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的戈壁,沙和卵石铺成了广袤的世界,没有生命的迹象,满目苍凉。地表热浪推涌,晃动出似水的虚幻与缥缈。戈壁就这样赤身裸体面对苍天,始终保持着坦荡,沉寂和冷峻。这就是新疆的罗布泊,神秘而又美丽的楼兰古城就被风沙封存在的就在罗布泊干涸的孔雀河的古河床。
世界楼兰考古热,也只掀开了神秘楼兰古国的冰山一角,谜底至今没有真正揭开,有关楼兰的一切似乎都是难以破解的谜。楼兰有着无比辉煌的过去和悠久的历史,黄沙之下埋藏着无数天方夜谭的传说,令多少人为之神往啊!神秘消失,又意外发现,这个红盖头让多少人想把掀开。罗布泊的形状,从上空望下去,犹如一个巨大的耳朵。
它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洼处,而从周围山脉中奔涌而出的河流最终都流向罗布泊,这些欢腾的河流在罗布泊的荒野大地上,冲刷出一个绵长的峡谷。曾经河网密布的萝卜坡孕育了大量绽放的生母,美丽的胡杨环绕着繁盛的罗布泊。
但是,当人类在这里聚居之后,当胡杨被砍伐殆尽之后,这里不再有往日的生机。映入我们眼帘的只有那荒芜到极致的沙漠,不见一丝人烟。而那个繁盛一时的楼兰古城就被风沙封存在这片荒芜之下,等待着人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塔里木盆地的沙漠,覆盖了3,4千年的文明,楼兰古道的炊烟里,亚洲人群和西欧人群,曾经在这里集中。炎热的太阳将这里烧干,沙漠成了唯一的陪伴,繁荣了千年的楼兰古城,———人影无踪。只有斑驳的土城墙,孤独地坚守着他们曾经的过去。1979年,罗布泊以东的一片古代墓葬群被考古学家侯灿、王炳华等人发现。
这个墓葬群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形制,环形列木桩整齐地排列在地表上,木桩由内向外围绕着墓室构成了七圈同心圆,并且粗细有序。在圆环的外面,还有行程5-6米放射线的放射状列木向四周展开。在这里,让世界震惊的“楼兰美女”出土了。一位距我们将近四千年的女孩静静的沉眠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看着这个神秘的罗布泊的风光,守护着楼兰的秘密。
罗布泊作为世界上久负盛名的无人区,吞噬了太多人的生命。1980年,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先生就陨落在这荒无人烟的罗布泊中,他在带领科研人员深入罗布泊探寻钾盐矿时,却再也没有走出罗布泊,永远地失踪在了神秘冷酷的罗布泊。彭加木的失踪是我国罗布泊科考史上最大的遗憾,也是他很多同行人心中的缺憾。
夏训诚,历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他带着一群研究人员深入罗布泊进行科考,主要研究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环境。而彭加木就是他曾经深入罗布泊的伙伴,彭加木的失踪也成为了他心中最大的缺憾。
一方面为了找寻彭加木,也是为了探寻罗布泊的秘密,夏训诚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共计进入罗布泊考察38次,最终发现了罗布泊形如大耳朵的成因。长时间的研究考察最终获得了不菲的收获,夏训诚还发现了丰富的钾盐矿,替彭加木完成了未竟的事业,从而罗布泊不再是死亡之海。
而多次深入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也使得夏训诚从这位“楼兰美女”的身上看到了古罗布泊气候的变化。夏训诚通过对出土的尸体、陪葬物等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楼兰的天气并不是逐渐变干,而是在四千年的实践中塔里木盆地的气候一直如此的干燥。
对夏训诚的发现最为有力的佐证便是在“楼兰美女”的尸体肺部中发现了大量沉积的黑色颗粒,经过检验发现这些黑色颗粒都是烟尘和沙尘。再结合墓葬中的陪葬物品以及“楼兰美女”的衣着分析,早在“楼兰美女”生活的四千多年以前,塔里木地区已经是处于干旱多沙的状态,这才是罗布泊“神秘”的源头!
楼兰古国的辉煌,吸引着西方文明,传递着东方繁荣。被发现的“楼兰美女”随着科技的发展,其面目逐渐被复原,身体的全貌也逐渐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她有着髙贵的衣着,黑色长发,漂亮的鹰形鼻,微张薄唇,洁白的牙齿,清秀的脸庞,为后人留下永恒的微笑。
历经3800年的等待,展示着她不朽的美丽。她全身都覆盖着毛织物或是羊皮,衣物是麻布的防风斗篷和连衣帽,从衣着可以推测尸体生前生活的环境应该是极为的炎热和漫天的风沙。所以当时的衣物主要是用麻棉混纺衣料,既可以防止风沙的侵入,还能够有效的透气。
在这次墓葬研究中,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个可以称之为“口罩”的出土物,几乎所有的墓内尸体都有覆面,而这覆面始于斗篷缝在一起的。它覆盖在人的面部,有些会在头的后面捆扎成结。这个出土物和我们今日的口罩的形制和功能都是非常相似的,剧参加挖掘的考古人员胡兴军说,这种覆面可以毫无疑问的说,它的一种功能可以叫做口罩。
楼兰姑娘,并不是传说,孔雀河支流保藏着永远的神秘,透露着消失而又发光的信息,带来失去而又重新捕获的希望。重谈一段历史,重读一页经典,分享那丝绸的轻爽,记住那沙漠的荒凉,再回想那云霞般美丽的新娘……
如今,古楼兰的旧址虽仍然被一片黄沙所覆盖,但那片土地还留有着往日人们繁衍生息的痕迹,仿佛依稀能窥见繁华街市里的熙熙攘攘,能听见羌笛幽幽,驿马声声.....虽然一切不再,但是今天的新疆鄯善县就是旧时的鄯善国旧址。
无论之后时代如何演变,纷争如何残酷,鄯善国也就是古楼兰的血脉还尚存着,并将继续延续。于我们,失去的是见证和文物,留存的是永恒的中华民族之魂。泱泱五千年文明,带不走的才弥足珍贵!
文/南宫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