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拜谒伏羲陵
河南淮阳最让人骄傲和引以为荣的当数伏羲太昊陵了。相传先祖伏羲氏率部落爬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到达淮阳,生息繁衍,死后葬于龙湖湖畔。太昊陵因其悠远的神秘历史而牵魂,千百年来,无数华夏儿女,纷纷来此凭吊和追忆。
自古以来,太昊陵庙会场面宏大,规模空前。尤以农历三月初三最盛,历时月余。其间最热闹当数初十至二十,尤其在十四至十六三日。庙会期间,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据说人数最多时一天游人竟达三十万之众。摊点上出售的“泥泥狗”、“布老虎”,历时久远,据说与图腾崇拜有关,国内外专家称之为“真图腾”、“活化石”。
2016年7月17日上午,我和文友李文生、王长伟、蒋军伟一行慕名来到了太昊陵。
进入园中,我们被其宏伟建筑和纷繁景色所震惊。园中的建筑无不透出远古的幽情,传达着神秘的信息。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画、一廊……都凝聚着华夏民族的辛勤和智慧,体现了工匠们高超的建筑水平,更彰显着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探索和奋斗精神。
太昊陵,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太昊伏羲氏居三皇之首,故尊其陵“天下第一陵”。太昊陵庙依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
我们转至渡善桥,俗称“面桥”,意即善男信女谋面人祖,皆应除去杂念,万心归善。东面的桥谓之东善桥,西面的桥谓之西善桥。脚下的河便是蔡河。
继续前行,便是太昊陵庙的第一道大门——午朝门。东西两侧各设一小门,曰东天门和西天门。两边筑石牌坊,东曰“开物成务”;西曰“继天立极”。西护城河与蔡河交汇之桥名曰“下马桥”,东护城河与蔡河交汇之桥名曰“上马桥”。封建社会,惟皇帝、钦差大臣来朝拜人祖时,方取中门。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即为史称“文东武西”。
太昊陵庙是太昊伏羲氏的陵墓和庙宇之简称。其建筑格局延承了中华古建筑之理念和风格,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七观、十六门。若同启诸门,太昊伏羲氏的陵墓赫然入目,在紫禁城内,这道景观史称“十门相照”。
接着便是道仪门,旧称通德门,属单檐硬山式建筑。过了这道门,我们便步入了太昊陵庙的内城。
太昊陵每座建筑的南北墙与南北中轴线不是平行的,从地墁砖的铺设看得更清楚。太昊陵中轴线是真子午线,而建筑物则使用的是磁子午线,所以它们的两条线是不一致的。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先天门,它是为歌颂太昊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而命名的。上面匾额上的两个字叫“滥觞”,“滥”是指江河水满溢。“觞”是指用动物的角做成的酒杯。合在一起指江河的发源地水极浅极小,只能漂浮起一个小小的酒杯,在这里引申为文化源头的意思。
至太极门中心广场,迎面之门名太极门。太极门处在太昊陵的中心位置,其东侧有一小门曰仰观门,西侧有一小门曰俯察门。东面那道门叫三才门,三才即天、地、人。西面那道门叫五行门,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中间这条路叫玉带路,顾名思义即象皇帝束腰的玉带一般,镶嵌于太昊陵的中央。过了太极门,便进入了太昊陵祭祀广场。
迎面一座建筑叫统天殿,俗称大殿,建于明代,是太昊陵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殿宇,也是全国所有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殿宇,因为没有任何殿宇能称统天殿的。在它的东西两侧各置一幅楹联,上联为:炎黄尧舜禹汤文武周孔老庄无不追踪人文始祖,下联为:帝王将相三教九流诸子百家若非羲皇谁敢统天?观此建筑的地位之高伟,实让人肃然起敬,退步膜拜。里面供奉的便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
月台又名祭台,帝王祭祀大典之地。至殿内,人祖伏羲塑像立于面前。人祖头生双角,肩披树叶,腰缠兽皮,手托八卦,赤脚坦腹。从其着装看,伏羲氏所处的时代为原始社会时期,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两个侍从,分立两侧。左边是朱襄,右边是昊英,传说一个是管天文,一个是管地理。
重檐歇山式建筑叫显仁殿。殿内供奉女娲像。女娲是伏羲的妹妹,三皇之一,也建都于此。伏羲、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所以人们既称女娲为人祖奶奶,又称女娲为人祖姑娘。来此殿里求子求孙之百姓,络绎不绝、人山人海。众人虔诚无尘,俱善尽躬。
太始门,因其上存明太祖朱元璋御碑一通,又称为“御碑亭”。接着是先天八卦坛。终于来到了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陵墓,也是全国唯一的上圆下方形制的陵墓。陵前的这通墓碑,上书“太昊伏羲氏之陵”,既无题跋又无年款。
