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肺癌是我国“第一大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统计,2020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数约457万,其中肺癌病例数约为82万。同年,肺癌死亡人数高达71万,占癌症死亡总数的23.8%。
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现状,对肺癌诊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全国范围内,肺癌诊疗水平的不均衡程度令人担忧。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张毅教授告诉搜狐健康,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方的医疗资源严重不平衡,县级市医院的医疗资源相对短缺。这就导致肿瘤患者治疗呈现明显的向大医院、名专家聚集趋势,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的现象尤为普遍。
此外,肺癌等肿瘤几乎都依赖指南开展规范化诊疗,如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每年发布的各种恶性肿瘤临床实践指南或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发布的指南等。但县级市的医生很少有机会能够跟国际上或国内顶尖专家有直接沟通交流的机会,也很难通过指南,对患者展开个体化治疗。
沉淀大型医院的肺癌专业经验,推动诊疗规范化建设,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是张毅教授及其团队多年来始终在探索的方向。7月23日,在北京国际胸外科论坛开幕式上,张毅教授团队发布了联合科研成果——肺癌临床智能辅助决策系统SmartCDS for Lung Cancer。
据张毅教授介绍,该系统涵盖了众多专家经验并结合真实世界的数据和多个国内外权威指南,通过不断完善和学习,给出基于专家经验、多指南、真实世界数据三大引擎的肺癌诊疗建议。
市县医院应用时,医生可查看该系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推导的各类治疗方案,还可就方案发起远程会诊,由双方医生对方案制定的原因进行深度解读和探讨。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大医院、大专家的治疗意见,医生也能学习到顶尖专家的诊治思路,快速成长。
实际上,人工智能(AI)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并不少见,国内也尝试引进过国际知名公司的肿瘤决策系统,但并未成功普及。谈及原因,张毅教授认为,它们不接地气。
“它们结合的是国外患者的病例材料其次,诊疗手段上更多依赖国外进口药物。但随着中国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很多创新药物已经可以和进口药物媲美,PD1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所以,辅助诊疗系统要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张毅教授解释道。
现阶段,SmartCDS for Lung Cancer暂未对患者端收费。在张毅教授看来,该系统更多的是面向有需要的基层医院、医生。如果病人选择留在当地治疗,这对于基层医院来讲,也是一种“创收”,并不一定走“患者使用一次收一次费”的形式。
不过,基层医院留下患者后,是否有能力满足患者后续治疗需求,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未来,该系统将通过政府项目、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华佗工程等学会平台覆盖更多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