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即“苏州园林”,是位于苏州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建于前6世纪,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而能够购票游览的十处不到。园林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不出城郭而获得山林之趣一种创造。
中国四大园林是北方两座,包括北京的颐和园和承德的避暑山庄;以及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而苏州四大园林除了拙政园和留园,另有沧浪亭和狮子林。迥异于北方园林的恢宏大气,苏州园林以小巧精致见长,受制于面积,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
翻看苏州园林的造园历史,发现它们的出现全部都和官员有关。
先说苏州面积最大造园艺术最巅峰的拙政园,其创造者是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在明正德初年,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御史是中国古代官名,明初为正九品,后升正七品。知乎上有篇文章专门论述这个王献臣是否为贪官,结论为否。原因是没有证据证明,其二是王献臣在朋友圈名声甚好,和文征明唐寅等人都相交不错。第二个理由就值得商榷,西晋时期的石崇靠劫掠往来富商,因而致富,不也是同样不妨碍和众多文人交好吗?
再说说古老的沧浪亭,这是北宋年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弃地约六十寻,于是购入,而且有明确的数字四万钱。北宋一贯钱按照购买力来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700块。四万贯就是接近3000万,在今天也就是金鸡湖畔一幢别墅的价格,但是在北宋却可以在城中买十几亩地。《水浒传》里面的吴用和晁盖筹谋无数心血盗取的给高俅的生辰纲也只是十万贯,由此可见说苏舜钦一掷千金也豪不为过。集贤院是官署名,即中央朝廷的文化机构,而校理大约就是一个文职散官。两宋时期想来优待世子,不过能随便拿出四万贯,确实挺豪横的。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一个侍郎,一个光禄寺少卿,没有点足够的流动资金,大概也置办不了十亩地面积的家产。
留园,曾名“东园”、“寒碧山庄”,占地面积约35亩地,代表清代风格。明万历年间始建,为太僕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徐泰时(1540~1598年)又名三锡,万历八年(1581年),他参加殿试中了进士,即更名“泰时”,时年四十一岁,授工部营缮主事,主持修复慈宁宫,亲自详细筹画并指挥施工。因有功劳,擢为营缮郎中。太仆寺,中国古代朝廷的中央机构之一,管理宫廷御马的机构,就具体职能而言,基本相当于现今中央军委总后勤部的军马部。太仆寺少卿为正四品,清代的俸禄为每年105两银子。
艺圃,又名醉颖堂、药圃,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41年)。初为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名“醉颖堂”。明万历末年,文震孟入主醉颖堂改名为“药圃”。清初顺治十七年(1660年),山东莱阳人姜埰购得,改称“颐圃”,又名敬亭山房,后又称“艺圃”。袁祖庚,22岁中三甲进士,先任绍兴推官,四年后入京,任礼部客司主事,再任精膳司员外郎、郎中,后调任荆州知府,三年后调升浙江按察司副使,于嘉靖三十七年被朝廷罢官,削职为民。文震孟是文征明曾孙,22岁时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姜埰,山东莱阳人,明末清初学者崇祯庚午年举人,明崇祯四年(1631)联捷成进士,初除密云县令,改知仪征县(今仪征),有政绩,升为礼部仪制司主事,选授礼科给事中。以弹劾权贵,受廷杖入狱,谪戍宣城卫。这四个人都是宦海沉浮。
怡园,建于清代晚期1874-1882年。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九年,耗银20万两建成,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怡园琴会在今天的苏州还是很有名气的。
环秀山庄以假山独步天下,虽然面积极小,但假山有风壑云泉之感。五代时期,为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璙的金谷园。宋代,为文学家朱长文的药圃,其后屡有兴废。明嘉靖年间,先后改为学道书院、督粮道署,万历年间为大学士申时行住宅。清乾隆年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宅,蒋氏建“求自楼”,楼后叠石为山,掘地三尺,引飞雪泉,并造屋筑亭于其间。其后相继为尚书毕沅宅、大学士孙士毅宅。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孙氏后人孙均邀请叠山名家戈裕良重构此园,此后该园以假山名扬天下。清道光二十九年(1847年),汪为仁购建汪氏宗祠,立耕荫义庄,并重修东北部花园,此园成为汪氏宗祠“耕耘山庄”的一部分,更名“环秀山庄”,也称“颐园”。
耦园,清雍正年间,保宁知府陆锦致仕归里后始构“涉园”于此,又名“小郁林”(今东花园)。后清同治十三年,按察使湖州沈秉成因病寓苏,携妻归隐,购得涉园废址,聘画家顾沄在旧园基础上设计,重修扩建为一宅两园的耦园格局。光绪二年(1876年),新园落成,沈秉成将其易名为“耦园”,寓夫妇偕隐双栖、啸吟终老之意。
这些都是现今可以购票前往参观的园林,还有众多极为小众园林。鹤园,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道员洪鹭汀始筑,因俞樾书有“携鹤草堂”匾而取名“鹤园;曲园,俞樾故居,俞樾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听枫园,面积7亩,内花园1.7亩,同治三年,曾署苏州知府的湖州吴云(字平斋)筑宅于此。惠荫园,园址初为明代嘉靖年间归湛初宅园。后属胡汝淳,名“洽隐山房”。
这些隐藏是古城苏州各个角落不为人知的园林,共同构建了苏州的古典文化,但是每一个园林的修建似乎都离不开官员之手,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富,古人真是诚不我欺也。斥巨资建造这样的园林,以来彰显自己的风骨气度,顺便也体现了自己的物力财力,真是一举两得,再好不过。明清之际,随着商人地位逐步上升,众多私家园林的流转过程中不断出现商人巨富的身影,但是作为士农工商的农民和工人,似乎从未见过他们有财力能建造一处自己的庄园。
这里面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狮子林,因为它是由一群和尚置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