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淞沪会战的一部分,淞沪会战爆发之后,由于日军和我军在武器装备上太过于悬殊,尽管我国将士浴血奋战,但仍不敌日军,国民政府为了保障有限的军事力量不得不战略撤退。
其实在国军准备退出上海之前,蒋介石和部下曾想在上海与日本人打巷战,因为打巷战的话,日本的一些高爆坦克,还有飞机就难以发挥作用,从而可以让战争双方更公平一点。而且在上海还有很多欧美国家的租界,在这里打仗或许可以获得欧美国家的同情心,从而获得国际上的支持。不过后来蒋介石和他的部下进行综合考虑之后,决定还是采用“采用空间换取时间”的战术退出上海。
蒋介石退出上海之前为了能够让国际上看到中国抵抗日寇的决心,留守了蒋介石中央军的王牌军第八十八军。当时八十八军的军长孙元才经过考察之后将四行仓库作为国军在上海的最后防御点。
因为四行仓库是周围建筑中较高的一个,国军将士可以居高临下特别适合打防御战。而且在四行仓库后面是欧洲各国的租界地区,当时日本虽然已经全面侵华,但仍不想得罪欧洲各国,在打仗的时候他们会尽可能的避开租界。
再加上四行仓库周围有租界的一个大型煤气罐仓库,日军为了避免误伤,不能够使用高爆武器进行攻击,只能够使用常规武器进行攻击,这有效的缩短我军和日军之间的装备差距。
而且四行仓库内部的水电齐全,下面的下水道直接连通着苏州河,因此可以避免日军切断粮食和水源。如果真的防御失败,国民政府还可以与欧洲各国协商让军队撤退的租界地区从而保障国军的有生力量。
由于四行仓库和租借只是隔了一条河,因此欧洲各国的记者可以直接看到来观察这场战争,并且可以及时的将战争情况向全世界播报,让各国政要第一时间获取有关于上海的情况。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布鲁塞尔会议,希望欧洲各国政府能够在中间进行调停,尽早的结束战争,不过最后的布鲁塞尔会议并没有如约的召开,欧洲各国也根本没有调停的意思,因此国民政府这样的一个计划也就失败了。
日本最初对于我军留守四行仓库这件事根本不在乎,本以为可以很轻松的消灭所有的国军。因为之前日军和国军的战斗中,日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双方战争中更像是屠杀。现在限制的这些重武器的使用,日军在推进的过程中的损耗远超出了预期。
当时日军为了顶住国际上的压力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四行仓库进而展现自己的实力,让欧洲各国打消调停的念头,所以日军才会想尽一切办法拿下四行仓库。
根据日本方面所留下的战争文献记载,当时日本指挥官松井石根为了拿下四行仓库做了很多的计划,比如偷偷潜入楼内,假装难民靠近楼体,不过都被守军识破并且成功击退,没办法只能够采用强攻。
留守仓库的八十八军是蒋介石特意培养的一支德械师,有德国的教官进行直接训练,所装备的武器也全部是从德国进口。因此留守的八十八军也是我国装备最先进战斗力最高的一支部队,所以日军在拿这个常规武器正面进攻的时候损失惨重,而且根本不可能攻下四行仓库。日军方面经过考虑之后也就决定派一支敢死队用钢板做为掩护接近楼体,并且用炸药将楼体给爆破。
这对于守军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危机——因为如果四行仓库的楼体被爆破了,四行仓库相当于不攻而破,楼里面的战士也都会被炸死。
陈树生绑着炸弹跳下去之前日军已经靠近楼体并且打好窟窿埋上了炸药正准备后退引爆。由于当时日军拿的钢板比较厚,子弹根本打不穿,手榴弹扔上去之后会被弹开,常规打击根本无法对日军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敢死队队长陈树生情急之下想到的最好方法就是用身体砸开钢板,用手榴弹将这些日军给炸死。这一幕在苏州河对岸的外国记者都亲眼目睹,并且有相关记录。在陈树生之后又有好几个敢死队员先自身绑炸弹相继跳下,成功阻击日本人靠近楼顶。
那为什么不用其他东西砸开钢板再扔下去手榴弹呢?其实并不是敢死队员想不到这一点,而是当时的条件根本不允许。
首先当时时间特别的紧迫,楼体随时都有被炸的可能,时间拖得越久越危险,眼下又很难顺手找到合适的重物砸开钢板。
就算能够找其他中午将日本的钢板砸开一个口,但被在砸开之后日军会迅速的重新组织阵型保持钢板防护模式,短暂的砸开一个小口很难将手榴弹完美地投到钢板之下。
手榴弹拉开引线到爆炸的时间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必须先将重物抛下之后然后再拉开手榴弹将手榴弹扔下去,一个能砸开钢板的重物一个人又抱不动,至少需要三个人进行协作,在当时紧急的状态下很难完美搭配。
更何况当时日军正在远处进行火力掩护,若是真有人拿着重物和手榴弹站到洞口很立马会被日军狙击,陈树生在刚到门口时就挨了一枪,三个人靠到门口只会白白送人头,而且完不成任务。
所以将炸弹绑在身上跳下去砸开钢板再引爆手榴弹,是最能给日军带来有效打击,同时也是给自身造成伤亡最小的一种方式。
于是陈树生在权衡利弊之下留下了一句“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壮烈殉国,而在陈树生之后又相继有几位将士跳了下去,终于用生命保护住了四行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