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拜祭者络绎不绝,留有大量碑碣。据统计,现存历代碑碣285件,其中有历代皇帝派大臣来祭祀所立的“御祭碑”七通,赞颂太昊伏羲氏的题词碑10通,记述重修或增修经过的重修碑15通,其余大多是民众乐捐的功德碑和进香碑。
伏羲陵高数丈,圆形,周长200米。气势雄伟,巍然耸立,素有“羲陵岳峙”的美誉,有诗赞曰:“孤峻陵如峙,巍巍近接云。河图钟瑞地,古圣有庖坟。碑剥留残字,松高挂晚曛。至今瞻望处,灵气尚氤氲。”
太昊陵庙内古柏森森,最为奇特的是一株巨大的古柏中间,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长出一株檀树,檀树生长快于柏树,现已成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形成了奇异“柏抱檀”的壮美奇观。
老百姓神传说柏树又名香树,檀树长于中间合称“香檀”。这棵柏树面朝西南方,毛泽东主席的家乡——湘潭,树地同音。毛主席生前没来过太昊陵,去世后其灵魂来到这里,让人祖爷保佑人民过上幸福日子。改革开放后,也就有了“二柏夹一檀,打得粮食吃不完”的说法。1997年6月26日朱镕基总理来淮阳视察,听到上面的故事,调侃地问工作人员说:“为什么包拯还要到陈州放粮呀?”工作人员随即应变,对答如流:“总理呀,那个时候可不是共产党领导呀!”朱总理听罢便哈哈大笑起来。
我带着千里烟波,带着久久对人文始祖虔诚的敬仰,带着对伏羲庙的绵绵不竭的渴望,我
终于踏上了人文始祖出身的土地,我站在这个陌生而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土地上,一种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在感染着我。站在伏羲陵前,,我在历史与现实中,努力地梳理着自己的思绪,我终于来到了羲皇故都。.
我站在天与地之间,准确地说我是站在淮阳的天与地之间,这个秉承天地之气而得名的县城,,真是令我神往已久啊!.
人生天地之间,天地人三才在后,而人类走出鸿蒙未启的混沌世界,自三皇五帝开天辟地至今,人类文明之火相传,开天明道真者伏羲也.。
“一画开天,”昭示者人类文明的开始,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人类文明的滥觞.这是经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的一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努力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来到了伏羲陵,,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四季常青的高大古柏,在盛夏时节现出昂然的生机.每一棵古柏都带着岁月的沧桑,像是在对后世之人述说着一个个人类从远古走来的故事,这些古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伏羲是农历正月十六诞辰的,每一年人们都要根据天干地支的变化规律,选出一棵“神树,”“神树”是伏羲派来给人们灭禍消灾,祛除百病的.这一天人们带来红纸剪成的纸人,贴在“神树”上,身上哪个地方有病,就用燃着的香头烧小纸人的哪个部位,然后贴在神树上,以祈求保佑康宁,哪一天棵棵树上都是红彤彤的,“神树”变成了火树。
我一边仰头看这一棵棵古柏,一边想象着那一天的热闹的情形,不知不觉我走进了殿里,袅袅的香火把人带入了远古鸿蒙为开的时代身披树叶的彩塑伏羲,给人一种威仪古朴,仰之所见之感.
伏羲,一作宓羲、疱牺、包牺、亦称羲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羲.《太平御览·诗含神雾》中记载:在一个极了的国土“华胥氏之国”中有一个姑娘,她又一天到“雷泽”这个地方玩耍,偶然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便踩到这个脚印上,,她的身体向右了什麽感应,便怀孕了,不久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宓羲,(即伏羲).由于伏羲的降生时其母踩了雷泽中的“大迹”而受孕的结果,因此,向人认为他是“雷神”之子,于是人民推他为君主,拜望的首领.
“人文之祖”出生时那样的富有传奇色彩,我想这一定是后人加的,他被推为百王的首领,应与他创造了八卦和“味百药而制九针”有关.
据《淮南子·时则训》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白皋、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尊为东方天帝,这就是他的神职.
而优羲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的传说,在《山海经·海内经》可以找到佐证.“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太白皋爰过,黄帝所归.”“太白皋爰过”,即伏羲上下于建木之意.
我翻动着一页页的历史,那沉淀在一个民主文化血液中的精华,华夏先民的诞生、繁衍生息是一种这样的情景,难道人类这得是他和女娲兄妹通婚而生.传说他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他穿着树叶或鹿皮,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他人首蛇之鳞身或花纹,这不就是蛇系氏的族徽或图腾标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