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是谁?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他先后下西洋有着怎样的意义?他与南京、与牛首山又有哪些不解之缘?……为丰富青少年的暑期生活,7月30日上午,南京晨报联合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开展“海上丝绸之路——郑和文化研学游”活动,带青少年学子们深入地了解郑和的一生。
趣味课堂讲郑和 有奖抢答举手忙
在活动第一站,郑和二十世后裔、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常务理事、南京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宽涛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文化”主题研学授课,从郑和的“简历”到七下西洋的“游记”,从郑和与南京的缘分到当下金陵现存的郑和遗迹,从中外航海家的航行时间、船员人数、航船大小到新老丝绸之路的划时代意义,在这场研学课堂中都有体现。
“郑和在哪里去世?”“‘一带一路’具体指什么?”在课堂接近尾声时,郑宽涛向现场的孩子们发出提问,回答对的孩子可以得到奖品。只见孩子们兴致高昂地先后举手抢答,一旦有人回答错误,不少孩子会立即举手示意,生怕错失了获得奖品的机会。
一名获得奖品孩子的家长告诉记者,这样的授课非常有意义,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了郑和,学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有奖问答的环节,让孩子加深对刚才所学郑和相关知识的回顾,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参观郑和文化园感受郑和下西洋非凡历程
主题授课结束后,孩子们就来到了郑和文化园进行参观。据悉,郑和去世后葬在牛首山南麓,他的墓冢便在如今的牛首山郑和文化园内。2016年3月,国家文物局明确将南京列入海丝申遗城市名单,并确定郑和墓等4处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史迹作为首批申遗点。青石砌成的马蹄形墓园,让孩子们初步领略到古代航海家的不凡气概。
“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前有4组平台,每组有7级台阶,共28级,寓意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郑和史料陈列馆里,大家通过郑宽涛细致的讲解和场馆展示的图文资料,较为详细地了解了郑和的生平和航海途中发生的种种故事,从中感受到不畏困难、勇于探索和发现的精神。
在现场和孩子们一样驻足观看史料的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她之前只知道郑和下西洋事迹的一个大概,并不知道其中详细的情况。通过这次参观,她了解到了很多下西洋行动中的细节问题,展馆中图文并茂的史料大大丰富了她的知识面,也让她对郑和这位航海家的认识多了几分理性和深入。从史料馆出来后,孩子们整理衣冠,怀着一颗景仰的心,拜谒了郑和墓。
郑宽涛:用更多途径吸引后人传承海丝文化
为什么要在牛首山举办研学游?在郑宽涛看来,牛首山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这里是传承郑和文化、海丝文化的不二选择,“以前也举办过小众的讲座报告,这是我参与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研学项目,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原来有这么多人、这么多孩子喜欢郑和文化,也被海丝文化深深吸引”。
记者了解到,郑宽涛近年来始终致力于对郑和文化的传承、对海丝文化的普及,“我希望大家不仅能多了解郑和的航海经历,更重要的,从那段历史中,有什么精神是值得后人记住的,是放在今天仍然能够从中汲取力量的”。在本次课堂授课中,郑宽涛特别提到,郑和当年也是经过重重面试、层层筛选才获得了这个不二机会,“我希望激发孩子们奋斗的初心,成长的每一天,都要不断提升自己”。
其实,郑和文化、海丝文化从来就不在象牙塔里,更不在教科书上,“研学游是一种趋势,未来可以通过体验感强的APP或者趣味性强的航海赛事等,吸引更多后人自发传播和继承,这样才能走得更远。”郑宽涛说。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通 摄影报道