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峰林晓镇。 南都拍客 张向良 摄
东莞西溪古村。 南都拍客 夏金楠 摄
东莞寮步横坑夜龙舟。 南都拍客 夏金楠 摄
梅州大埔花萼楼。 南都拍客 李汉晖 摄
文旅夜游赋能乡村振兴论坛,行业专家与企业精英汇聚一堂。
文旅夜游应如何助力乡村振兴?近期,《“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力争到2025年,我国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踏上新征程,进入新阶段,夜间文旅会有更新、更深的时代内涵——未来可能出现趋向于文化创意赋能的夜间文明。
在近日举行的第27届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GILE)上开展了文旅夜游赋能乡村振兴论坛,行业专家与企业精英汇聚一堂,思考光艺术的想象空间,多维度探讨文旅夜游如何助力乡村振兴。行业专家认为,文旅夜游需要进行有趣味的交互游戏,才能提高游客的识别度,用沉浸式戏剧的方式,将文化融入游戏中,通过大型夜游、剧本杀的手段,让年轻人主动了解文化,主动探索文化元素,为景区的故事赋能,让“本地人常来,外地人必来”,让文旅夜游“出圈”,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规划引导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
去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其中指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推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建设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规划中还提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即以重点产业项目为载体,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建设20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扩大夜间消费规模,让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
旅游业该如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规划中指出,把文化和旅游发展纳入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魅力乡村。保持对脱贫县文化帮扶政策稳定,对脱贫县持续给予扶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旅游,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在有条件的乡村地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项目。加大对乡村文化遗产和特色风貌的保护力度,维护乡村文化多样性,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专家观点 “亮化、美化、文化” 打造夜游IP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志才提出了从乡村振兴1.0的“宜居”到乡村振兴2.0的“宜业”再到乡村振兴3.0的“宜文”的方针。
吴志才解析道,“宜居”阶段是“输血阶段”,这个阶段的主体是单主体,着力点是政府,这个阶段要做到提升宜居环境。吴志才提到政府输血提升宜居环境有“绿化”“美化”和“亮化”,其中“亮化”就是指利用灯光给夜游经济赋能。做到“亮化”有“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亮起来”,要景观亮化、营造氛围;第二部是“美起来”,旨在内容打造、文化付魂;第三步是“嗨起来”,打造消费场景、沉浸体验,最终要让大家的消费有场景感。
“宜业”阶段是“造血阶段”,这个阶段是多主体,着力点在市场,振兴乡村产业。吴志才提到要运用乡村的优美生态环境、厚重文化资源、丰富特产资源这些优势来发展“夜·景”“夜·演”“夜·宴”“夜·购”“夜·娱”“夜·宿”“夜·探”。
吴志才还提到,宜文”阶段是“活血阶段”,这个阶段的主体是共同体,着力点是社群,这个阶段要做到活化在地文化。这个阶段有两个重点,首先是打造乡村夜游文化IP,这也分三个阶段,“亮化——美化——文化”,第一阶段是实行亮化工程,灯光照明,第二阶段是实行美化工程,通过亮化、光影塑造去定义空间,第三阶段是实行文化赋能,挖掘当地文化,讲好文化故事。第二个重点是推动文化双创工程,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行业聚焦 人才、环境、思维的改善和提升
夜游神文旅品牌创始人江海洋指出乡村振兴最大问题是乡村的环境与居民的思维改善和提升,而决定这两项的基础是经济活动,正是因为乡村穷、乡民难、乡建慢,乡村振兴才被提上日程,“但是乡村的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留下的大多都是老人”。“村里以老幼为主,年轻人才不足”。江海洋还表示要得到乡民的支持和理解,关键在于是否让他们切实参与、是否获得切身利益。
广东省旅游协会副会长、广东新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恰强以广东举人村为例,提出乡村文旅的共性问题,主要为三点:第一点是资源条件,其历史文化资源好,但体验感不够,距离核心城市较远,可引入人才欠缺,人口老龄化,年轻人不足。第二点是发展条件,其核心吸引点难找,可持续性发展难。第三点是支持条件,部门政策把控不准,扶持基金把握不易。
