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能看到自己已经看过的东西。
这个所谓“已经看过的东西”,既包括物理的实质的世界,也包括抽象的心灵和精神世界。
据说,当年哥伦布首次登陆美洲华特林岛的时候,岛上的印第安人却看不见近在眼前的诺大帆船。
他们惊奇于这些不同于自己的欧洲人如何来到这里,由于看不到近在眼前的帆船,他们认为这些人是从“云端上下来的”。
因为:
印第安人从未见过帆船,没有帆船的概念和逻辑,因此变得“视而不见”。
这个故事流传广泛,不知真假,因为听起来实在夸张,超出我们的想象。
然而,在心灵和精神的世界,类似的事情却每天都在发生。
因为童年时期从未见过幸福的婚姻,那么长大以后,总是特别关注那些痛苦可怕的婚姻故事,并坚信所有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痛苦婚姻中。
即便听说了一些幸福的婚姻故事,也会认为那是小概率事件,并认为这种事情永远与自己无关,“我怎么可能有那种命”,是他们常有的想法。
他们可能绝对拒绝恋爱,可能甩开那些温暖平和的约会对象(因为没见过这样的好人,因此觉得他们很无趣),更可能和一个爱无能,无法对婚姻负责任的人结婚,以验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因为从小的生活太过于苦难,因此长大以后也坚信人生就是苦难的,会拿着放大镜,到处寻找苦难的痕迹,并因为找到了苦难而感到欣慰和满足,“我就说吧,事情肯定就会这样”,是他们常有的想法。
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由于没有见过幸福的人,没有体验过温暖的关系,他们会自动略过与这些词汇有关的人、事、物。
即便有人把这些东西送到他们手上,塞到他们怀里,他们也会愤怒地摔个稀巴烂:“这些东西跟我想的不一样,你一定是在骗我,嘲笑我”。
然后,他们要么转身离去,要么会对那些爱他们的人们实施伤害。
这是因为,他们的无意识会自动过滤那些积极的、善意的、有爱的内容,同时把那些冷酷的、苛刻的、伤害的部分放大。
比如同样都是听到这段话:“像你这样的,早就可以做到月薪2万了。我一个朋友,也是三本毕业,而且他跟你一样,也是特别冷门的专业。他一毕业就去了深圳,进了一个民企,从基层一路做到总监”。
这段话的本意,是在说“你”其实很有能力,应该在工作中得到更多报酬,也在通过“一个朋友”的例子,鼓励他可以做更多探索和尝试。
但是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很少见到善意,没有体验过鼓励的人来说,他们很可能从这段话里听到的是:
1)贬低:像你这样的?我是哪样的?他心目中的我肯定糟糕透了。
2)嘲笑:他在说我不如他那个朋友,同样的起点,人家做得比我好多了,他觉得我真是又蠢又笨。
3)讽刺:他觉得我三本毕业,很差劲,然后性格还懦弱,不敢出去闯荡,活该窝在这个没有前途的单位。
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心里,就像是内置了一个翻译机,会自动把那些积极、善意、温暖的话语,翻译成贬低、嘲笑、讽刺的意思 。
————————————
说了这么多,我是想说:
如果你的童年生活受到虐待,遭遇严重的忽视,充满绝望和无助,那么请一定要:
对自己的感觉保持开放和好奇,如果有人带给你的感觉,不是那熟悉的痛苦感觉,
而是陌生,奇怪,别扭,不自在,尴尬,茫然……,那么极有可能,这个人在爱着你,并且正在为你做一些很好的事(当然只是可能,请你具体辨别)。
还有请刻意提醒自己——
我要学习吸收爱,吸收那些关系中积极的感受。
在和他人的互动中,刻意从善意的角度解读别人的意图。
你也可以阅读我的书,书里有很多心理自助的方法,相信一定能帮到你。
如果你因为受困于童年创伤而无法进入亲密关系,这个心理脱单课也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