火一般的恋情。
石评梅虽然也爱对方,却因初恋失败抱定独身主义的宗旨而固守着“冰雪友谊”的藩篱。
石评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传奇女作家,素有“以生花之笔,写哀时之痛”之美誉。她与吕碧城、张爱玲、萧红一道,被人们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为了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高君宇特意从广州买了两枚象牙戒指,一枚连同平定商团叛乱时用过的子弹壳寄给北京的石评梅作为生日留念,另一枚戴在自己手上。
石评梅戴上了这枚特殊意义的象牙戒指。
1924年10月,高君宇随孙中山北上,到北京因肺病住进德国医院治疗,并抱病出席了1925年1月在上海开幕的党的四大和3月的国民会议。
1925年3月,高君宇因猝发急性阑尾炎割治无效,于第二天不幸去世,年仅29岁。
高君宇的突然去世,对石评梅犹如青天霹雳。她在高君宇的墓碑上题写了他生前的诗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石评梅在下面又写道:“君宇!我无力挽住迅忽如慧星之生命,我只有所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高君宇的离世一度使得石评梅茶饭不思,写下了大量痛思高君宇的诗文。石评梅关切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笔墨更多了。她每个星期天和每年的清明节都要迤逦陶然亭畔君宇的墓前,挥泪祭扫,并作《墓畔哀歌》表达刻骨的思念之情:“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我愿意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
高君宇走了,石评梅还年轻。父亲石铭当年最得意的弟子高长虹等向石评梅走来,一心想填补她心灵的空白。
石评梅把心扉紧紧关上,她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快了,我快要到那荒寂的旷野里,去伴我那多情的宇。”
1928年9月30日,年仅26岁的才女石评梅因悲伤过度,在泣血哀吟中走完短短的一生。
她和高君宇病逝在同一医院、同一个病室,而且几乎是同一个时刻(凌晨两点左右)。
人们也把石评梅葬于陶然亭内的高君宇墓旁,“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
如今,“高石之墓”早已名扬海内外。
高君宇为人热情,好交友,与同时代的革命家有着很深的友谊。
1925年年初,高君宇和周恩来互相吐露了心中的爱情隐秘。27岁的周恩来当时虽为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恋爱问题上毕竟还有些腼腆,正暗恋着天津达仁女校的教师邓颖超,但一直未能向心爱的姑娘表白心迹。高君宇欣然当起了鸿雁传书的使者,在返京探望石评梅的途中,特意在天津看望了邓颖超,并把周恩来的求爱信转给了她,促成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结合。
周总理和邓颖超对之一直念念不忘,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曾几度到陶然亭的“高石之墓”前凭吊。
1965年6月,周总理在审批北京城市规划总图时,特别强调要保存“高石之墓”,他说:“革命与恋爱没有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邓颖超也撰文表达对他们的缅怀:“我和恩来对君宇和评梅女士的相爱非常仰慕,对他们没有实现结婚的愿望,却以君宇不幸逝世的悲剧告终,深表同情。” (刘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