周恰强认为,歇马举人村的核心资源是人才,无论是村内独特的家训、历史、制度还是风水,其底层逻辑都是如何培养人才,其顶层设计是如何做好教育。在新时代的语境下,“人才”有了更深刻广泛的内涵,“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读书。在未来用夜游拉动歇马举人村的发展,将夜游引进村中,同时打造夜游的突破,利用村中的资源(例如温泉)进行对接和联络。乡村的发展空间不仅仅在白天,文旅的运营与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将夜景做上去,发展24小时消费,将一个文旅观光游,升级到一个整体度假式旅游。
思路创新 以夜游为支点撬动相关业态
江海洋在论坛中指出乡村文旅夜游中灯光活动的目的是将游客吸引到美食、民宿等相关业态中去,为丰富体验以及鼓励后续商家进入做铺垫,而单纯的亮化是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的,只有进行有趣味的交互游戏,才能提升游客的识别度,才能把消费者置于灯光之上,“这需要精巧的创意”,江海洋表示。
同时,广州新起典文旅科技有限公司高语铎也表示夜游行业内灯光要避免同质化,很多人只知道应该有灯光,但不知道灯光要带给游客什么样的体验,“我们需要加入戏剧化的元素。”江海洋提到了“99个月亮的灯光”的活动设计,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游客会参与到寻找99个月亮的游戏当中,会有专门的小程序指引游客寻找“月亮”。灯光月亮景观还会在游乐设施、菜单等场景中存在,引导游客进入到相关业态中去,“这样的灯光游戏设计会为文旅夜游的灯光产业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高语铎表示文旅夜游的四个重点是:灯光造景、科技赋能、文化融魂、创意出圈。夜游的核心是“灯光”,通过灯光点亮夜晚,让自然、灯光、游客三位一体,使人与自然,作品有机结合。而打造灯光的核心问题就是“科技”,科技不单单包括科技手段,更重要的是恰当的应用,使游客与科技交互,感受新科技的力量。“有人说乡村旅游有大量的同质感”,而高语铎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做乡村旅游的目的就在于“讲好中国农村故事,讲好在地文化”。因为在地文化不可复制,各个地域存在文化资源差异化,挖掘特殊地域文化元素再塑造,才能保证客人有不同的体验感。而达到该目标需要的就是“创意”,通过创新的手段,摆脱同质化,用创意服务于项目本身,找出乡村的运营潜质,为乡村赋能。
对于如何为乡村夜游赋能,高语铎认为可以通过年轻人喜爱的剧本杀为载体,用沉浸式戏剧的方式,将文化融入游戏中,通过大型夜游、剧本杀的手段,让年轻人主动了解文化、主动探索文化元素,为景区的故事赋能,让“本地人常来,外地人必来”。通过运营思维配合景区故事内容,通过剧本杀的创意内容,让业态与场景充分融合,让文旅夜游“出圈”,打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型旅游方式。以乡村夜游为支点,撬动上下游产业资源一体化运营,达到“跨界融合”。
思考聚焦 挖掘“光艺术”的价值与个性
文旅夜游中光的作用显著,更好的光艺术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感与参与感,间接拉动了城市与乡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对于光艺术的未来有怎样的想象空间?
夜空彩虹集团总裁杜海燕认为,“光艺术就是以光为主要表达媒介的艺术形式,它就是空间塑造者,新技术的出现,打开了光艺术呈现的潘多拉魔盒”。此外,杜海燕还提到“光具有连接性,它是将文化和城市聚集在一起的一个网络。灯光重启城市经济,振兴城市经济”,只要未来我们用光来表现更美、更好、更让人产生快乐和愉悦的东西,光艺术的价值就出来了。
佛山照明国内营销事业部主案设计师曾庆杰提出灯光是一种新的语言,灯光不仅确保了我们对物体的价值,它同时也能表达一个情感和历史的文化信息。作为一个照明的企业,曾庆杰认为应以灯光引入其他的智能设备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定制个性化场景,创造智能新时代。
阳光照明中国区产品设计部高级总监兼零售产品管理总监潘旼认为,光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会慢慢变成一个大众化、普通人、所有人都能够受益、都能够接受的表现形式,我们的照明理念会更多地面向大众化,面向消费者。
四川美术学院照明艺术设计教研室副主任、建筑光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黄彦认为随着城市的发展,艺术介入城市,不光建筑是建筑,装置是装置,可以考虑把这两者融合。艺术介入城市照明,是利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创造出的、利用光这一元素传达和表现符合城市空间环境的文化、个性和美学精神的方法,一定要讲个性,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常志刚认为,应把光作为一种媒介,去构建虚拟的空间。它连接线上和线下,是推动互动和共享的方式。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许琨 实习生 吴嘉敏 李天宇 谢昕佚 谭骕 王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