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是“民歌之乡”,沿弥渡县城往寅街方向走,从四车道的柏油路岔进乡村公路,之后是仅容一车通过的土路,傍着群山弯弯曲曲往深处爬行,直到一个叫朵祜的村子,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整个村子呈红砂石的色调,寨门、路面、墙基、墙画都是红砂石的色系。进村的墙上绘满古朴的传说故事;墙基的石块上,间或画着一簇火苗、一个行人之类的简易符号;贴在墙上的簸箕里是一幅幅图腾画;就连一些新农村建设的标语也是刻在木条上再挂墙,与整个村子的风格融为一体。总之第一印象,群山之中的朵祜村,是一个充满传说故事和神秘图腾的地方,一个宁静、质朴、美丽的村庄,男女老少开口都会唱几首民歌。
弥渡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彩凤,就生活在这个村子里。
李彩凤1943年出生于弥渡县寅街镇朵祜村,天生一副好嗓子,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唱起歌来“管天管地管不着”。在她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年,隔壁有人生病,请毕摩来跳神,毕摩唱《诃气拉北》(彝族话音译,南诏国第一代王细奴逻的名字),她听两遍就会唱,可以说是自己学会的第一首歌。
此后,什么时候得闲什么时候唱,她没有具体的某一位师父,都是一路学一路唱,东听一点,西学一点,哪里听到调子,一两遍她就会了。加上天生的好嗓子,清晰的口齿、透亮的声音,她和她演唱的民歌不胫而走,唱到中央电视台、北京大学、曲靖市、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云南民族大学,下关、弥渡就更不用说了。
李彩凤传唱的民歌主要有四类。
一类是叙事歌,共两首,《诃气拉北》和《彝族画匠歌》。在《诃气拉北》的歌词中,详尽地描述了细奴逻还未当上南诏王时,在深山放羊的景象:“他脸圆圆呢,个子高高呢,胖胖呢;裤子穿半截,头戴毡帽,身披毡子;他在野外宿营,垫的是松毛;山头上放羊怕豹子咬,山旮旯里放羊怕毒蛇咬;又下雨,又下雪,细奴逻伤心死了;他说又下雪又下雨,有点支撑不住了;他已经翻过了七座山,过了七条河,细奴逻真呢伤心不住了;小羊数不上数,大羊一千五,他感觉放不赢了……”
《彝族画匠歌》讲的是毕摩请来一个画匠,画鬼神,毕摩告诉画匠怎么画:“画人画匠画天狗,黑狗朝前,白狗在朵祜村的墙画后边;画人画匠再画人,人是人呢画好呢啰,绿衣绿裤穿给你啰,鞋子鞋呢穿给你;画人画匠再画牛,牛呢牛呢在画中,牛是牛呢画好呢啰,牛要下田啰;画人画匠再画鸟,鸟是鸟呢画好呢啰,抬上天啰飞上呢天。”
第二类是彝族古代歌,有《青棚调》《打歌调》《哄娃娃》等。
第三类是弥渡民歌,有《放羊调》《小河淌水》《十大姐》《弥渡山歌》《绣荷包》等。
第四类是山歌,调子是固定的,歌词即兴发挥,根据现场表情达意,想到什么就唱什么。
不仅传唱,李彩凤或许自己都不知道,她已经在创作了。比如,她用朵祜的调子唱弥渡民歌《山对山岩对岩》,歌词一样,但曲子更婉转多变;当她听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便用家乡的调子来进行演绎,让专家盛赞:“我们从来都没有听过,还可以像这样唱《梁山伯与祝英台》!”
2011年,弥渡民歌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遗保护名录。2012年,李彩凤被评为弥渡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被命名为“云南省百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
2018年,随着国家非遗项目的推进,由国家出资,李彩凤到昆明录制专辑,共录了14首,《诃气拉北》《彝族画匠歌》《青棚调》《打歌调》《弥渡山歌》《小河淌水》《放羊调》《梁山伯与祝英台》《哄娃娃》等。
“唱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热爱舞台,热爱生活!”这位年近八旬的彝族奶奶说。以朵祜村层层瓦房重重青山为背景,想象自己在北京大学的舞台,想象当年为她伴奏的俄罗斯乐团,她再次唱起了《诃气拉北》。
来源:大理日报(文\图 又凡)
编辑:刘文波
审核:李政波
终审:李建奇
点亮在看,推荐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