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座“八戒寺”,不仅每年有“后裔”赶来祭祀,还有年轻男女

旅游 微醺说历史 2022-08-01 12:44

原标题:云南有座“八戒寺”,不仅每年有“后裔”赶来祭祀,还有年轻男女

“云南”是个好地方,除了风光秀丽外,或是“多民族”的原因,这里还有许多怪趣民俗;就比如保山市古板桥镇的“西庄”,这里有座特殊的寺庙,名字就很有趣,“八戒寺”。

不用怀疑,“西庄”供奉的就是《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而且这里的人多不吃猪肉,每月都有“庙会”,每年正月二十三,还是八戒寺的“本主会”。

千万不要觉得“八戒寺”是在模仿《西游记》,因为这座古刹可比《西游记》久的多,竟然有600多年的历史;而且,每年正月二十三,还有自称“八戒后裔”的人前来祭拜。

乍一看有点乱,一部神话故事书,几乎毫无现实根据的《西游记》,竟能哄得人立庙祭祀?

如果按《西游记》的描述,“猪八戒”本是掌管天庭水军的大元帅;后因得罪了玉帝,才被贬下凡间,堕入牲畜道,最终落在“福陵山云栈洞”。

后面的就不多讲了,大抵是猪八戒“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最终被如来佛封为“净坛使者”,专食民间各庙供奉。

这么看,“猪八戒”在人间是没有专门庙宇供奉的,可这“八戒寺”又是怎么回事呢?

按当地人的说法,云南“西庄”是猪八戒的老家,“八戒寺”也可以看作“家庙”;更为奇特的是,“西庄”原来的名字就叫“高老庄”。

绕来绕去,这不还是模仿《西游记》吗?

当地“地方志”,以及民间都有传颂,说“西庄”早在唐代就已存在,其本名“高老庄”。

不同于《西游记》的是,“地方志”中记载的更为详细,说“高老庄”地势低洼,背靠大山,村南两山之间有一条峡谷。

每逢大雨,山谷就成了波涛汹涌的河流,时有山石滚落“河中”,又被洪水冲入百姓田地;大雨过后,百姓田中便会留下杂乱的“巨石拱地”,样子就像野猪糟蹋了一番。

也不知是谁传的,说当地有“猪妖”作祟,后来就出现了一座小庙,这时还不能称为“寺”;说来也怪,自从有了这座庙,每逢下雨,山谷中的洪水便改道而走。

今天看,这大概是泥石流淤积所致,但在古代,这就成了那座“庙”的功劳,于是香火愈加鼎盛。

直到这年“正月二十三”又逢大雨,眼看洪水漫出山谷,这就要冲进百姓田地,忽然出现了一位手持“九齿钉耙”的少年。

少年手持“钉耙”,快速挖出一条河道绕过百姓田地,百姓感恩的同时发现,原来的“庙”消失不见了;至此,“正月二十三”就成了当时的“少年”,以后的“猪八戒”诞辰。

单说这位少年,治水后并未离开,从此落户“高老庄”;后来百姓逐渐发现,这位少年能日食斗米,力大无穷,有一次竟然“徒手制服疯牛”,且为人行侠仗义,护卫一方。

当地百姓见少年“神力”,又结合消失的“小庙”,于是传说为“神”;后又有人发现,少年时常前往村旁“卧佛寺”,里面还有个天然石洞,名曰“石花洞”。

一日,有人跟踪“少年”入卧佛寺,进入“石花洞”后再没出来;那人偷偷潜入,正好撞见“少年”满身红光,随后消失不见,再出现时已在“高老庄”内。

这话一出,当地百姓更奉“少年”为神,后入赘当地巨贾“高家”为婿;这对夫妻本来十分恩爱,十年后两人已有子嗣,“少年”却忽然剃度出家,传说“保护唐憎西天取经去了”。

当地人不忘“少年”恩情,于是就出现了后来的“八戒庙”,这就跟《西游记》对上了。

据“地方志”记载,日后“八戒庙”时常显灵,当地百姓愈加香火供奉;到宋元时,在“少年后人”的主持下又重塑金身,大肆扩建,至此由“庙”成“寺”。

如果从宋元开始算,这座“八戒寺”足有6、700年的历史了;明洪武年间,迁“窄乡”入“宽乡”,大量中原百姓迁入云南,此时“吴承恩”正在搜集民间志怪,筹著《西游记》。

当时有门亲戚“董氏”,恰巧迁入云南,于是就将“八戒寺”的故事告诉了吴承恩,后来就顺理成章的编入《西游记》。

或许此书流传太广,“高老庄”的外来人越来越多;慢慢的,这里的地名也改了,成了如今的“西庄”,寓意“西取真经”。

且不管此事真假,反正“地方志”这么记载,当地人也这么传说;仔细想想,这类事其实并不少见,比如1556年时,吴承恩任浙江长兴县丞,曾沿箬溪、太湖一带走访。

当时的吴承恩,自觉“箬溪”西边的“方山”内的“清风洞”非常神秘,于是就擅自将其改名为“黑风洞”,还成了《西游记》中“黑熊怪”的巢穴。

不管怎么说,“八戒寺”是要远远早于《西游记》的,这里也是唯一供奉“猪八戒”为主神的大型寺庙。

据称,6、700年后,“八戒后裔”早已繁衍成数支大族群;每年正月二十三,总有人来到“八戒寺”祭奠,因此才说,这是一座“家庙”。

不管是什么“庙”,如今的“八戒寺”依然香火鼎盛,除了当地人的香火外,也有不少外地人前往祈愿,这就有意思了。

还是受到《西游记》的影响,来这里的多为年轻男女,目的是“求桃花”。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